监督学参考案例一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监督学参考案例一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014d2e576a20029bd642dc9

监督学参考案例

为了帮助同学们熟悉案例分析这种题型,我们在供参加形成性考核时选用的案例之外,再给大家提供一些案例,以供参考。

嘉庆皇帝反腐败 【中国古代监督思想】

(一)案情

1.嘉庆亲政。嘉庆帝,爱新觉罗·颙琰,初名永琰,清高宗弘历第十五子,满族。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卒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终年61岁。1795年——1820年在位,在位25年。

乾隆帝曾立过两位皇太子,都幼年夭折。乾隆帝为此十分伤心,命令大臣不准再提立太子之事。乾隆三十八年,乾隆帝62岁,已无法回避这个问题。永琰是乾隆的十五子,原本没有多大希望被选为太子,但这时乾隆帝在世的皇子只有6个,有2个过继他人,可选择的只有4个,都不太成器,相对而言,永琰为人比较忠厚,学习比较努力,行为举止也比较得体。最终他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被秘密立为皇储,五十四年(1789年)被又封为嘉亲王。

乾隆即位时发誓在位时间不超过祖父康熙,于是他在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公布了永琰的皇太子身份。第二年正月初一日,乾隆帝禅位称“太上皇”,永琰即位,改名“颙琰”,改元嘉庆。其后,朝政仍被太上皇乾隆帝控制,颙琰暂时居住在毓庆宫(后改名“继德堂”)。随着太上皇乾隆逐渐衰迈,受乾隆宠信的和珅逐渐揽权,嘉庆帝投鼠忌器,只能不露声色,韬光养晦,与和珅巧妙周旋。

嘉庆四年(1799年),乾隆太上皇“驾崩”,嘉庆帝开始亲政。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国丧期间就拘禁、诛杀了乾隆晚年的宠臣、权臣、贪官和珅,罢黜、囚禁了和珅的亲信死党福长安等人,留下了历史反腐败的经典故事:“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2.“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嘉庆亲政后抓的第一件事就是反腐败。他奉行“朝廷治国安民,首在严惩贪官。欲严惩贪官,必在审实论罪”,在接到多人告发后,拘禁了和珅。和珅,原名善保,字致斋,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二甲喇人,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贪官。

和珅从小家境贫寒,但为人好学,19岁时被选为皇帝轿前小跟班。由于他善于揣测皇帝的喜好,深得乾隆皇帝的喜爱,于是次年就担任了户部侍郎和内务大臣,后又被提拔为皇帝御前三等侍卫。由于他善于奉承拍马,所以官运亨通,直至军机大臣,前后掌权20多年。他的发迹与乾隆皇帝的喜好是分不开的。乾隆皇帝喜欢惟我独尊,在后期喜欢听谗言而不愿听大臣的劝告,而和珅善于投机钻营。他观察皇帝的一言一行,见到乾隆咳嗽,他立即捧上痰盂;乾隆皇帝要查处云南总督李侍尧的贪污案,他把事情干得十分漂亮,事后还把事情有声有色地讲给皇帝听。凭着这般本事,和珅得到乾隆皇帝的宠爱,乾隆甚至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和珅的儿子。

和珅掌管国库,同时负责皇帝、宗室的财产,经常顺手偷盗国家和皇室的财产。各地向皇帝进贡的珍宝必须先经过他的手,好的总是被扣留,剩下的才送进皇宫。有一次,协办大学士孙士毅从越南回来,在宫门口等待皇帝接见,恰好碰到和珅。他见孙士毅手上拿着一样稀奇之物,于是便问是什么。孙士毅告诉他说是鼻烟壶。他接过一看,鼻烟壶是用一颗明珠做成的,有鸟蛋那么大,雕琢精巧,晶莹剔透,神奇无比。和珅对此物赞不绝口,要求孙士毅忍痛割爱,把鼻烟壶送给自己。孙士毅十分为难,说:“我事先已经把送鼻烟壶的事情告诉皇上了,实在是不能满足你的要求”。和珅说:“我不过是说说而已,你不必当真”。过了几天,和珅邀请孙士毅参观自己收藏的鼻烟壶,孙士毅看后大吃一惊,这不正是自己送给皇帝的鼻烟壶吗?和珅告诉孙士毅说是皇帝转送给了他。孙士毅十分疑惑,经多方打听才知道是和珅自己从宫里偷回来的。

和珅虽不会治国统军,无甚功业,但却特别擅长揣摩帝意,迎合君旨,玩弄权术,还会为皇上聚敛银钱,供皇上支付各种不便公开动支国库的费用,故能博取皇上欢心。乾隆八十大寿时以为国库充盈,遂下诏要取消武将“名粮”,改为给与养廉银,增补绿营兵,每年要增加军费白银300万两。乾隆帝询问阿桂有何意见,阿桂奏称:费银太多,不应增补。乾隆不听其言,下谕说:现在国家财赋充足,户部库银尚存七千余万两,支付这新增的300万两绰绰有余。和珅深知皇上必欲实行此法,故极力赞成。乾隆遂下谕每年增支军费银300万两。 和珅的阿谀奉承迎合了乾隆晚年志得意满、好大喜功、爱听谀言、文过饰非、自诩明君的心理。和珅按其旨意办事,又善于敛财供皇上享用,所以受到特别宠

信,成为乾隆帝的惟一心腹和代理人。有了皇上的宠信和庇护,和珅身兼多职,位极人臣,掌握了用人、理财、施刑、“抚夷”等大权,更加肆无忌惮地揽权索贿,乱政祸国。

和珅聚敛财富的主要方式是任用官员索取贿银。内而九卿,外而督抚司道,如果不向和珅纳银献宝,或者不是和珅亲友,是很难当上官的,从而形成了“和相专权,补者皆以赀进”、“政以贿成”、祸国殃民的严重局面。以乾隆最关心的河工而言,就败坏得不成样子。史称:“乾隆中,自和相秉政后,河防日见疏懈。其任河帅者,皆出其私门,先以巨万纳其帑库,然后许之任视事,故皆利水患充斥,借以侵蚀国帑”,“至竭天下府库之力,尚不足充其用,??而庚午、辛未高家堰、李家楼诸决口,其患尤倍于昔,良可嗟叹”。和珅对金钱、财物贪得无厌,不仅公开索贿,还纵容下属亲信四处搜刮民膏。在他的包庇下,文官贪污枉法,武官克扣军粮,贪污之风愈演愈烈。钱沣弹劾山东巡抚国泰贪污案时,他向国泰通风报信,后来国泰被钱沣查处,他又把功劳记在了自己头上,使钱沣不能升迁。诸如此类,多不胜数。

1799年,乾隆皇帝去世。在国丧期间,嘉庆皇帝命令和珅守灵,隔断其与外界的联系,然后下令查案。接着,宣布了和珅的20大罪状,下令逮捕和珅,并抄了他的家。嘉庆见了抄家清单,大吃一惊。清单上写的全是和珅贪污、掠夺的财物:田地8000倾,当铺85家,银号42家,古玩店铺13座,花园楼台106处,还有数不清的珍宝,钻石等,加起来折算成白银达8亿俩,相当于清朝20年的财政收入。嘉庆皇帝不仅杀了和珅,而且还把他的财产全部收归国库。当时的人都说:“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真是名不虚传。

3.嘉庆的反腐败新政。嘉庆亲政后抓的第一件事就是反腐败。虽然他早就认识到腐败不除大清必亡,但他还是大大低估了反腐败任务的艰巨性。他以为杀了和珅,清除了和珅的党羽,再掀起一个惩贪高潮,腐败的势头就会应声而止,但腐败形势远远出乎他的意料。

嘉庆杀了和珅,全国11个总督撤换了6个,官场贪风一时有所收敛,但高潮过后,一切如旧。各地官员仍然无人不收礼送礼,无人不买官卖官;各地衙门仍然无处不懈怠昏庸,除了部门利益之外,对一切民间疾苦都漠不关心。官僚集团对腐败已经不以为耻,反以为常。“大抵为官长者,廉耻都丧,货利是趋。知

县厚馈知府,知府善事权要,上下相蒙,曲加庇护。故恣行不法之事”。嘉庆皇帝自己树的廉政模范,时间稍长也一个个陷入了腐败。最典型的是当初率先揭发和珅的谏官广兴。此人因为揭发和珅而深得嘉庆帝信任,被委以掌管四川军需的重任。他不辱使命,扫除贪风,每年为国家节省数百万两白银,嘉庆帝多次号召全国官员向他学习。然而在就任兵部侍郎之后不久,广兴也陷入了贪污泥淖,短短一年就贪污了4万两之多。

乾隆时期泛滥起来的腐败,到嘉庆时已经呈现出许多新特点:腐败向底层全面扩散,所有的基层官吏都成了权力寻租者,一些普通官吏甚至成了腐败案的主角;潜规则变成了明规则,社会上所有大事小事都需要用钱开路,否则寸步难行。嘉庆十年前后发生的一个案件令人触目惊心:直隶省布政使司承办司书王丽南,按理说只是一个小办事员,并没有多大权力。但是从嘉庆元年起,数年之间,居然贪污了31万两白银。他贪污的手段非常简单,即私刻了从布政使、处长直到科长的一整套公章,然后任意虚收、冒支,近十年间居然没有受到任何怀疑和调查。大清王朝监督体系这张破网已经烂得形同虚设。还有更可笑的事,湖北布政使司的一个银匠,利用政府官员的糊涂马虎,不断私藏银两,几年下来居然贪污了5000两之多。

自从嘉庆亲政开始,黄河几乎年年决口。每年朝廷下拔相当于全国财政收入四分之一的巨额财政经费用于治河,可是成效甚微。那些治河官员每天公然在河督衙门里喝酒唱戏,一桌酒席所费千两,治河经费大多数都落入了这些官员的腰包。至于治河工程则处处偷工减料,应该用麻料的地方掺杂了大量沙土;应该建造秸垛填石,秸垛建好了却根本不往里放石头,洪水一来便处处决口。

嘉庆年间,各地还出现了一种奇怪现象,即大量“编外衙役”充斥基层。各县级部门借口人力不足,大量招聘“临时衙役”,不占编制,不开工资,利用他们处处设卡,到处收费,以弥补财政经费的不足。他们的人数往往超过正式编制数倍,甚至数十倍。例如直隶省正定县,“编外衙役”多达900多名,而浙江省的仁和、钱塘等县,居然更多达一千五六百人。他们横行乡里,巧立名目,一遍遍向农民收取各项税费,如果谁不交,就关入私牢,严刑拷打。他们在城市里勒索小商小贩,经常闹出人命案子,官司一直打到皇帝面前。

从乾隆晚期开始,有些地方就出现了“财政亏空”。即地方政府财政入不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