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专题10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第2单元物质的分离、提纯和检验教师用书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专题10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第2单元物质的分离、提纯和检验教师用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1208aa8ad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83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B [A.配制溶液时,固体不能在容量瓶中溶解,应在烧杯中溶解,溶液恢复至室温后再转入容量瓶中。B.CO中的CO2气体在通过NaOH溶液时被吸收,而CO不能被吸收。C.由于苯的密度比水的小,故含碘的苯溶液应从上口倒出,而不是从下口放出。D.滴定管的小刻度在上,即越向下刻度越大,故读数为11.80 mL。]

3.(加试题)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应的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图1 图2 图3 图4

A.用图1所示装置制取并收集干燥纯净的NH3 B.用图2所示装置可除去NO2中的NO

C.用图3所示装置可分离CH3COOC2H5和饱和碳酸钠溶液 D.用图4所示装置制取Fe(OH)2,并较长时间观察其存在

C [NH3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应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A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因3NO2+H2O===2HNO3+NO,B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CH3COOC2H5和饱和碳酸钠溶液不相溶,可以利用分液漏斗分离,C项能达到实验目的;图4中Fe电极作阴极,Fe不溶解,D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4.按以下实验方案可从海洋物质样品中提取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天然产物。

则(1)、(2)、(3)、(4)的分离提纯方法依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过滤 分液 蒸发结晶 蒸馏

考点2| 物质的检验 [基础知识自查]

1.常见阳离子的检验 2.常见阴离子的检验

[核心要点提升]

1.鉴定与鉴别的异同

(1)鉴别通常是指对分别存放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进行定性辨认,可根据一种物质区别于其他物质的特性而加以区别。

(2)鉴定通常是指对于某一种物质的定性检验,根据元素或阴、阳离子的特征性质,分别检出构成物质的元素或阴、阳离子。

2.物质检验的一般思路和程序 (1)固态物质的检验 (2)液态物质的检验 (3)气态物质的检验

[典型例题讲解]

(2015·浙江9月学考测试)用下列试剂或方法不能鉴别NaOH溶液和

5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KCl溶液的是( )

A.紫色石蕊试液 B.Ba(NO3)2溶液 C.CuCl2溶液 D.焰色反应

【解析】 B项,Ba(NO3)2溶液加入到NaOH溶液和KCl溶液中均无明显现象。 【答案】 B

关于某无色溶液中所含离子的检验,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加入AgNO3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加盐酸沉淀不消失,则原溶液中有Cl存在 B.加入Ba(NO3)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加盐酸沉淀不消失,则原溶液中有SO4存在 C.先通入Cl2,溶液变成黄棕色,再滴入淀粉试液后,溶液又变蓝,则原溶液中有I存在

D.加入盐酸,生成了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溶液中有CO3存在 【解析】 加入盐酸引入Cl,故A项不正确;若原溶液中不含SO4而含SO3,当加入Ba(NO3)2和盐酸时,NO3在酸性条件下将SO3氧化为SO4,故B项不正确;I在水溶液中无色,被氯气氧化生成单质碘溶入水呈黄棕色,单质碘可使淀粉显蓝色,故C项正确;加入盐酸生成CO2,可能是CO3或HCO3等,故D项不正确。

【答案】 C

2-

2-

2-

2-

2-

2-

2--

写出下列两组试剂的鉴别方法。要求写出操作步骤、现象和结论。

(1)Na2CO3与NaHCO3固体。 (2)AlCl3与MgCl2溶液。

【答案】 (1)分别取固体少许于试管中,加热,固体量减少,且有气体生成的为NaHCO3,无明显现象的为Na2CO3

(2)分别取溶液少许于试管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先有白色沉淀,后白色沉淀又逐渐溶解至消失的为AlCl3溶液,白色沉淀不溶解的为MgCl2溶液

检验与鉴别题的一般答题模板

(1)分别取固体少许于试管中加热或加入……试剂,现象是……,是……物质。 (2)分别取固体少许于试管中溶于水形成溶液,加……试剂,现象是……,是……物质。 (3)分别取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分别加入……试剂,现象是……,为……物质。 (4)分别取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分别加入……试剂,现象是……,继续加入……试剂,现象是……,为……物质。

[题组对点训练]

6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2017·绍兴学考模拟)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从某地颗粒采集器中获得雾霾颗粒样品,然后用蒸馏水浸取。在探究雾霾颗粒可溶性成分的实验中,下列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A.向浸取液中滴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雾霾中可能含有Cl

B.向浸取液中滴入硝酸酸化的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雾霾中一定含SO4 C.向浸取液中加入Cu和浓硫酸,试管口有红棕色气体产生,说明雾霾中可能含有NO3 D.向浸取液中加入浓NaOH溶液微热,试管口附近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说明雾霾中一定含有NH4

B [滴入硝酸酸化的BaCl2溶液生成的白色沉淀可能是BaSO4,也可能是AgCl,故选B。] 2.下列关于物质或离子检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溶液中加KSCN,溶液显红色,证明原溶液中有Fe,无Fe B.气体通过无水CuSO4,粉末变蓝,证明原气体中含有水蒸气 C.灼烧白色粉末,火焰呈黄色,证明原粉末中有Na,无K D.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证明原气体是CO2

B [在溶液中加KSCN,溶液显红色,只能证明一定存在Fe,不能证明是否含有Fe,A错误;无水CuSO4遇水生成CuSO4·5H2O,固体由白色变为蓝色,B正确;灼烧白色粉末,火焰呈黄色,能够证明原粉末中含有Na,无法证明是否含有K,因为要观察钾的火焰颜色,必须透过蓝色钴玻璃滤去黄光,排除钠的干扰,C错误;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不一定是CO2,SO2也可以,D错误。]

3.烧瓶中的溶液经蒸发浓缩、冷却结晶即可析出Na2S2O3·5H2O,其中可能含有Na2SO3、Na2SO4等杂质。利用所给试剂设计实验,检测该结晶中是否存在Na2SO4,简要说明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已知Na2S2O3·5H2O遇酸易分解:S2O3+2H===S↓+SO2↑+H2O

【导学号:81640155】

供选择的试剂:稀盐酸、稀硫酸、稀硝酸、BaCl2溶液、AgNO3溶液

【解析】 Na2S2O3和Na2SO3的存在对SO4的检验有干扰,要先除去。根据题给信息,可先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将二者除去。

【答案】 取少量产品溶于足量稀盐酸,静置,取上层溶液(或过滤,取滤液),滴加BaCl2溶液,若出现沉淀则说明含有Na2SO4杂质(合理即可)

2-

2-

+3+

2+

3+

2+

-2-

7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