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诗文发展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明代诗文发展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13e44c23186bceb18e8bb15

美,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三杨”及其末流粉饰太平、缓弱浅俗的诗风。如其《偶成四绝》之四:

三日不食卖牛犊,十日不食兼卖屋。惟有怀中数岁儿,明朝各自东西哭。 层层深入,句句辛酸,浓缩了一幅贫民生活的惨景图。

第二节 明中期诗文

明代中叶以后的文坛,流派甚多,斗争复杂,著名的有吴中四子、前后七子、唐宋派等,与理论上的建树相比,创作方面显得相对贫弱。

明中期文学的复苏,首先表现于两个文学集团:吴中四子和前七子。 1、吴中四才子

指祝允明、唐寅、文征明、徐祯卿,以祝为魁首。这是一个地域性的文学集团,其成员政治地位都不高,活跃于苏州这一城市经济特别繁盛的环境,与市民阶层的思想文化息息相通,其创作有许多新鲜的内涵。

祝枝山(1460-1526),字希哲,号枝山,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其为人"傲睨冠绅","玩世自放,惮近礼法之儒"(《国宝新编。祝允明传》)。祝氏在传统文化方面具有深厚的功底,人称"贯通百家,纵横群籍"。鲜明特点是:表现出自我觉醒的意识和向外拓张的强烈要求。《大游赋》劈头一句就云:"允明以为宇宙之道,于我而止矣!"《和陶渊明饮酒诗》则云:"遐览天地间,何物如我贵!"作为先觉者,不能不感受到环境的强大压力,何况祝允明也无法在现实社会中为自我拓张的要求找到出路,这造成了苦闷的心情。《苦短长》写道:

昨日之日短,今日之日长。昨日虽短霁而暄,今日虽永阴复凉,胡不雨雪为风祥?

胡不稍暖开初阳?徒为蔽天氛日黭黮,人物惨懔无精光!物情望有常,造化诚叵量。气候淑美少,君子道难昌。阴晴长短不可问,古来万事都茫茫!独怜穷海客卧者,魂绕江南烟水航。

此诗作于祝允明五十多风在广东兴宁任知县时。他一生自负,却到僻远之地作一个

小官僚,内心是不快的。但诗的重点却并不落在"不遇"的伤感上,而是从一个阴天令人不适的感受,联想到社会的沉闷,感慨暗淡的世界使得众人万物失去了自身的光彩,并引发到对整个历史的怀疑。

唐寅(1470-1524),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其家世代为商人,他是这个家庭中第一个走读书求仕道路的子弟。弘治间中乡试第一名,会试中受一桩科场舞弊案的牵连被逮下狱,继遭罚黜,失去仕进的希望。回苏州后卖画为生,"益放浪名教外"。(王世贞<像赞>)

唐寅的诗文在表现城市生活,世俗情趣和抒情的坦白直露方面有着鲜明的特点。如

其<言志诗>云:

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显示了他游离于社会主流之外的快乐乃至骄傲。

与此相应,唐寅后期的许多诗歌如<一年歌><桃花庵歌><对月歌><醉时歌>

等,也完全脱离了传统文人诗的规范,用尽可能浅俗的语言\轻快自由的音调,描述自己凡庸的生活和对这种生活的热爱。如<桃花庵歌>: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显者事,酒盏花枝隐士缘。 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2、前七子

主要活动时期为弘治年间至嘉靖初年。弘治(明孝宗)一朝,是明代政治最开明的时期,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呈现兴盛景象,士大夫自信心增强,精神大为振奋。明代大规模的复古运动之出现,并不是偶然、孤立的现象,而是整个封建主义文化在末日即将到来之前力图自振的表现之一。复古运动和阳明心学,是明代弘汉、正德间特定现实的产物,是当时进步思潮的两条支流。

前七子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王廷相、康海、王九思、边贡等七人,而以李、何为最著名。一方面反对台阁体空洞冗沓的文风,强调诗歌的情感特征,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他们认为“今之论者,文必曰先秦两汉,诗必曰汉魏盛唐,斯固然矣”(王九思《刻太微后集序》,《渼陂续集》卷下),希望通过对古法的学习,来恢复古典诗歌的审美理想和审美特征。

创作成就而言,首推李梦阳。

李梦阳(1473-1529),字天赐,又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属甘肃)人。弘治六年(1493)进士,曾任户部郎中、江西提学副使等职。李是个敢于和恶势力顽强斗争的人,曾因弹劾权臣两次下狱。

其文学主张有两点最突出:一是重情,一是倡言复古。重情理论针对诗歌而言。复古理论,主要是在讳言两方面提出最好的典范,效仿的榜样。大体文尊先秦,两汉,古体诗崇汉魏,近体诗崇盛唐。

过去曾批他泥古,实非。李与新思潮想呼应,可谓晚明文学新思潮的先驱。对李的误解非现在始,明史即说他主“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实际上他并无此主张。他反宋人是事实,无论诗,散文皆反对宋人。对宋文,说“宋儒兴而古之文废矣。”(空同子论学),又说古之文“文其人如其人便了。”而今之文“文其人无美恶,皆欲合道”,不真实了,合道了。他说“宋儒言理,不烂然欤,童稚能读焉,渠乌知性行有不必合邪?”他认为理学深入人心,人皆知性不合理是可耻的,故要掩盖起来,所以都是假的。

对宋诗,他认为诗是“比兴错杂”的东西,比兴是感情,而且是真感情,但宋人主理,作理语,而且“薄风云月露”,写诗话教人作诗,于是诗便不成诗了(见缶音序)。他实际是提倡感情,写真的人。所以说“真诗在民间”,《结旸操谱序》再三强调情,且将情与理对立起来,要求写情不必考虑理。只要感情里有,就把它表现出来,此皆与晚明文学相一致。

另外,他还明显地称赞那些为封建礼教所反对的作品。如李开先《词谑》载一故事:一人去向李学诗,李告诉他,如能写的象《锁南枝》一样即可以了,问锁何样?他说,你到马路上去听就知道了。他果然就去听了,很好。锁南枝是男女恋曲,以女娃口气写,把我与你各捏一泥人??此在礼教说,是诲淫之作,但情极真,李即提倡这种思想。袁宏道曾作《答李子髯》:“草昧推何李,闻知与见知。机轴虽不异,尔雅良足师。”草昧、《周易屯卦》天造草昧。王弼注:指造物之师、开创意,草谓草创,昧为冥昧,在黑暗中开创一个时代,机轴句是说何景明,李梦阳自己作品写不好,但开创之路是正的,值得为师,尔——近、雅——正。

可见,文学从李以后又重新回到正确道路上来,不顾理的束缚去表现真的人,回到元末明礼的道路上,是肯定的。

李梦阳作有不少反映现实的诗篇,如《君马黄》等抨击宦官及东西厂、锦衣卫横行不法的行为,《玄明宫行》等抚时感事,暴露弊政等。他有些诗写得粗豪生硬,而一些佳作则苍劲雄壮,《秋望》是李梦阳西夏之行过西安时所作的名篇:

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韬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輓,白月横空冷战场。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大复,弘治间进士,,河南信阳人,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何景明以"舍筏登岸"(《与李空同论读书》=说反对李氏"尺寸古法"的主张,其意强调学古只是走向独创的过程,理论上说何氏较为有理,但效果却不如李说。其诗以秀丽俊逸著称,语言流畅,音调委婉,意境和谐。试看其作于正德初出使南方时的《沅水驿》:

小驿孤城外,阴森草木幽。晚凉凭水榭,秋雨坐江楼。 绝域鸿给到,空山使客愁。夜深归渡少,渔火照汀洲。

3、唐宋派及归有光

当前七子和吴中四子掀起的第一个文学高潮过去之后,在嘉靖隆庆时,出现了以唐顺之、王慎中为首的"唐宋派"与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之间的对峙。

明嘉靖间,社会危机继续加深。士大夫阶层中相当一部分人在对朝廷对国家政治越来越失望的情况下,唯以奢靡享乐为意。唐、王诸人则属于尚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自己的社会责任的一部分人。他们对形势深感痛心。"唐宋派"在文学观上,强调唐、宋古文和宋诗中所体现的尊道精神,来反对前七子的复古运动造成的文学与道统的疏隔。王唐二人实际是宗宋派,更严格地来说他们真正推崇的是宋代理学而不是文学。唐氏认为"程朱诸先生之书""字字发明古圣贤之道"(与王尧衢书),又说"三代以下之文,莫如南丰;三代以下之诗,未有如康节者"(与王遵岩参政)。王氏也说,"由西汉而下,(文章)莫盛于有宋庆历、嘉祐之间,而粲然自名其家者,南丰曾氏也"(曾南丰文粹序)。

茅坤以编选《唐宋八大家文钞》著称。

归有光(1507-1571),因出仕较晚,他在文坛发生影响要较唐王等人为迟。他批评攻击的对象,主要是嘉靖后期声势煊赫的"后七子"。他既对文学复古的主张不满,对模拟的文风尤其斥之甚厉,主张文根于六经,宣扬道德,这是人们把他列入唐宋派的原因。但他并不

是一个道学味很重的人,散文好司马迁,爱讲"龙门家法",对的抒情作用也比较重视,曾说:"夫诗者,出于情而已矣。(沈次谷先生诗序),又认为"圣人者,能尽天下之至情者也"(泰伯至德)。其文集中,大部分散发着迂腐的说教气息,一部分散文如《先妣事略》《寒花葬志》《项脊轩志》等写得相当感人。如《寒花葬志》:

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艹热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回思是时,奄忽已十年。吁,可悲也夫! 4、后七子

是继前七子之后再度兴起的一个倡导文学复古的集团,形成于嘉靖中期以后,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另有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这是一个社会联系十分广泛的群体,声势十分浩大。

李攀龙(1514-1570)

字于鳞,号沧溟,山东历城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官至河南按察使。其文学观主要沿袭李梦阳,但又更推进一步。如一般复古视史记汉书为典范,他则从更古的战国策、吕氏春秋等书中汲取古法,似乎这亲就格调更高。其诗对语言的推敲十分用心,也自有其人生情怀在内,但其风格,总是接近于某一种典范,如《塞上曲四首。送元美》:

白羽如霜出塞寒,胡烽不断接长安。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 后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世贞(1524┄1590)

字元美,号凤洲,洲山人,出身于太他(今属江苏)官宦世家,嘉靖二十六年进士。严嵩当权期间其父被杀,一度弃官家居,隆庆初复出为官,官至南京菜刑部尚书。才学宏富,著作甚多。《艺苑卮言》中,对诗歌法式问题作了具有系统性的阐释。

五古《德洲渡口》写女子送别,颇有韵致:

月细仅如钩,疑升复疑没。美人沙间坐,白露湿罗袜。低头怨去船,举头愁残月。 5、徐渭(1521-1593)

在诗歌、散文、戏曲诸方面,均是晚明文学的先驱。但他地位低卑,生时名不出乡里,去世十余年后才因袁宏道的表彰而声名大盛。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人,出身于山阴一个破落的官僚家庭。他富于天才,少有神童之名,却从未考中举人,一生经历坎坷。晚年为精神病所苦,多次自杀,最终穷困潦倒而死。在思想上受王阳明心学影响较深,但引申的方向趋于异端。他把朱熹比作酷吏,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是儒学中粗浅的东西。他提出:自君四海,主亿兆,琐至治一曲之艺,凡利人者,皆圣人也。(论中)表现了对物质生产中的创造者的极大尊重。这些地方反映出明代社会思想的历史性进步。

在文学方面,徐渭把情感和个性的不受束缚的表现提到了首位。因而对当时主导文坛的后七子极度不满。《与马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