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站场与枢纽 - 李海鹰 - 会让站、越行站和中间站复习资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铁路站场与枢纽 - 李海鹰 - 会让站、越行站和中间站复习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1f4c3da33d4b14e85246881

车进路灵活,使用效率高,并可推迟第二条到发线的铺设期限。缺点是:由于两正线变换线间距时,上行正线在站内需设反向曲线,因此了望不便,可能影响列车运行速度;如中间到发线采用单式对称道岔连接,则养护维修不便。若采用到发线布置在两正线一侧站房对侧的图型(图2-1-3(b)),则不需变更正线的间距,但存在着下行方向待避列车的到、发,必然与上行方向列车的发、到在车站两端咽喉的正线上交叉,降低区间通过能力,危及行车安全,布置图缺点显著,一般不宜采用。

横列式越行站设两条到发线时,两条到发线一般分设于正线两侧(图2-1-3(c))。若两到发线布置在正线同一侧,则一个方向待避列车在到发线接、发时,存在着与另一方向列车发、接交叉,不仅影响行车安全,而且还会降低区间通过能力。因此,新建或改建越行站时,宜采用两到发线设于正线两侧的布置图。越行站的行车作业是按上、下行分开运行的,为保证上、下行旅客列车和零摘列车分别停靠站台,应设置中间站台。越行站的中间站台一般应设在站房对侧的正线和到发线之间。这种布置具有旅客在中间站台上候车较安全;零摘列车在站作业方便;列车待避条件好;正线顺直以及中间站台加宽时改、扩建工程少等优点。只有在改建有困难时,为充分利用既有设备,个别车站亦可采用中间站台设在两正线间或到发线外侧的布置型式。

在越行行站上为满足转线和反方向接发列车的需要,或因区间线路施工、线路临时发生故障及其它情况下采取运行调整措施,必须使一条线路上运行的列车转入另一条线上运行,因此在车站两端咽喉区的正线间应设置渡线。在一般的越行站上,两端应各设两条渡线。运输不繁忙时,每端可各设一条渡线,但应预留有铺设第二条渡线的位置。两端各设两条渡线时,渡线布置形式以“八”字形的渡线为好,交叉渡线给养护维修带来不便,故仅在站坪长度受限制时采用。每端各设一条渡线时,渡线应朝向站房,如图2-1-3(c)中实线所示。其优点是当调整列车运行时,可增加客车和零担列车停靠基本站台的机会;站房同侧发展货场时,对侧摘挂列车车组向货场一侧取送时,占用出发方向正线,渡线布置可不变动。

中间站的作业和设备

中间站的作业

(一)列车的通过、会让和越行。在双线铁路上还办理调整反方向运行列车的转线作业;

(二)旅客乘降和行李、包裹的收发与保管; (三)货物的承运、装卸、保管与交付;

(四)沿零摘挂列车向货场甩挂车辆的调车作业。

有的中间站如有工业企业线接轨或者是蒸汽机车给水站、加力牵引起终点以及机车折返站时,还需办理工业企业线的取送车、蒸汽机车给水、清灰、检查以及补机的摘挂、待班和机车整备、转向等作业。

另外,在客货运量较大的个别中间站,还有始发、终到旅客列车及编组始发货物列车的作业。

中间站的设备

为了完成以上作业,中间站应设有以下设备:

(一)列车到发线和货物装卸线,必要时还应设有调车用的牵出线和安全线;

(二)为旅客服务的站房、站台、站台间的跨越设备(天桥、地道或平过道)和雨棚等;

(三)为货运服务的货物堆放场、货物站台、仓库、雨棚、装卸设备及货运办公房屋等;

(四)信号及通信设备;

(五)个别车站为机车整备、转向、给水作业而设置的有关设备等; (六)必要时还设有存车线和调车线。 中间站布置图

中间站布置图一般都采用横列式布置图。横列式布置具有:站坪长度短,工程投资省,在紧迫导线地段可缩短线路长度;车站值班员对两端咽喉有较好的了望条件,便于管理;无中部咽喉,减少扳道人员;零摘、摘挂列车调车时车辆走行距离短,节省运营费;到发线使用灵活,站场布置紧凑等优点。

图2-2-1为单线横列式中间站布置图。图2-2-2为双线横列式中间站布置图。这两种图型具有保证旅客安全、零担货物装卸和车辆摘挂作业方便、列车待避条件好、有利于工务养护和方便改、扩建等优点。

图2-2-1(a)和图2-2-2(a)适用于正线平、纵断面条件适合于办理调车作业,且零摘、摘挂列车在站的调车作业时间不长,利用正线调车不致影响接发列车作业的中间站。采用此种布置图时,尚应考虑预留铺设牵出线的条件。

图2-2-1(b)、(c)和图2-2-2(b)、(c)布置图到发线较多且设有牵出线,适用于地方作业量较大(如地、县所在地或较大的物资集散地)且零摘、摘挂列车在站的调车作业时间长,或有其它作业的中间站。 在双线铁路中间站上,由于要满足调车作业、列车反方向运行以及双方向接发列车的需要,或因区间线路大修、线路临时发生故障和其它情况下采取运行调整措施,必须使一条正线上运行的列车转入另一条正线上继续运行,因此在车站两咽喉区的正线间应各设两条渡线。

渡线布置形式以“八”字形的渡线为好。交叉渡线给养护维修带来不便,故仅在站坪长度受限制时采用。

货场是联系产、运、销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工农业生产、为地方服务的重要设施。中间站的货场位置应根据货源、货流方向、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当地地形、地质条件、有无工业企业线或支线引入、地方交通系统及既有设备利用等因素予以选定。为便于调车作业, 货场应尽量设在到发线顺运转方向的前端, 如图 2-2-1和 2-2-2所示。货场改、扩建时,还应充分利用既有设备。

中间站的货场位置一般有站同左、站同右、站对左、站对右四个位置。在有矿建、煤等大宗散堆货物或其它季节性货物装卸并经常组织整列或成组列车到发的车站上,应考虑在站房对侧布置连通两端咽喉区的长货物线。

货场设在站房同侧的横列式布置图,其优点是便于车站工作人员管理货场;车站线路向站房对侧发展不受限制;如地方货源货流在站房同侧(大多数情况是这样),还有利于收发货人取送货物,无需跨越铁路。缺点是接入站房对侧线路的摘挂列车进行调车作业时,不可避免地要与正线交叉。 如货源货流在站房对侧,或货物的集散方向虽在站房的同侧但因地形条件同侧不宜

设置货场时,以及站房对侧摘挂作业比重较大时,可考虑将货场设于站房对侧,如图2-2-1(c)和图2-2-2(b)的布置。这种布置可以避免接入站房对侧线路的摘挂列车作业与正线交叉,货场发展又不受城镇限制。但如果地方货源货流在站房同侧时,增加了收发货人搬运距离,且需横越铁路,很不方便。需设置跨越铁路线的专门通道,以便利地方搬运。另外,为了不影响车站横向发展货场,货物线与到发线间的距离应预留将来能加铺线路的空地。

中间站的到发线

中间站的到发线数量不仅与列车对数有关,而且与车站性质和本站作业量也有密切关系。

单线铁路中间站应设两条到发线,以使车站具有三交会的条件,这样可以保持良好的运行秩序,对提高作业效率和加速车辆周转都是必要的;另外,也能适应某些特殊车辆如水槽车、机械化养路的工程车和轨道车以及不能继续运行而必须摘下的车辆停留的需要。

双线铁路中间站应设两条到发线,以使双方向列车有同时待避的机会;但作业量大(例如地、县所在地或较大的物资集散地)的车站,零摘和摘挂列车的作业时间一般较长,可采用三条。 此外,下列中间站的到发线数量可根据车站性质及作业需要酌情增加: (一)枢纽前方站、铁路局局界站是调度区的分界处,列车易产生不均衡到达的情况。为便于调整列车运行秩序,协调好两调度区的工作,可在枢纽前方站和局界站上,于进入枢纽或进入邻局方向的一侧增设一条到发线。 在双机牵引的始、终点站和长大下坡的列车技术检查站上,由于列车需要进行摘挂补机和晾闸及自动制动机试验等技术作业,停站时间较长、交会机会较多,可增加一条到发线。

(二)蒸汽机车牵引区段的给水站上,列车需要上水及进行清灰、机车检查等技术作业,时间较长,交会机会较多,一般情况下,单双线铁路给水站均增加一条到发线。在双线铁路双向给水站上,行车量较大(平行运行图列车对数在90对以上)时可增加两条。 (三)有两个方向以上的线路引入或有工业企业线接轨并有大量本站作业的中间站,由于各方向列车交会的需要,而且作业复杂,停留车辆多,线路占用时间长,应根据与车站接轨的线路和工业企业线的作业量及作业性质增设到发线,必要时亦可增设调车线或存车线。

(四)在采用长交路的区段,零摘、摘挂列车经过在一些中间站甩挂作业后,需要在中途中间站上进行整编作业。因此,在这些中间站上应根据整编作业量的大小增加到发线和调车线。

当某站同时具备上述两项及以上的作业时,其线路数量应根据作业情况综合考虑,不必逐项增加。\\par 中间站的到发线可设计为单进路或双进路。单进路系指到发线固定一个运行方向(上行或下行)使用,而双进路的到发线却可供上、下行两个方向使用。到发线按双进路设计,机动性大,但需增加信号联锁设备。

单线铁路到发线一般均应按双进路设计,以使列车办理运行调整有更大的灵活性。双线铁路原则上应按上下行分别设计为单进路,但有时为增加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