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试题(安徽卷,解析版)(1)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试题(安徽卷,解析版)(1)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24cc3aaac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cc

(1)简述甘肃省地理位置的特点。(8分) (2)分析甘肃省种植中药材的区位优势。(12分) (3)说明依托中药材发展工业对甘肃省的积极影响。(12分)

35.(24分)根据材料和图1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霾是一种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得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其形成和分布通常主要由污染源和气象条件决定。图13表述某地区1961-2008年霾的年平均日数分布。图中甲地霾日数夏季少于冬季。

图中乙地境内多中低山,坡度多在35°以下,森林覆盖率约为46%,曾承办国家雪联滑雪积分赛等赛事,目前正在积极参与2022年冬奥会的申办工作。

13

(1)描述图示地区霾的年平均日数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甲地霾日数夏季少于冬季的原因。(16分)

(2)简述乙地具备承办冬奥会雪上项目比赛的有利自然条件。

36.(28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

材料二

16-18世纪,来自欧洲的传教士到达中国,他们把西方的科学知识引进了中国,又把把中国的典籍宝藏翻译成欧洲文字,介绍 欧洲,,大大深化了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 1 8 世纪, 巴黎出版了欧洲文学的三大名著,欧洲兴起了史无前例的的“中国热”。当中国的茶叶瓷器、书籍戏曲、儒教哲学在欧洲走俏的时候,来自欧洲的望远镜等现代仪器,摆进了康熙皇帝的寝室。

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为欧洲自身的破茧成蛹准备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悄然发生变化,由景仰的维度走向否定、批判的维度转化,欧洲以马可波罗时代开始的连续五个世纪对中国的崇拜与美化渐行渐远了,这一认识在1 9 世纪达到顶峰 。

——摘编自许平《欧洲人东方认识的拐点 》 材料三

古今中西的几大文明,各有特点,但这些特点完全不应成为互相敌视的原因,倒恰好是彼此借鉴的理由。......任何一个文明,不论有多古老有多特色,也必定含有与其他文明共享的一些价值理念,否认这一点,你就无法参与全球精神财富的大循环。 ——摘自《南方周末》 根据材料一(图14),读图指出爱琴海古代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关系。(6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由肯定转向否定的原因。(10分)[ ]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影响人类文明交流的因素及其启示。(12分)

15

37.(2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图示如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图15中每项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12分) (2)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制度创新对王朝盛衰的影响。(16分)(要求: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