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诊试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中诊试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24d5002eff9aef8941e067b

1、独取寸口以诊全身之疾,是见微知著的诊断原理。A 2、小儿指纹鲜红,主外感表证。A

3、察舌诊病须细致,诊察时间越长越好。B 4、平脉有胃有神有根,病脉则无胃无神无根。B 5、“里证出表”的提法正确。B

6、所谓“中寒”是寒邪直中而内侵脏腑。A

7、1953年卫生部将诊籍、医案、病历等,统一定名为病案。A 8、“整体审察”还包括对病情资料的全面分析、综合判断。A 9、淡红舌可见于外感病初起尚未伤及气血和内脏者。A 10、饮食剌激可导致一时性胃气上逆而见短暂呃逆。A 11、“诊法常以平旦”是指诊脉必须在清晨进行。B 12、表里辨证对外感病辨证尤为重要。A 13、气不摄血不属于“气不固”的范畴。B

14、病案中的“死亡记录”必须在病人死亡当时完成。B 15、“病案”在古代称为“病历”。B 16、病人面色发赤必属热证。B

17、寒热往来,发无定时,多为疟疾。B

18、结脉与促脉的区别主要在于脉率不同。A 19、身材矮小者多属病态。B

20、湿邪外侵所产生的证候,一般称为表湿证或伤湿证。A 21、“证”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B

22、诊法与辨证不能严格分开,往往是边诊边辨,边辨边诊。A

23、肾阳虚可见小便增多,亦可见小便减少;肾阴虚可见小便减少,亦可见小便增多。A 24、温热病邪在气分,大渴引饮,邪热深入营分,伤津更甚,亦大渴引饮。B 25、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是整体审察、诊法合参及病证结合。B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5分)

A寒湿内结 B食积化热 C热入营血 D寒湿热 E热盛伤津 1、苔黄而厚腻者主( B ) 2、苔白而腻者主( A )

3、舌红苔黄白而腻者主( D )

A浮而细软 B浮大中空 C浮大无力 D浮散无根 E浮而搏指,如按鼓皮 4、芤脉的脉象是( B ) 5、洪脉的脉象是( C ) 6、革脉的脉象是( E )

A饮停胸胁证 B寒痰阻肺证 C风寒犯肺证 D风寒表证 E肺气虚证 7、哮喘痰鸣,痰多,形寒肢冷,胸膈满闷者,最宜诊断为( B ) 8、恶寒发热,无汗身痛,微咳,脉浮紧者,最宜诊断为( D ) 9、咯痰清稀,喘息短气,自汗畏风者,最宜诊断为( E )

A口唇淡白 B口唇深红 C口唇青紫 D口唇青黑 E口角流涎 F口唇干裂

10、实热证病人可见( B ) 11、津液损伤病人可见( F )

A痰证 B饮证 C水停证 D湿证 E毒证 F脓证 G食积证 H虫积证

12、左颌下红肿疼病,渐成一包块,包块中软而有一微黄点,触之痛甚,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为( F ) 13、颈部肿块半年,质软圆滑,推之可移,无压痛,皮色不变,舌象无异,脉弦缓。为( A ) 14、腹部时痛,痛时或可触及条索状包块,食欲不振,身体消瘦,苔薄黄,脉缓。为( H )

A眩晕 B哮病 C水肿 D肺痨 E先天愚型 15、与血缘有关的病症是( E )

16、与生活接触有关的病症是( D )

A阳虚证 B阴虚证 C亡阳证 D亡阴证 E血脱证

17、心烦失眠,口苦咽干,午后颧红,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为( B ) 18、高热不退,烦热口渴,肌肤灼热,汗出如油,面赤,脉细而疾。为( D ) 19、尿少浮肿,便溏,面白少华,口不渴,四肢凉,舌淡胖,脉弱。为( A )

A身热不扬 B日晡潮热 C身热颧红 D身热汗出 E往来寒热 20、肠道热结,腑气不通的热型是( B ) 21、邪热壅肺的热型是( D )

A蓝黑墨水笔 B蓝圆珠笔 C铅笔 D红圆珠笔 E红墨水笔 22、“住院病历”标题应当使用( E ) 23、医生签名应当使用( A )

A胸痛 B胁痛 C脘痛 D腰痛 E背痛 F腹痛 24、胃腑病变多见( C ) 25、肝胆病变多见( B ) 26、心肺病变多见( A ) 27、肾脏病变多见( D )

A脾阳虚证 B寒湿困脾证 C饮留胃肠证 D食滞胃脘证 E脾肾阳虚证 F寒滞胃肠证 28、泄泻清稀,甚或水样,脘腹痞闷,呕恶,苔白腻者,最宜诊断为( B ) 29、黎明腹泻,形寒肢冷,面白神疲,脉沉迟无力者,最宜诊断为( E ) 30、腹泻清水,肠鸣漉漉有声,呕吐清涎,苔白滑者,最宜诊断为( C )

A胀痛 B剌痛 C重痛 D冷痛 E隐痛 31、血瘀致痛多为( B ) 32、湿阻致痛多为( C ) 33、寒凝致痛多为( D )

A心气虚证 B肺气虚证 C脾胃气虚证 D脾虚气陷证 E肾气不固证 34、怀孕三次,均不足三月而流产,头晕耳鸣,食少疲乏,腰部酸痛,舌淡脉弱。为( E )

35、经常咳嗽,气短而喘,劳累尤甚,痰白清稀,胸如桶状,口唇色暗,舌胖色紫,脉细数。为( B ) 36、身体瘦弱,小腹坠胀,喜深吸气,头晕思睡,身体困倦,大便略稀,舌淡脉弱。为( D )

A气分证 B血分证 C气营同病 D气血同病 E营血同病

37、温病烦热,躁扰不宁,唇裂,斑疹透露,衄血,舌绛少苔,辨证为( B ) 38、温病壮热,烦渴,斑疹隐现,舌红绛,苔黄燥,辨证为( C )

A异病同证 B同病同证 C同病异证 D同症同病 E异病异证 39、崩漏、失眠都可见于心脾两虚证,属( A ) 40、眩晕可见痰浊内阻、肝阳上亢等证,属( C )

1、 “虚证”最主要的含义是( C )

A虚邪中人 B邪气不盛 C正气亏虚 D阳气不足 E阴血亏损 2、 痰证最常见的基本表现是哪项(B )

A胸闷头晕目眩 B咯痰粘稠量多 C神昏或癫狂痴痫 D瘰疬、乳癖、瘿瘤 E舌苔白腻或滑

3、 咳喘无力,少气短息,吐痰清稀,自汗,舌淡脉弱者,最宜诊断为(A )

A肺气虚证 B肾不纳气证 C脾肺气虚证 D心肺气虚证 E肺气阴两虚证 4、 脾虚四证的共同点是( B )

A畏寒肢冷,肢体浮肿 B食少便溏,少气乏力 C脘腹重坠,食后益甚 D便血衄血,月经过多 E腹部疼痛,喜温喜按

5、 诊断肠热腑实证,下列哪项最有意义( C )

A脉沉数或沉实有力 B舌红苔黄厚而燥 C脐腹满痛,发热便秘 D汗出口渴,壮热脉洪 E神昏谵语,甚或狂乱

6、 尿血三日,溲频短急,灼热疼痛,舌红苔黄,最宜诊断为(D )

A心火下移证 B湿热下注证 C中焦湿热证 D膀胱湿热证 E血热证

7、 心悸,面白无华,手足震颤,月经量少色淡,舌淡脉细,最宜诊断为( D )

A心血虚证 B心脾两虚证 C气血亏虚证 D心肝血虚证 E心阴虚证

8、 下列哪项是太阳蓄水证的主要临床表现(A )

A小便不利 B烦渴欲饮水 C水入即吐 D发热恶寒 E少腹痛 9、 身热夜甚,神志昏迷,斑疹密布,尿血,舌质紫暗者,最宜诊断为(D )

A营分证 B热闭心包证 C气血两燔证 D热盛动血证 E热盛伤阴证 10、 我国第一部病案专著是(E )

A《黄帝内经》 B《诸病源候论》 C《千金要方》 D《伤寒杂病论》 E《伤寒九十论》 11、 下列哪项与淡白色的主病最无关( D )

A气血亏虚证 B阳虚 C亡阳 D阴虚 E寒证 12、 指出下列何项为非病理性汗出( A )

A气候炎热而汗出 B入睡汗出 C冷汗淋漓 D半身汗出 E但头汗出 13、 下列哪种证候转化最少提(B )

A表证入里 B里证出表 C寒证化热 D热证转寒 E实证转虚 14、 下述哪项不是瘀血证的常见原因( D )

A气滞 B阳虚寒凝 C血热或痰浊阻滞 D长期疼痛不止 E外伤跌仆 15、 下列哪项不见于胃阳虚证( B )

A胃脘冷痛 B大便清稀 C泛吐清水 D畏寒肢冷 E舌质淡胖 16、 下列哪项不是气分证的症状( B )

A舌红苔黄 B微恶风寒 C发热汗出 D脉数有力 E口渴心烦 17、 阴虚病人的典型面色是( B )

A满面通红 B两颧潮红 C面青颊赤 D泛红如妆 E面色萎黄 18、 目胞浮肿多属( A )

A水肿病 B肝胆火炽 C肾精耗损 D脾肾虚衰 E气血不足 19、 脏腑在舌面上的分部,一般认为舌中属( D )

A肾 B肝胆 C心肺 D脾胃 E三焦 20、 舌色红可见于( C )

A风寒表证 B伤风表证 C心火上炎 D热入营血 E阳气虚衰 21、 舌苔由薄转厚提示( C )

A正气胜邪 B热伤津液 C邪气入里 D由虚转实 E由实转虚 22、 与虚喘发作关系最密切的脏腑是( C )

A肺脾 B肺肝 C肺肾 D脾肾 E心肺 23、 询问家族史的意义是( D )

A分析病因 B辨别病性 C确定病位 D排除遗传病 E推断疾病预后 24、 下列除哪一项外均为病脉( A )

A反关脉 B弦脉 C洪脉 D动脉 E短脉

25、 脉浮大而有力,来盛去衰,是( E )

A浮脉 B散脉 C实脉 D大脉 E洪脉

26、 滑脉的脉象是(D )

A来盛去衰 B厥厥动摇 C浮大中空 D往来流利 E轻刀刮竹

27、 脐下至耻骨上缘部位称为(B )

A少腹 B小腹 C脘腹 D脐腹 E大腹

28、 真寒假热证最常见、最典型的“寒”象是哪项( B )

A脉象沉迟 B四肢厥冷 C胸腹不温 D大便稀溏 E面色青紫 29、 表证入里最常见于( D)

A杂病之中 B温病之中 C伤寒病中 D外感病中 E外伤病中

30、 气虚而脉细无力,是气的哪项功能减退( D )

A温煦 B气化 C防御 D推动 E固摄

31、 症见心悸,口咽干燥,失眠烦热,舌红少苔等,最宜诊断为( D )

A心火炽盛证 B心血虚证 C心肾不交证 D心阴虚证 E痰火扰神证

32、 月经量多,质稀淡红,伴面白不华,身倦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脉细,最宜诊

断为( E )

A肝血虚证 B肾气不固证 C中焦虚寒证 D脾虚气陷证 E脾不统血证

33、 饮留胃肠证的主要临床特点是(C )

A脘腹胀痛 B恶心呕吐酸馊 C胃肠水声漉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