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金陵怀古、过洞庭、罗皂袍理解性默写、简答及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登岳阳楼、金陵怀古、过洞庭、罗皂袍理解性默写、简答及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284177da1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a0

必修下全册古诗词练习及答案【高中部编语文2020版】

登岳阳楼/杜甫练习及答案

一)理解性默写:

①杜甫《登岳阳楼》中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基础的诗句是: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②《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③《登岳阳楼》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两句,写诗人年老多病,远离亲友,以舟为家,流落在外,表现了诗人的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 ④《登岳阳楼》中“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两句,写诗人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凭倚窗轩,胸怀家国,不禁涕泪交流。 二)赏析简答:

1、这首诗中写景的是哪几句?这几句诗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1、答:写景的诗句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诗既是写实,又寓想像,一“坼” 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丽而又生动。 2、赏析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2、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 3.“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中“坼”和“浮”有何妙处?

3、答:一“坼”一“浮”,摊贩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水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下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形在读者眼前。

4.“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答: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表达了诗人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帮助;“老病有孤舟”,写出了诗人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泊,以舟为家,前途茫茫,无处安身的孤苦无依。 5、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答:因为作者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经战乱之苦的百姓,所以才涕泪纵横,难以抑制;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6、颔联写的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洞庭湖广阔无边、水势浩瀚的雄奇壮观阔大景象,而颈联写的却是作者身世的孤苦和处境的凄凉,两者对于表达中心思想分别有什么作用?

6、答:颔联写洞庭湖的壮阔景象,衬托了作者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洞庭湖的阔大与作者胸襟的博大,可谓相得益彰;颈联写个人的不幸遭遇,但是在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之间,作者却置个人于度外,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感情。

7、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从哪句诗可以看出? 7、答: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不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这可以从“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两句诗中看出。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

8、结合作者的个人经历,谈谈你对“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两句诗的理解。

8、答:个人经历:举目无亲,年老多病,以孤舟为伴;国家命运:战争未平、国家多难,老泪纵横,作者不仅哀叹自己的身世孤苦晚境凄凉,更为国家动荡不安战乱不休而悲伤。

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练习及答案

一)理解性默写:

1、《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诗人化用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句,来借古讽今的句子:至今商女 , 时时犹唱 ,《后庭》遗曲。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表现词人登高望远,所看到的深秋时节金陵最具典型特征的景物的句子: 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 。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掉,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什么教训和反思的诗句:六朝旧事随流水 , 但寒烟衰草凝绿 。 4、《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关注到江上的征帆和江边的酒家等人文景观的诗句: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 二)赏析简答:

1、“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给了我们哪些信息?

1、答:地点—故国,季节—晚秋,气候—初肃。“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内容。 2、词的上片在写景上有何特点?

2、答:“似”“如”二字运用比喻的手法,“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全片由远而近,描绘了一幅肃爽的金陵晚秋图景。 3、“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一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3、答:①“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写景{②“故国”点题(或“扣题”),为下片的怀古伏笔;⑧“晚秋”点明登临季节,“天气初肃”为写景抒怀奠定基调。 4、请联系全词阐述最后一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的深刻含义。 4、答:意在说明北宋一些人并未吸取南朝灭亡的教训,仍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仍在粉饰太平,寻欢作乐。

5、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句中的景色。 5、答:千里奔流的长江澄沏得好象一条白链,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

6、“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实写登临所见,请简要说明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6、答:①运用了比喻、拟人(“如簇”是好似争相聚集在一起之意,应属拟人手法)、借代等修辞手法;②远近结合(或“由远而近”);③动静结合(或“静中有动”);④注意描画景物的色彩。

7、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象?请用口语把其中的景象表述一番。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7、答:作者看到了澄澈的长江、苍翠的山峰、来来往往的船只、残阳、斜插着的酒旗、彩舟、白鹭。登上金陵城头,远远望去,六朝故都正值深秋,天高气爽。千里长江水色澄澈,远远望去,像一匹展开的白绢,碧绿的山峰像箭镞一样挺拔。残阳夕照中,江中船只来来往往;江岸边酒肆的酒帘背负秋风斜插着。淡云蓝天之下,画船游动,洲上白鹭纷纷起舞,仿佛在银河上飞翔,这美丽的景致,用图画也难以完美地表现它。作者用了动静结合和用典的写作手法。

8、往昔六朝统治者竞逐繁华,作者举了个例子,举的什么例子?统治者的奢靡生活给他们带来了怎样的后果?

8、答:作者举了陈后主和宠妃张丽华的例子,他们的奢靡生活,使得国家灭亡,而且亡国的悲恨还在不断继续着。

9、这首词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9、答:①悲叹六朝统治集团奢侈荒淫导致覆亡的历史:②批评人们忘记六朝亡国的教训(千古以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是空发兴亡的感慨;商女至今犹唱《后庭》遗曲);③流露了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

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练习及答案

一)理解性默写:

1、词人借明亮的月光和灿烂的银河,说自己“表里俱澄澈”的两个句子是: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 2、词人写招待客人时,自己舀尽西江的水,用北斗星做酒器的两个句子是: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 二)赏析简答:

1.上阕和下阕的结尾,作者都采用了模糊表达的方式。试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1.答:①扩大词句的内涵。②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参与想象。 2.请说出本词所使用的三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答:比喻:“玉鉴琼田”比喻湖面澄澈明净。(“肝胆皆冰雪”,比喻自己襟怀的坦白。)夸张:“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以西江之水为酒,以北斗星为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