鍏勾绾т笅鍐屾暟瀛︽诲涔犳暀妗?鍙婂弽鎬? - 鐧惧害鏂囧簱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鍏勾绾т笅鍐屾暟瀛︽诲涔犳暀妗?鍙婂弽鎬? - 鐧惧害鏂囧簱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2dcd7f4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a1

②计量周长采用的是什么单位?你能举例说明吗?(米、分米,厘米,千米)目测吗?)

(2)面积(播放课件)

①你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吗?(物体的表面或围成平面的大小,叫它们的面积。)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3)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比较:

问题:半径为1cm的圆,它的周长比面积大。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1米有多长?1分米有多长?1cm有多长?(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吗?你能 2、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1)我们学过哪几种图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为什么要这样算?

长方形的周长:中文公式( ),字母公式( ) 正方形的周长:中文公式( ),字母公式( ) 圆的周长:已知半径( )或已知直径( )

(2)我们学习了哪几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些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三、巩固练习:(播放课件)

(1)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比三角形大7平方厘米。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

(2)小圆半径是2cm,大圆半径是3cm,小圆与大圆周长的比是( )。

(3)把一个圆形纸片剪开,拼成一个宽等于半径,面积相等的近似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12.56 cm,原来圆形纸片的面积是( ) cm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87页的“做一做”的4题,练习十八89页的5题,91页的16题。 课后作业:87页的“做一做”的1题、3题,练习十八89页的2、3、4、6、8题。

21

22教学反思

乌申斯基有句名言“智慧不是别的,只是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复习课的目的之一就是教师把平时分散教学的知识点,引导学生按照一定标准进行梳理、分类、整合,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建构起一张知识网,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从建构意义的角度看,数学学习是指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因此,复习课要还给学生一个自主整理的空间,让学生亲自去理一理,试着自己把知识串一串,在“做”中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在“做”中学会整理建构的方法,获得整理建构的能力。

第三课时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3)

教学内容:认识立体图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知道它们的特点。 2、学生会辨认从不同方向看物体的形状。

3、经历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体验直观观察,实践操作等学习方法。

4、加强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三视图及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的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立体图形的认识。 (一)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①播放课件:88页的4题的一组图。

②指名学生说说各立体图形的名称和特点。 ③学生说一说图中各个字母表示的是什么? ④你能把上面的图形分类吗?

每个面都是平面 都有一个曲面

长方体 圆柱 正方体 圆锥

⑤长方体与正方体

22

(1)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点。 长方体 正方体 共同点 六个面、12条棱、八个顶点 不同点 至少有四个面是长方形。 六个面都是正方形 (2)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长方体包含正方体,集合图略) (二)认识圆柱和圆锥

①圆柱和圆锥各有什么特点?你能说一说,写一写吗?

圆柱:三个面,上下两个面,是同样大小的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圆锥:两个面,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二、巩固练习:

①88页的4题②89页的9题③圆柱可以由什么图形旋转得到?(以长方形的一边为轴旋转而成)④圆锥是由什么图形旋转得到的?(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轴,旋转而成。) 三、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 1、填表 图形 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 梯形 圆 长(边长或底或半径) 12m 20m 上底7dm、下底12dm 宽(高或直径) 周长 6m 9m 14m 9dm 22.4dm 25.12cm 面积 78cm2

教学反思 1、注重加强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这节课,我抓住两点:一是空间图形的形成,二是空间图形的相关知识。我就是通过这两个知识点来串成教学主线。在复习空间图形的形成时,让学生感受到立体图形各自的特征和共同点以及不同点;在复习空间图形的相关知识时,通过观察、回忆、交流将立体图形的知识连贯起来。通过板书,梳理知识脉络,并加强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2、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通过上面的教学主线,让学生加深对立体图形的认识,旨在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所有立体

23

图形进行梳理,加强联系,并适当拓宽学生的认知层面。比如:在学生提出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时,我顺势问学生,一定是长方形吗?有几种可能?并将几种展开方法做个比较,以期在比较辨析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并发展空间观念。

第4课时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4)

教学内容: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嘉兴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化和概括化。 2、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分析、归纳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间的内在联系。 2、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表面积的计算: 1、表面积的定义:

①什么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看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表面有哪些部分?)

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哪些面的面积之和?圆柱的表面积是哪些面的面积之和? 2、复习圆柱的侧面积:

③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是什么形状?侧面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

④展开的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是圆柱的高。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S侧=ch)

3、你那表面积的计算方法。①在88页的表格中,写出各图形的表面积计算公式: S长=2(ab+ah+bh)

S正=6a

S圆柱=2πrh+2πr

二、归纳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

1、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体积。

将一个马铃薯放入装有水的容器中,你看到什么现象?请解释这种现象。 (水面升高了,因为马铃薯占了圆柱体容器中水的空间。)

这个有趣的现象,曾经启发了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他发现了一个物理定律,从而给人类打开了征服海洋的大门。

2、下面我们来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S

V长= a b h V=sh

24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