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二 古诗词曲鉴赏:课外诗歌阅读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专题十二 古诗词曲鉴赏:课外诗歌阅读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2e7e407a8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31

1.(2019·江苏连云港)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1)~(2)题。(6分)

重登云台山

【清】陶澍 ②③

又踏金牛顶上行,海凤飞舄上蓬瀛。 蛟龙瀑外晴犹挂,鸡犬云中夜有声。

为访仙人寻旧榻,喜偕词客证初盟。

长松迓路三年别,却笑公髯雪已盈。

【注释】①陶澍,清朝道光年间官至两江总督,兼管盐政。数次亲临海州督办海运,整理淮北盐务。 ② 金牛顶:在云台山前顶(清风顶)之后,俗称后顶。顶有金牛洞,又名二仙洞,相传有金、牛二师修道于此。 ③飞舄(xì):会飞的仙鞋。④仙人:指三元宫山僧。⑤迓(yà):迎接。

(1)这首七言律诗的颔联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 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描写云台山景色的优美。白日,晴天飞瀑,水花外溅,如同蛟龙飞挂;夜晚,云中传声,鸡鸣犬吠,打破夜的寂静。 【解析】从颔联的两句所描写的画面看,是写云台山的景色的。上句是从视觉的角度写景的,从“晴犹挂”看出,上句写的是白天,且是晴天;“瀑”是看到的景物,根据“犹”(像)可知,“蛟龙”是用来比喻瀑布的形态的。下句重点从听觉的角度描景,“鸡犬”“有声”描写的是鸡鸣狗叫的情形,描述时,注意时间是“夜”,环境为“云中”。 (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4 分)

【答案】①对云台山的喜爱、赞美之情:诗人再登云台山,所见之景,景色优美,宛如仙境;②初盟得以践行(友人重逄)的欣喜之情:诗人来到三元宫寻访山僧,以践前约;③时光易逝催人老的感慨:别后三年,云台山上长松依旧,自己却已胡须一片雪白。 【解析】从首联和颔联看出诗人对云台山景色的无比喜爱之情;从颈联看出诗人与朋友重逢时的欣喜(“喜”)之情;从尾联中的“三年”“髯雪已盈”看出诗人感叹岁月易逝的情感。

2.(2019·江苏盐城)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8题。(6分)

长寿山居元夕 元好问

微茫灯火共荒村,黄叶漫山雪拥门。 三十九年何限事,只留孤影伴黄昏。

注:①写此诗时,诗人任河南内乡令,因母亲去世,居丧于长寿山。 ②当时金統治者日趋腐败,蒙古军入侵,人民死伤无数 (1)请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3分)

【答案】(1)偏僻荒凉的村落里灯火星星点点,人烟十分稀少,枯黄的树叶漫天遍野,大雪堆积在门外。

【解析】题目要求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作答时,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灯火”“荒村”“黄叶”“山”“雪”“门”等,抓住修饰语“微茫”“荒”“漫”等关键词,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将这种的情景描写出来即可。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所渲染的氛围“孤”;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答案】(2)①表达了母亲去世后对于亲人的怀念,孤身一人的孤寂;②表达了作者对百姓在战争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同情;③表达了作者对敌军侵犯国家的愤恨和心痛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解析】一般情况下,感悟诗人的情感,一看标题,“长寿山居元夕”, 此诗既作于元夕,即正月十五元宵节;二看写作背景,从注释中可知,写此诗时,诗人任河南内乡令,因母亲去世,居丧于长寿山,且当时統治者日趋腐败,蒙古军入侵;三看关键词,“荒村”“孤影”,借助意象,即可得出诗人表达的情感:母亲去世,蒙古军入侵,在此佳庆之际,家不团圆,国也破,由此可知作者对亲人的怀念,想到远山之外的金朝廷越来越受到来自蒙古铁蹄的威胁,作者虽身居山野,但忧国之思未断,同时也有对战争中百姓的同情,对敌军入侵的愤恨和痛心。最后总结即可。

3.(2019·江苏扬州)

赠别 【唐】赵嘏

水边秋草暮萋萋,欲驻残阳恨马蹄。 曾是管弦同醉伴,一声歌尽各东西。

(1)请赏析首句中的“萋萋”。(3分)

【答案】“萋萋”是指草茂盛的样子;首句运用叠词,增强了音韵美,写出了水边草木的繁茂,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这蓬乱的草就像是诗人心中面对离别时的不舍一样蓬勃,烘托出诗人悲戚的心情。

【解析】此题主要从三个角度赏析,一是“萋萋”的基本意思,二是从形式上或修辞角度理解运用“萋萋”这个词的作用,三是对诗或作者的情感影响。 (2)诗人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3分)

【答案】即将于有人各奔东西,表现了使人依依不舍之情;临水送别,残阳暮秋,眼前的荒凉景色勾起了诗人心中的愁思,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曾经一起管弦相伴,而后不知何时能相见,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迷茫与担忧。 【解析】“赠别”说明本诗是送别诗,自然有不舍这情;写“萋萋秋草”“残阳”荒凉的秋色,表达了作者孤寂的心情;“同醉”“各东西”可见诗人对前途的迷然与忧患。

4.(2019·江西)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1)-(2)题。(每小题2分,共4分)

【甲】春尽 【乙】春尽 [唐]韩偃 [宋]郑獬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春尽行人未到家,春风应怪在天涯。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夜来过岭忽闻雨,今日满溪俱是花。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前树未回疑路断,后山才转便云遮。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野间绝少尘埃污,唯有清泉漾白沙。 (1)下列对两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A.两首诗都描绘了暮春时节落花流水、云雨变幻之景,流露出伤春之感与家国之悲。 B.甲诗首联写诗人因惜春而连日喝酒的行为和醉昏昏的状态。 C.乙诗颈联描绘了山回路转、气象万千的景象。

D.甲诗尾联写诗人愧对流莺清晨到西园的厚意,乙诗尾联写诗人喜于山间怡人之景。 【答案】A

【解析】A项,两诗确实都描绘了幕春时节落花流水、云雨变幻之景,但是乙诗并未流露出家国之悲,而是表达羁旅之愁和对污浊现实的憎恶。 (2)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体,情感沉挚动人;乙诗重在写景,情寓景中。 B.甲诗使用“细”“浮”“别”“断”“孤”等词语描写景物,反衬诗人悲凉情绪。 C.乙诗“春风应怪在天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含蓄风趣。

D.甲诗“地迥难招自古魂”表达的心境与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所表达的心境有相通之处。【答案】B

【解析】甲诗中“细”、“浮”、“别”、“断”、“孤”这类字眼,更增添了景物的凄清色彩,烘托了诗人的悲凉情绪,“反衬”说法错误。

5.(2019·山东济宁)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5 分)

点绛唇·兰花 姚述尧

潇洒寒林,玉丛遥映松篁底。凤簪斜倚。笑傲东风里。一种幽芳,自有先春意。香风细。国人争媚。不数桃和李。

(1)词中为什么要写松篁和桃李? (2分)

【答案】词中写松篁和桃李,都是为了突出兰花的君子之品,为写兰花作铺垫和陪衬。 【解析】本题中“松篁”和“桃李”作为意象,主要是用来点缀、衬托兰花,这一点应弄清楚。

(2)赏析词中画线的句子。(3分)

【答案】诗句用拟人手法描绘了兰花于松竹底下悄然开放,虽然在不显眼处,但依然故我灿烂绽放,虽无人在意,却笑迎春风。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兰花的高贵品质。

【解析】该句的特点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凤簪斜倚”状写兰花悄然开放的情状;“笑傲东风里”把兰花虽无人在意,独自在东风里傲然开放的神态,从这个角度入手,加以赏析,便于揭示出兰花品质的高贵。

6.(2019·四川成都)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题。

寒夜 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口口便不同。

(1)后人评价该诗“寒夜无寒”,请简述这样评价的理由。(2分) 答:

【答案】诗歌虽以“寒夜”为背景,但重在写寒夜里围炉煮茶的温暖氛围和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解析】本题解答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及所描绘的意境来回答。“寒夜”指寒冷的夜晚。“不寒”是因为有酒、有炉、有火、有月,有温情。解答从这两个方面,结合诗意解答即可。 (2)诗中口口处,填入哪一个选项更符合诗意?请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2分) A.雪花 B.梅花 C.菊花 答:

【答案】B。梅花与窗前月构成清雅画面,与煮茶当酒的高雅意趣相符,以梅花的高洁暗赞来客。

【解析】首先通过“寒夜”“炉”判定这是冬天,排除C,菊花在秋天盛开。其次文中没有交代下雪,所以“雪花”也不应考虑。B项梅花,凌寒绽放,与窗前月构成清雅画面,同时又具有象征意义。所以应选B。解答先做出判断,然后说明理由。

7.(2019·四川凉山)阅读《如梦令》,按要求回答问题。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幕,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鷺。 (1)请简要概括这首词的语言特点。

【答案】这首词用词简练,平常的口语一般,娓娓道来;朴素平易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纯净之美。但却画面感很强,意境悠远,极富生活气息。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的语言特点的分析能力。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语言平实,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据此作答即可。 (2)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

【答案】词人由尽兴游玩的欢愉到误入稿花深处的些许“惊恐”再到“欧鹭”惊起的豁然开朗,词虽短,但感情变化却一波三折,让人回味无穷。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中情感变化的理解分析能力。此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争渡,争渡”体现了她“误入藕花深处”之后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最后“惊起一滩欧鷺”由焦灼转向了豁然开朗。据此作答即可。

8.(2019·浙江宁波)古诗阅读(5分)

牧童词 [唐]李涉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细雨,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牧童 [唐]栖蟾

牛得自由骑,春见细雨飞。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 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两位诗人向往的生活一样吗?结合牧童形象作出分析。(5分) 【答案】示例1:一样。《牧童词》“芦管卧吹莎草绿”中的牧童卧吹芦管,自得其乐;《牧童》“牛得自由骑,春见细雨飞”中的牧童自由自在,骑牛闲游。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悠然自得、闲适自由生活的向往。 示例2:不一样。《牧童词》中牧童“乱插蓬蒿”“不怕猛虎”表现了牧童的可爱顽皮、率性天真。诗人描写这种可贵的童稚之心,表达了对生命本真状态的渴慕。《牧童》中“自由骑”“唱歌去”“抚掌归”写出牧童的悠闲自在、怡然自得,表现了诗人对远离俗世纷争生活的向往。(5分。结合具体诗句1分,明确牧童形象2分,明确生活向往2分) 【解析】两首诗都写出牧童早出晚归的放牧生活,“芦管卧吹莎草绿”“牛得自由骑”“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都写出了牧童自由、悠闲的生活,从这一点看两首诗都表达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而《牧童词》最后两句,牧童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全副武装的勇士模样,想象着自己成了一位威风凛凛的武士,连猛虎也不敢再来欺负小牛犊,写出了牧童的顽皮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