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金融(公费基金专硕)复试题库含答案(祝福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复旦金融(公费基金专硕)复试题库含答案(祝福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30a11d54b35eefdc9d333ce

货币学派提出政府制定最佳的货币政策就是使货币供给以固定的速率增长,并且在任何经济形势下都维持这一速率,即实行“单一货币规则”(Single Currency Rule)。只要坚持这一规则,就能排除由于货币供给反复无常的变动使经济造成的不稳定,由于货币流通速度是稳定的,因此,只要货币供给稳定增长,名义GDP也能稳定增长。

新凯恩斯主义虽然接受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关于理性预期的假设,但不接受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关于市场出清和工资、价格有充分弹性的观点。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当经济出现需求拉动时,由于工资和价格的黏性,工资和价格的缓慢调整不能迅速调整到使市场出清,经济要恢复到正常的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是一个缓慢而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处于供求不等的非均衡状态。因此,刺激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完全必要的。

新凯恩斯主义承认预期是合乎理性的,也承认预期对于总供给的决定也是重要的,但不承认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关于货币政策无效性和货币中性的结论。新凯恩斯主义认为,预期到的和没有预期到的货币政策在短期内都能影响总产出和经济周期,只不过在不同情况下货币政策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在长期内货币是中性的。

22、 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方法及各自的利弊。 一、资产管理理论

传统的银行信奉资产管理理论,认为银行的利润来源主要在于资产业务,银行能够主动地加以管理的也是资产业务,而负债则取决于客户是否愿意来存款,银行对此是被动的。因此,银行经营管理的重点在资产方面,着重于如何适当地安排资产结构,致力于在资产上协调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统一。 二、负债管理理论

银行可以主动地管理负债,银行通过积极的竞争去争取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以及向欧洲美元、联邦资金借款来影响资金来源。这种理论一改过去的方针,强调借入资金来满足存款的提取和增加放款的需要,保持资金清偿能力和流动性,并获取最大利润。 三、资产负债联合管理理论

根据银行经营环境的变化,协调各种不同的资产和负债在利率、期限、风险和流动性等方面的搭配,做出最优化的资产负债组合,以满足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要求。 四、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方法

(1)资金汇集法,把所有资金来源汇集到同一个“资金池”,再按流动性顺序分配资金运用:依次保证一线、二线、长期证券投资和贷款、固定资产投资。 这方法优先保证了资产方面的流动性,忽略负责的流动性 (2)资金匹配法,针对资金汇集法的缺点,该方法首先按照自己来源的稳定性分配几个“流动性——盈利性”中信,再按每个中心的特征分配资金于不同的领域。 这方法从资产负债两方面统筹安排,以流动性为中心来配置是优点。但这种方法可能导致简单地把活期存款作为短期中心的来源并主要用于一线准备,其他类推。 (3)缺口监察法,分析(非)流动性资产与易变(稳定)负责的差额来表示现有流动性状态和流动性需要的关系 这一方法缺陷在于资产负债要按流动性重新划分,在操作上较麻烦且缺乏统一标准。

23、 通货膨胀的基本类型和成因。 一、需求拉上型(Demand-pull Inflation)

社会总需求超过社会总供给,从而导致物价上涨,表现为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产品。 二、成本推进型(Cost-push Inflation)

在没有超额需求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的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地上涨,包括工资推动的通货膨胀和利润推动的通货膨胀。

三、结构性通货膨胀(Structural Inflation)

经济中存在两大部门,由于需求的转移、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不平衡或世界通货膨胀率的变化,一个部门的工资、物价相应上升,但劳动力市场的特殊性要求两个部门工人的工资以同一比例上升,相反的情况出现时,工资与物价存在向上的刚性,结果引起物价总水平的普遍持续上升。

24、 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一、金融创新使部分传统的选择性政策工具失灵

金融创新,尤其是规避管制的创新,如NOW、ATS等,其创新的目的就是要摆脱上述政策工具的约束。这些创新

- 9 -

活动的成功与普及,使央行运用选择性政策工具越来越困难。

自动转账制度ATS(Automatic Transfer System)针对“不允许对活期存款付息”的规定,允许客户在银行开设两个账户:一个储蓄账户,一个活期存款账户。当客户开出支票后,银行自动将必要的资金从储蓄账户转到活期存款账户进行支付。而在平时,活期存款账户上的余额只保持1美元,这就保证了客户的存款既能生息,又能用于支付。

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NOW(Negotiable Order of Withdrawal)针对“不准储蓄账户使用支票”的规定,这是一种储蓄账户,可以付息,同时又可以开出有支票作用却无支票名称的“可转让支付命令”。 二、金融创新缩小了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范围

商业银行通过回购协议、货币市场互助基金等不受存款准备金制约的非存款工具,或通过欧洲货币市场,既能确保其应有的负债规模,又能规避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约束。

回购协议(Repurchase Agreements)为了避开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要求,卖出联邦政府或其他政府机构的债券,换回现金,等到债券到期再购回债券。因为回购协议是市场交易而非存款,所以银行不需交纳准备金。

货币市场共同基金(Money Market Mutual Funds)是一种开放式的共同基金,主要从事短期证券投资,为中小投资者提供了一个进入以往只有大投资者才能进入的市场的机会;同时,投资者还可以开立支票。 三、金融创新使再贴现政策的作用下降

再贴现政策发挥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再贴现窗口的依赖程度。金融创新使商业银行的融资渠道多元化,融资方式更为灵活,而且成本下降。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出售证券、贷款证券化、同业拆借、发行短期存单、从欧洲货币市场借款等渠道满足自己的流动性需求,对央行再贴现窗口的依赖性下降,其作用力减弱。 四、金融创新强化了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

(1)金融创新拓宽了公开市场业务作用的范围,使央行可在公开市场的本外币市场充分发挥作用。例如,在本币市场上,央行可以运用政府债券、商业票据、承兑汇票等金融工具的买卖调节基础货币;在外汇市场上,央行可以借助远期、掉漆、互换交易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干预汇率。(2)随着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的创新,有价证券成为社会公众持有的重要资产形式,这样,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不仅直接影响金融机构的运作,而且间接影响社会公众的行为。(3)金融工具创新为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提供了多样化的工具,使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手段更为丰富和灵活。

25、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 /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Liquidity Preference Theory):货币的供给与需求是决定利率的因素,货币供给是一个外生变量,由中央银行控制,货币需求则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流动性偏好的动机包括:(1)交易动机(Transaction Motive),人们持有货币以备日常交易之需,它与收入成正比;(2)谨慎动机(Precautionary Motive),人们为了应付紧急需要而保有一部分货币,它与收入也成正比;(3)投机动机(Speculative Motive),人们持有货币以备将来投机获利,它是利率的减函数。因此,货币需求函数可以表示为:Md = ky – hr,其中k表示货币需求对收入的敏感系数,h表示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系数。

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Modern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货币数量说不是关于产量、货币收入或物价问题的理论,而是关于货币需求的理论,现代货币数量论研究的是影响人们持有货币量的因素。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包括:(1)总财富,以“持久收入”表示;(2)财富构成,即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的比例;(3)货币和其他资产的预期收益,人们持有多少货币,取决于货币与其他资产收益大小的比较;(4)影响货币需求的其他因素,如嗜好、预期等。

因此,弗里德曼提出如下的名义货币需求函数:M = f (P, Rb, Re, Yp, π, ω, μ),其基本特征为: (1) 货币需求函数是P和Y的一阶齐次函数,若P与Y发生变化,则货币需求也将同比例变化; (2) 货币需求对利率并不敏感,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是持久收入;

(3) 货币需求函数本身是相当稳定的,货币供给决定名义收入的货币数量论的观点仍然成立。

26、 现代货币数量论与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异同 / 现代货币数量论与凯恩斯的货币理论的区别 一、现代货币数量论与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异同

联系:都强调货币存量对名义国民收入的影响,都认为经济自身存在着向充分就业水平收敛的内在趋势。

区别:(1)货币流通速度不再被假定为一个固定的常数,而被认为是一个稳定的、可以预测的变量;(2)放弃了传统货币数量论所认为的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的假设,从而当货币供给变化时,实际国民收入保持不变,价格与货币供给同比例变化的观点,认为在短期内实际国民收入也将随货币数量的变化而有所变化,而货币供给的变动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引起实际国民收入的变动,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引起价格水平的变化,要视其它条件而定,即“弗里德曼难题”。 二、现代货币数量论与凯恩斯的货币理论的区别

- 10 -

(1)资产选择范围更加广泛,不仅包括货币、债券,还包括实物资产;

(2)货币的预期收益率会随着其他资产预期收益率的变化而变化,并非始终为零; (3)强调预期因素在货币需求理论中的低位;

(4)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上,不重视利率的作用,认为通过资产组合效应,货币的作用迅速而直接。

27、 解释柠檬市场形成的原因,如何解决柠檬市场的问题?

柠檬市场(Lemon Market)也称次品市场,是指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即在市场中,产品的卖方对产品的质量拥有比买方更多的信息,在极端情况下,市场会止步萎缩和不存在。柠檬市场形成的原因在于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即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存在着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隐藏信息而导致对交易另一方利益损害的现象。二手车市场是典型的柠檬市场,。在二手车市场中,卖家显然比买家拥有更多信息。买家对市场上的汽车信息不完全,因此只能按照平均价格出价,于是质量较好的汽车便会退出市场,只留下质量较差的,买家因此会进一步压低价格,如此循环往复,最终导致市场萎缩。

要解决柠檬市场的问题,就必须消减信息不对称,解决方法有: (1)信号发送(Signaling)和信号甄别(Screening),拥有私人信息的一方通过采取可被观测到的行动向另一方发送信号来显示私人信息;反过来,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通过一定的措施来甄别信息的真假。例如,二手车市场上优质车的卖主可以通过提供维修保证的方式,向买家显示自己的车不是蹩脚货,因为低质量的二手车的卖主不太可能做出维修保证。

(2)中介化(Intermediation),由于专业化中介可以利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优势,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信息并为私人提供,因此可以解决搭便车问题,并且利用自身资质提供尽可能详细的信息

28、 凯恩斯的理论体系。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其基本观点是: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所谓有效需求(Effective Demand),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当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社会对商品的需求超过商品的供给,资本家就会增雇工人,扩大生产;反之,总需求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时,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资本家或者被迫降价出售商品,或让一部分商品滞销,因无法实现其最低利润而裁减雇员,收缩生产。因此,就业量取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点,由于在短期内,生产成本和正常利润波动不大,因而资本家愿意供给的产量不会有很大变动,总供给基本是稳定的。这样,就业量实际上取决于总需求,这个与总供给相均衡的总需求就是有效需求。

凯恩斯进一步认为,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有效需求,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三大基本心理因素以及货币数量。消费倾向(Consumption Propensity)是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它决定消费需求。一般来说,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的增加往往赶不上收入的增加,呈现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Diminishing Marginal Consumption Propensity)的规律,于是引起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是由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这两个因素的对比关系所决定。资本边际效率(Marginal Efficiency of Capital),是指增加一笔投资所预期可得到的利润率,它会随着投资的增加而降低,从长期看,呈现“资本边际效率递减”(Diminishing Marginal Efficiency of Capital)的规律,从而减少投资的诱惑力。由于人们投资与否的前提条件是资本边际效率大于利率(此时才有利可图),当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时,若利率能同比下降,才能保证投资不减,因此,利率就成为决定投资需求的关键因素。

凯恩斯认为,利息率取决于流动偏好和货币数量,流动偏好(Liquidity Preference)是指人们愿意用货币形式保持自己的收入或财富这样一种心理因素,它决定了货币需求。在一定的货币供应量下,人们对货币的流动偏好越强,利息率就越高,而高利率将阻碍投资。这样在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存在流动偏好两个因素的作用下,使得投资需求不足。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将产生大量的失业,形成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因此解决失业和复兴经济的最好办法是政府干预经济,采取赤字财政政策和膨胀性的货币政策来扩大政府开支,降低利息率,从而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总之,凯恩斯认为,由于存在“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从而既引起消费需求不足,又引起投资需求不足,使得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形成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和失业,这是无法通过市场价格机制调节的。他进一步否定了通过利率的自动调节必然使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的理论,认为利率并不是取决于储蓄与投资,而是取决于流动偏好(货币的需求)和货币数量(货币的供给),储蓄与投资只能通过总收入的变化来达到平衡。不仅如此,他还否定了传统经济学认为可以保证充分就业的工资理论,认为传统理论忽视了实际工资与货币工资的区别,货币工资具有刚性,仅靠伸缩性的工资政策是不可能维持充分就业的。他承认资本主义社会除了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外,还存在着“非自愿失业”,原因就是有效需求不足,所以资本主义经济经常出现小于充分就业状

- 11 -

态下的均衡。这样,凯恩斯在背叛传统经济理论的同时,开创了总量分析的宏观经济学。

因此,在凯恩斯经济理论中,金融理论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甚至可以说,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是建立在他的货币金融理论基础上。

29、 请评价萨伊定律。

萨伊定律(Say’s Law):在资本主义的经济社会一般不会发生任何生产过剩的危机,更不可能出现就业不足。商品的生产数量完全由商品的供给面所决定,透过物价指数高低的调整,商品的供给量最后必将等于商品的需求量。

萨伊主张经济自由,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认为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之间总会趋于平衡,从而资本主义制度环境下不存在生产过剩导致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萨伊的这种“供给自行创造需求”的思想被其他主张经济自由化的经济学家称为“萨伊定律”。

从表面上看,萨伊或萨伊定律好像告诉我们的是,经济发展的问题只会存在于供给方面,而不会存在于需求方面。实际上,萨伊定律是暗含地假设了需求或需要无穷大这样一个条件。从总体上看,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因而人类的需要也是无止境的,但这仅仅是从人类需要的总体或加总来说是这样的,具体到对某一物品,则人或人类的需要都是有限度的,而不是无止境的,这一结论有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作保证。因此,萨伊定律的致命缺陷在于忽视了人们的需求或需要的特性分析,这就是即使我们从需要而不是从需求的角度出发来看,人们对任一某种具体产品的需要在某一时期内都是有限度的,而不是无限的。同时,人们对某个行业或某个产业的发展需要也是有限度的,而不是无限的。从需求而不是需要的角度来说,则更是如此。因此,萨伊认为任何无条件的供给,包括某种产品的供给、某行业的供给甚至于整个国民经济的总供给,都会形成相应的需求自然是不正确的。

30、 请解释马尔萨斯人口陷进 / 刘易斯拐点。

马尔萨斯人口陷阱(Malthusian Population Trap)是指人口增长总是跟不上食品供应的增长,而只有灾难才能阻止增长。但是至今,马尔萨斯人口陷阱所预言的大灾难仍然没有发生。

马尔萨斯人口陷阱的理论局限性在于把人口与经济增长绝对对立起来,对生活水平的提高采取极其悲观的态度,低估了技术进步将大大促进粮食生产以及一般生产的可能性和计划生育将适当抑制人口膨胀的可能性。

马尔萨斯人口陷阱的现实意义在于一定程度上阐明了人口问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人口陷阱”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直观体现在就业压力的增大。一国如不能为新增劳动人口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势必影响其经济增长速度。但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经济发展。增长主要是指产量的增加,而发展还体现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经济结构的优化。在中国工业化发展阶段,制造业的发展能有效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当劳动人口在农业与非农部门中得到有效转移后,农村的人均收入水平也会随之上升。中国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的同时,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社会的整体发展。

刘易斯拐点(Lewisian Turning Point),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

刘易斯提出了“二元经济发展模式”,他认为,经济发展过程是现代工业部门相对传统农业部门的扩张过程,这一扩张过程将一直持续到把沉积在传统农业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干净,直至出现一个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时为止。随后,刘易斯又提出了“两个转折点”的论述。当二元经济发展由第一阶段转变到第二阶段,劳动力由无限供给变为短缺,此时由于传统农业部门的压力,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开始上升,第一个转折点,即“刘易斯第一拐点”开始到来;在“刘易斯第一拐点”开始到来,二元经济发展到劳动力开始出现短缺的第二阶段后,随着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业剩余进一步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进一步释放,现代工业部门的迅速发展足以超过人口的增长,该部门的工资最终将会上升。当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的边际产品相等时,也就是说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大体相当时,意味着一个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已经形成,整个经济,包括劳动力配置,完全商品化了,经济发展将结束二元经济的劳动力剩余状态,开始转化为新古典学派所说的一元经济状态,此时,第二个转折点,即“刘易斯第二拐点”开始到来。

与“刘易斯拐点”相对应的是“人口红利”(Demographic Dividend),由于年轻人口数量增多形成的廉价劳动力,提供给经济发展相对便宜的要素价格。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而言,廉价劳动力是发展的一个重要要素,这一点,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中也表现得较为明显。而“刘易斯拐点”与“人口红利”之间似乎有一种正相关的关系,前者的显现,往往是“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一个前兆。

-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