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新授课案例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高一化学新授课案例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31555d3240c844769eaee74

高一化学新授课案例

《离子键》教案

教学目的:

1、认识化学键2、掌握离子键及离子化合物3、学会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 教学重点: 离子键的形成 教学过程:

[引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原子结构的知识,那么原子又是怎样构成分子或物质的呢?人们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零几种,而组成的物质却已经有二千多万种,原子是以某种特殊的作用力相互结合成形形色色的物质,而不是简单的紧密堆积。 [投影]“原子间 相互作用”

[讲]原子通过相互作用而形成物质,这是什么作用?本节我们来探讨这种相互作用的情况。

[讲]为什么H2O要加热至1000℃以上(或通电)才能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是否说明水分子中氢、氧原子之间存在某种相互作用使他们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而难以分开? [学生思考后作答]

[讲]破坏这种作用就需要消耗能量。又如,氢气即使加热到2000℃,其分解率也不到1%,可知氢分子中的两个氢原子之间也有一种强烈的相互作用,使它们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投影]“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讲]这种强烈的相互作用主要发生在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科学上就把它称为“化学键”。注①

[设问]化学键形成后,原子都形成稳定结构,原子间又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作用,上述的H2O分子和H2分子的原子间都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作用。是否所有的原子间的相互作用都是一样的呢?

[问]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 [答]分子、原子、离子

[讲]对于由离子构成的物质而言,化学键存在于离子与离子之间,这种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同样是强烈的,这种化学键可以称为离子键,对于由其它微粒构成的物质而言,还有共价键,金属键等,我们以后将陆续学习到。 [板书]化学键的分类 注②

--

[讲]我们就来讨论, (1)Na+和Cl怎样形成的?(2)氧化钠晶体中,Na+和Cl为什么不能自由移动?这两个问题弄清了,什么是离子键也清楚了。

[问]Na、Cl原子的结构是否稳定,怎样才变成稳定结构?(提示:从得失电子倾向考虑)

[答]不稳定,但可通过得失电子后形成具有稳定结构的Na+和Cl。 [展示活动教具]Na、Cl原子的结构和电子转移示意

[讲]当Na、Cl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稳定结构的Na+和Cl后,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就

会相互靠近,当它们接近到某一距离时,静电吸引与静电排斥就会达到平衡,Na+和Cl这两种带电微粒就通过静电作用结合成NaCl。

[问]请同学们观察上述变化的图示,分析这两种带电微粒有哪些静电吸引?有哪些静电排斥?

[学生充分讨论后作](约3分钟)这两种带电微粒之间存在着的静电作用有:①阴、阳离

子的相互吸引作用;②核与核的排斥作用;③电子与电子的排斥作用。

[讲]当这些吸引与排斥的静电作用达到平衡时,这两种离子就会保持一定的距离(核间距),这种静电作用属于强烈的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由于这种强烈的相互作用,Na+和Cl--

不能自由移动,只有加热到熔融时,这种强烈的相互作用爱到破坏,Na+和Cl才能自由移动。我们把这种发生在阴阳离子之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就叫做离子键。注③ [问]你能以NaCl为例,给离子键下一个定义吗?

[提示]给概念下定义,一定要抓住某些关键的特征,离子键是化学键的一种,这个概念有两个关键的特征:成键的微粒是什么?通过什么强烈的相互作用形成化学键? [讲]除了氯化钠外,氯化钙、溴化钾、氧化钠等许多物质都是由离子形成的。 [问]用上述图示法表示离子键不方便,怎样表示其形成过程会简单些呢?

[答]离子键的形成过程仅是原子最外层电子发生了转移,所以只要将这部分的变化表示出来就可以了。

[讲]用电子式表示较为简便。下面我们用电子式表示NaCl的形成过程。 [板书]Na + Cl →Na+ [ Cl ]-

[讲]钠原子与氯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Na+与Cl后,再通过静电作用形成NaCl。 [问]从离子键形成的过程分析一下,Cl-为什么形象地表示为[ Cl ]-? [练习1]用电子式表示MgO的离子键形成过程。 [学生板演、讲评]

[练习2]硫化钾的化学式写成KS,对吗?试用电子式表示其离子键的形成过程。 [讲评](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是①;② ;③K+[ S ]2-)

[问]从由离子键形成的NaCl、KBr、CaCl2、Na2O等物质,是否可以看出什么样的元素化合时,能形成离子键?

(板书总结离子键的实质、成键微粒、成键条件) [讲]①强碱中,活泼金属阳离子与OH-离子之间形成离子键(NaOH等);②活泼金属阳离子与含氧酸根离子之间也形成离子键(如、等)。 [讲解]离子化合物

有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合物

[练习3]用电子式表示CaO与Na2O的形成过程 [小结] [作业]

自评:

这个课的设计思路是这样的:首先用概念形成的策略,学习“化学键”的概念。然后,利用化学键的概念,用概念同化的策略,学习一个更新的概念“离子键”。最后结合概念正反例的电子式的书写作巩固性运用。

1、本节课运用了直观教学。物质的微粒结构比较抽象,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还不强,运用活动教具讲解氯化钠离子之间的作用力,非常直观明了。

2、注意化学用语的教学。本节课属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内容,教学中注意提醒学生仔细分析概念,掌握概念的外延和内涵。

3、注意用反例让学生掌握知识。在电子式书写时,给出错误的电子式让学生纠正,这样学生记忆的会更加牢固。

集备:

优点:1、概念的形成有赖于提供的事实基础。限于实验条件,教师通过讲述,提供了“一

百多种元素的原子组成了二千多万种物质”、“水1000℃以上才能分解为氢原子氧原子”、“氢气在2000℃时分解率不到1%”这三个事实,以帮助化学键概念的形成。为了使抽象的概念教学更形象化,再设计了活动教具分析氯化钠形成过程。可见,提供尽可能丰富的事实,使概念学习有足够的感性材料,在化学概念(理论)知识的教学设计中是必要的。

2、从化学现象与化学事实中抽象概括出共同的本质特征,或通过知识结构中已有概念与新学习概念的的异同对比,产生新的概念,这是概念学习中最关键的一步。本设计正是从“氢气难分解”等三个事实,抽象出“原子间有某种强烈的作用,使它们紧密结合”这个共同的特征,从而形成“化学键”的概念;然后,又从新掌握的概念——化学键出发,分析若组成物质的微粒是离子(不同点),它们之间同样有强烈的相互作用(相同点),同化出“离子键”的概念。

3、在初步形成离子键概念后,教师遵循学习规律,结合电子式书写的技能训练,提供了MgCl2、K2S、CaO等正反例进行分析,巩固概念。到学习“共价键”时,还可提供一些反例(HCl、H2O、CO2),进一步巩固离子的概念,值得称道。

缺点:1、在学习离子键时,教师最好增设了一个“检验熔触和晶体氯化钠导电性”的实验或录像,证明氯化钠晶体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和这个实验提供的事实,这些实验和事实,可以通过逻辑的微观分析,间接地证明了离子键的存在,为离子键的学习提供了事实基础。 2、在讲解化学键的定义时,应提醒学生水气化也要加热,水分子之间也有相互作用,但这种作用不能称为化学键。

3、相互作用恰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应用,教师应恰当点出来,以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观。 4、在化学概念化学理论知识的教学设计中,我们不赞成“结论加习题”,提倡过程教学,是因为建立概念或规律的过程,本身就是科学方法的训练和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学习如何从事实中分析,如何进行推理,如何抽象如何归纳,他们还能从中体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品质,离开了这些,尽管学生也能解答习题,但我们的化学教学教会学生的,不是如何“学化学”而仅是“考化学”而已。

重设建议:

1、在原教案注①后[讲]这里要指出的是:水气化也要加热,但只需100℃即可。可见水分子之间也有相互作用,但这种作用比起水分子中氢、氧原子间的相互作用要小得多(不够强烈),不能称为化学键。(为以后学习分子间作用力埋下伏笔) 2、在原教案注②后[实验录像]物质的导电性实验(干燥的氯化钠晶体、熔融的氯化钠)[问]我们看到:石墨电极插入熔融氯化钠时灯泡亮了,而插入干燥氯化钠晶体时灯泡不亮。这给我们提供了两点事实:⒈熔融的氯化钠能导电;⒉固态氯化钠不导电。从这两点事实,大家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讨论约3分钟经启发后小结]第一个事实,熔融的氯化钠能导电,说明熔融的氯化钠中有能自由移动的带电的微粒,根据氯化钠的组成,这种带电的微粒应当

是Na+和Cl。第二个事实,固态氯化钠晶体中没有能自由移动的带电的微粒。现代科学技术证明氯化钠晶体是由Na+和Cl-这两种带电的微粒构成的。 3、在原教案注③这就叫对立与统一。 4、将练习1、2、3放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