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高二地理会考复习资料(图表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完整word版)高二地理会考复习资料(图表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333eb8242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1b

高二地理 会考

地 球 一、宇宙中的地球 1、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2)太阳系

①组成:中心天体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②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共圆性。 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可分为:水金地火(类地行星)、木土(巨行星)、天海王(远日行星) 2、地球——普通而特殊的行星

(1)普通性:从地球的外观、所处的位置、运动特征而言,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特殊性:存在高级生命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地球体积质量适中——形成大气层;有液态水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与地球

(1)太阳辐射是指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2)影响因素:纬度、天气、海拔

(3)对地球的影响:①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②它是维持地表的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③是人类生活所用的主要能源,目前人类多使用的能源大部分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太阳。

2、太阳活动与地球 太阳大气结构 从 内 到 外 光球层 色球层 日冕层 太阳活动 黑子 周期11年 太阳风 影响地球气候 对地球的影响 耀斑、日珥 扰动地球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磁暴现象 作用与两极上空的大气,产生极光现象。 三、地球运动

1、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公转 方向 周期 角速度 线速度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平均1o/日 平均30千米/小时 近日点(1月初)最快 远日点(7月初)最慢 自转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恒星日(23时56分4秒)一真正周期 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相同,线速度大小相同;赤道1670Km\\h,两极为0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 3、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o。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 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如图) 4、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② 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③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④ 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 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②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③ 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为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为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

及其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为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为一年中最小值。

④ 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

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季节的形成和划分 (4)五带的形成和划分 四、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不连续面;地震波分类及特点

3.内部圈层:

①地壳:是从地面到莫霍面的部分;平均厚度17千米,大陆约33千米,海拔越高,地壳越厚 。 ②地幔:从莫霍面到古登堡面的部分。地幔上部有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岩石圈:是指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在一起。 ③地核:分为内核(固态)和外核(液态)两部分

地质与地貌 一、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 1、三大岩石 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 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

2、地壳物质的循环(如右图) 二、地质作用 分类 能量来源 内力地球本身,主要作用 是内部的热能 外力地球外部太阳辐作用 射能和重力能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相互关系 内力作用形成高山盆地,外力作用把高山削低凹地填平,两者风化、侵蚀、搬运、同时进行,一般内力沉积、固积沉岩 作用起主导作用 三、内力作用与地貌

1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①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每个大板块又可划分为若干小板块。

②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并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多火山地震。

③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边界类型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 消大陆板块—大陆板块 亡大陆板块—大洋板块 边大洋板块—大洋板块 界 地形类型 裂谷、海洋 高大山脉、高原 洋中岛弧、海沟 典型实例 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红海 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青藏高原 马里亚纳群岛及海沟 海岸山脉、海沟、岛弧 安第斯山脉、太平洋西部的海沟、亚洲东部岛弧链 2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3、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⑴、褶皱:岩层受挤压弯曲变形,分背斜、向斜两种形式

形式 形态 岩层新老关系 形成地貌 原因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形成地貌 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原因 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背向上拱起 斜 褶皱 向向下弯曲 斜 形式 断层 地垒 地堑 中心老、两翼新 背斜成山 中心新、两翼老 向斜成谷 ⑵、断层:岩体发生破裂,并且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的错动、位移。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形成块状山地,如:庐山、泰山、华山 另一侧下沉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汾河谷地、渭河谷地、东非大裂谷 实践意义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隧洞的良好选址 地下水储藏区 泉水、湖泊分布地 原因或依据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易于储油、储气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承受静水压力 泉水易沿着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易成洼地,地表水汇集 ⑶、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构造地貌 背斜 向斜 断层 道路、桥梁、水库等的回避处 岩层不稳定,容易诱发断层活动;破坏工程;水库水易渗漏 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 风化作用 风力侵蚀 侵蚀 作用 流水 侵蚀 侵蚀 溶蚀 形成的地貌形态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 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 黄土高原的沟壑、 南方“红色沙漠”、河床加宽加深、 瀑布、峡谷、V形沟谷 喀斯特地貌如: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 冰斗、角峰、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如: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 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形成沙丘、沙垅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黄土高原)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侵蚀 沉积 作用 流水沉积 风力沉积 冰川沉积 大气环境 一、大气垂直分层 高度 温度 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大气运动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水平运动 对流运动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高层大气 2000-3000千米 平流层 对流层 50-55千米 低纬厚: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随高度增加高纬薄:8-9千米 而递减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②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三、全球大气环流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地面间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风向

近地面风:受摩擦力影响,风向斜穿等压线,指向低气压。

风力(风速):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风(力)速越大 3、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全球有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4、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由于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破坏了气压带风带的连续分布,使得北半球气压带呈断块状分布:7月前后,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亚洲低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夏威夷高压);1月前后,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亚洲高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阿留申低压)。 四、季风环流(亚洲东部和南部最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