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粮食文化内,加强粮食文化建设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理解粮食文化内,加强粮食文化建设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33b023a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af

理解粮食文化内涵,加强粮食文化建设

《周礼·地官·廪人》曰:凡邦有会同师役之事,则治其粮与其食。古时行道曰粮,止居曰食。后亦通称供食用的谷类、豆类和薯类等原粮和成品粮。毋容置疑,粮食是人类的命脉,深刻理解粮食属性和内涵,加强粮食文化建设,对传承和弘扬有深厚历史积淀的中华优秀粮食文化,促进粮食流通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提高粮食行业员工素质,推动粮食文化传播的群众化、常态化具有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行业经历从计划经济到双轨制再到市场经济,从“四无粮仓”精神到智慧粮库建设的改革推进期,粮食产业经济也得到快速发展,在此过程中,须使粮食文化内涵与时俱进,成为推动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

一、在发展中传承粮食文化

粮食文化概括了粮食行业的历史传统、文化底蕴、发展特征、时代风貌和价值追求等多方面,具有鲜明的特殊个别性,在发展中传承优秀粮食精神和传统观念,对提升粮食文化软实力,推动粮食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坚定“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信念。粮食问题是涉及民生的大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旦发生大饥荒,有钱也没用。解决粮食问题必须立足国内,对于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必须保持较高的粮食自给率,这是保证社会安定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国人自己的问题还是要靠自己解决,如今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依旧是我国的头等大事,一旦手中没有粮食,国家的粮食安全就得不到保证。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现实状况也警示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

心,更不能忘记历史教训,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牢牢守住把好耕地红线,端牢端好手中饭碗。

传承“四无粮仓”精神。从“无虫”到“四无”,从“无虫、无霉、无鼠、无雀”到“无害虫、无变质、无鼠雀、无事故”,老一辈粮食职工在毫无经验借鉴、白手起家的艰苦条件下改革创新,敢涉险滩,攻下了前人未曾攻克的堡垒,开启了我国粮食流通事业发展的新时代。虽然“四无粮仓”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粮食仓储设施条件和粮食储藏应用技术不断得到改善和突破创新,我国粮食储藏事业也由“无害虫、无变质、无鼠雀、无事故”的安全储粮阶段向“绿色、生态、智能、高效”的生态储粮阶段转型发展,但“四无粮仓”精神所蕴含的创业、创新、节俭、奉献之行业内涵值得我们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发扬“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传统。除了餐桌、舌尖上的浪费,在农户储粮、储藏、运输、加工等方面,我国浪费的粮食数量同样惊人。仅生产后环节,由于存储不当、仓储设施条件落后等因素,我国一年损耗的粮食就超过700亿斤,接近粮食总产量的6%。此外,鼠害、虫害、霉变等也是农户储粮损耗的最大原因。老一辈粮食人崇尚节约、惜粮如金的行业作风不仅需要进一步传承和发扬,更要加深“减少粮食产后损耗与浪费就是发展无形农田”的思维意识,将其作为管好守住储备粮的根本底线,为更好地保障军需民食、保证粮食安全打基础。

牢记“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使命。粮食部门是重要的涉农部门,粮食流通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粮食工作既关系广大粮食生产者利益的实现,又是粮食消费者生活的保障,粮食工作者不仅要深入领会、具体把握好“谋利”“造福”的深刻含义,做好粮食流通和宏观调控等各项工作、不断完善粮食购销服务体系和相关

政策措施,更要以实际行动保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既避免粮价过度下跌以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又避免粮价过度上涨以保护消费者利益,保障百姓吃上数量足够、质量可靠的放心粮油,保持供应充足、价格基本稳定的良好局面。

二、在传承中创新粮食文化

创新是粮食文化活力的标志和灵魂,也是增强其软实力的必由之路。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必须把粮食文化的提炼、培育与创新放到深化改革工作中去,在传承创新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重塑粮食精神。精神是文化之源,传统粮食行业在转型升级中,更要注重粮食精神塑造,在全行业构建与新时期新形势发展相适应的新粮食行业精神。让“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在粮食行业得到发扬,锻造“拼搏、奉献、勤俭、向上”的粮食工匠精神,传递粮食正能量,引领行业新风尚,引导粮食职工摒弃向往“高大上”、不爱“灰领”“蓝领”,独爱“白领”“金领”的单一职业价值取向,使粮食人才安下心、扎下根,增强广大粮食员工的职业荣誉感,把粮食工作看成一种事业追求、一种工作荣耀、一种生命守望。

转变工作理念。当前,不仅要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还要立足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变从“手中有粮”到“手中优粮”的发展理念,树立“农民是衣食父母,粮源是生存之本,产业化是发展之路”的工作理念,牢记“保粮就是保稳定保安全”的安全理念,聚焦“保粮出效益”的效益理念,确立“以农为本”“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认清“谁储粮、谁负责”“谁坏粮、谁担责”的责任理念,写好“广积粮,积好粮,好积粮”三篇文章,加快推动粮食产业经济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