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34ea4ad9b89680202d82527

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

2004 年5 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召开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研讨会,标志着留守儿童问题开始进入政府的议事程序,成为留守儿童问题的报道、研究和改善“升温”的重要助力(谭深,2011)。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儿童相关问题的大规模正式研究始于2004 年,如今学术界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的文章已经非常多了。并且留守儿童面临的困境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与重视。搜理文献发现学术界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主要有五个方面: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研究,教育状况研究,心理状况研究,社会融入研究,监护类型研究。1 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研究现有研究中,段成荣等对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做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归纳总结: (1)目前留守儿童规模庞大,成为一个需要给予高度重视的弱势群体;(2)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农村集中了高达87%的留守儿童;(3)留守儿童主要集中地分布在四川、广东、江西、安徽、湖南、海南等省;(4)半数以上的留守儿童没办法与父母生活和学习在一起;(5)留守儿童小学阶段的在校率最高,但是进入初中阶段之后其在校率逐渐降低(段成荣、周福林,2005)。截至2010 年底,中国共有5800 万留守儿童(全国妇联,2011)。段成荣、杨舸利用2005 人口普查数据得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为:(1)规模多达5861 万人,增长十分迅速;(2)性别比偏高,年龄结构金字塔呈瓦罐型;(3)农村留守儿童集中于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湖南和江西等省;(4)重庆、四川、安徽和江西等省份的每10 个农村儿童中就有4 个是留守儿童(段成荣、杨舸,2008)。2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研究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1)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弱化。李根寿、廖运生(2005)指出,留守儿童的监护缺乏应有的家庭氛围,隔代监护人如爷爷、奶奶等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多限于吃饭穿衣等。并且,蒋平、阳德华(2008)认为家庭教育的弱化对农村留守儿童青春期性教育有重要的影响,影响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2)家庭教育的不合理和错位。某些隔代监护人对儿童视留守儿童为掌上明珠,对其不合理要求也尽可能满足,从而导致很多留守儿童的不健康人格及心理的产生,并最终影响到留守儿童的方方面面(范方、桑标,2005)。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学者关于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存在不同的结论,一种观点认为留守儿童较之非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更差,如胡枫、李善同(2009)实证调查得出父母外出务工会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产生不良影响。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是否留守对学习成绩不造成影响,父母是否外出或者是否留守对学习兴趣及学习成绩不造成消极影响(谭深,2011)。3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留守儿童整体的心理状况:留守儿童心理安全感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朱丹,2009)。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很多留守儿童出现了自卑心理、逆反心理、人际交往障碍、性格与行为偏差等问题(熊磊、石庆新,2008)。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其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状况不容乐观,心理健康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密切相关(赵洁、林艳艳,2008)。不同特征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刘宗发(2012)认为留守儿童留守时间长短、父母一方还是多方外出打工、父母外出打工地远近等都会对留守儿童心理产生不利影响,而且年级、性别等不同特征的留守儿童受到影响也不尽相同。4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研究留守儿童的社会交往与社会化:留守儿童行为失范现象危害中国新农村建设,影响和谐安定社会环境的构建(宋风波、王沛,2012)。留守儿童与同伴交往存在一定的障碍,表现为不愿意与人交流、沉浸于自己的小世界、易与他人发生冲突,并且碰到问题与困难时,不愿意向他人求助)等,2010)。留守儿童与家庭的

联系紧密程度差于非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及孤独感显著强于非留守儿童(张介平,2012)。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刘霞、武岳等(2007)发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不同的是,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更多来自老师和同伴,而非留守儿童更多地从家庭得到足够的社会支持,留守儿童从学校获得家庭缺失的社会支持,如此来缓解内心的孤寂。5 留守儿童监护类型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是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新课题。李庆丰(2002)将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分为隔代、上代和自我监护3 种。而段成荣、周福林(2005)认为留守儿童的家庭构成结构包括儿童单独留守、儿童与父亲留守、儿童与母亲留守、儿童与母亲和其他亲属留守、儿童与父亲和其他亲属留守、儿童与其他亲属留守等6 种类型。叶敬忠(2005)在研究中发现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主要有隔代监护、单亲监护、上代监护、同辈监护四种情况,其中以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居多。李孝川(2012)总结了留守监护的四种类型:隔代监管型,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家里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健在的均采用祖辈抚养的隔代监管方式;委托代管型,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把留守儿童交给亲戚朋友或老师监护,这种监护模式不会对留守儿童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单亲监管型,这一类型的监护是父亲一方或母亲一方实施的,儿童主要是与其中的一方生活在一起,大部分情况是与母亲生活;自我监管型,因不具备上述的监护可能,或因没有找到合适的监护代理人,一些年龄比较大一点的儿童,就只能自己照顾自己。农村留守儿童研究文献不断增加,研究视角呈多样化,以差异和实证的研究为主。从结论来看,研究中消极结论多,学术界的研究与社会各界的关注过度,极大夸张了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程度(万明钢、毛瑞,2010)。从研究主体、研究视角、研究内容三方面来看,农村留守儿童相关研究正在走向多学科、多方法、多视角的细分研究,但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目的乃至研究主体方面尚存在一定的非合理性因素,研究结果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未来研究应适当加强研究者的方法论意识、研究目的的实践性、研究内容的综合系统性、研究主体的协同性以及研究的实用性等(张务农,2012)。 参考文献

[1] 段成荣,杨舸.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8(3):15-25. [2] 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J].心理科

学,2005(4):855-858.

[3] 胡枫, 李善同. 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基于5 城市 农民工调查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9(2):67-74.

[4] 谭深.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2011(1):138-150. [5] 熊磊,石庆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与教育对策[J].教育探索,2008(6):132-133.

[6] 朱丹.初中阶段留守儿童安全感的特点及弹性发展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 2009(2):8-13.

[7] 刘宗发,冉汇真.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教育评论,2012(3):63-65.

[8] 孙晓军, 周宗奎等. 农村留守儿童的同伴关系和孤独感研究[J]. 心理科学, 2010(2):337-340.

[9] 宋风波,王沛.留守儿童行为失范与社会干预体制的构建[J].河北学刊,2012 (5):115-118.

[10] 马多秀,朱小蔓.留守儿童心灵关怀研究:学校教育视角[J].中国教育学刊,2012 (7):21-24.

[11] 邹宇量.黔北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和抚育现状定性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2 (7):837-840.

[12] 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J].上海教育科研,

2002(9):25-28.

[13] 周全德,齐建英.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理性思考[J].中州学刊,2006(1):117-120.

[14] 陈建平.寄宿制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影响的调查与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4 (12):39-41. 公共管理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述评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留守儿童的生存与发展状况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成为众多学者研究关注的焦点。梳理、总结和概括已有的研究成果,将对我们了解和掌握留守儿童的信息、把握其中存在的问题、提供相应的解决策略给予有益的借鉴。通过追溯留守儿童的已有研究,我们发现2000 年以前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民工进城给城市带来的影响,学界较多提到的是城市中的“流动儿童”一词,“农村留守儿童”并未进入政府和公众的视野。直到2004 年5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召开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研讨会,标志着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正式进入政府的工作日程,成为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和干预“升温”的重要推力。在此之后,农村留守儿童成为最受关注的社会群体之一,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的学术论文数量迅猛增长。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概况笔者从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搜索主题词含“农村留守儿童”的文章有3366 篇,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文章有2758 篇。(包括篇名、关键词、中文摘要,时间:2000—2013 年,搜索日期:2013 年3 月9 日),研究问题的范围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到其他社会教育,从学习问题到心理、行为、安全,从监护类型、群体特征到人口特征等等。其中,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社会关注的主要焦点,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从研究内容来看,现有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方面。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研究现状

1. 家庭教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造成负面影响的研究。不少的学者认为留守儿童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父母不在家而引起的,将留守儿童的不良问题归咎于父母的外出以及由此造成的家庭教育缺失而形成的。这种研究较有代表性的是林宏在《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调查》中观点,认为留守儿童因为得不到父母面对面的教育和关怀,身心发展受到最直接的影响,尤其在个性品质、行为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受到的影响尤为明显。[1]严由键、吴信学在《对农村家庭教育功能变迁的社会学思考》一文中指出,产生留守儿童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导致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失调和弱化。[2]李强认为缘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双系抚育主导性,由于双系结构的分裂、瓦解而受到冲击,这一变化直接导致了留守儿童的诸多问题[3]。2. 不同家庭影响因素阻碍留守儿童发展的研究。在影响家庭教育的诸多因素中,对监护类型的研究是主要焦点,不同的监护类型代表了不同的家庭教育状况和教养方式。最常见的是把留守儿童监护人分成四种: (1)单亲监护型。单亲教养的留守儿童家庭中大都是父亲外出,由母亲看护留守儿童。失去父亲关怀的孩子往往表现出更多的内倾性的问题行为和种种不良心理状况。[4](2)隔代监护型。这种监护类型是主要的,占到全国留守儿童总数的20.6%。[5] 吴霓认为,隔代监护人因自身文化水平较低不能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学习上的监督和辅导。[6](3)亲戚或邻居监护型。一般来说,亲戚朋友对儿童言传身教的影响作用不同程度的减弱,甚至丧失。(4)同辈或自我监护。四种监护类型中,单亲监护与非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较为接近,而隔代、上代、同辈监护的留守儿童均存在较多家庭教育问题,其中隔代监护的儿童问题最大。(二)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研究现状1.学校对留守儿童管理存在问题的研究。有学者认为学校管理措施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