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高中作文教学研讨会[1]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湖北省高中作文教学研讨会[1]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3918d3043323968011c926d

注重作文教学的阶段性,既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规律,同时又能很好的把文体训练落到实处,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学生作文中经常出现的“四不像”现象。

二、处理好作文教学过程的层次性

我们的作文教学涉及到“内容”和“对象”两个方面,因此,关于“层次性”,这里也包含相应的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章的层次性,一是学生的层次性。

(一)文章的层次性。所谓文章的“层次”,这里是指作文过程中的审题、立意和选材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在学生的作文过程中表现为一个环环相扣的关系,出现了层次的差别。这三者中,审题是第一层,立意是第二层,选材是第三层。拿到一个作文题,审题是第一步,如果审题出现偏差,则立意和选材就毫无意义可言,文章宣告失败;依此推知,若立意不明确,材料的选择就会失去方向;若选材不恰当,就不能很好地凸显主旨,甚至会改变作者的初衷。因此,严格地对学生进行作文的审题、立意和选材的训练,能有效地减少学生因某一环节的失误而造成的“满盘皆输”的局面的产生。

1.审题。审题过程就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这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基础,是学生迈向成功作文的第一步。审题清楚准确,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失误;如果审题不慎,没有准确理解题意,或者是“牛吃南瓜无处下口”,或者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都无法使成功的作文顺利诞生。所以,作文教学时,审题训练应放在第一层面。对于审题,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比较相近的题目来训练,也可以通过对材料的多元解读来训练,还可以采取给别人的文章命题的方式来训练,等等。

2.立意。所谓“立意”,就是选定主题(或中心、或论点)。明末清初大学问家王夫之曾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一篇佳作的诞生是从选定主题(或中心、或论点)开始的。不明确写作目标是什么,只是信马由缰,脚踩西瓜皮,是绝对写不出好文章来的。立意要求做到新颖而有深度,这就决定了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在思维方式上大胆求异,突破思维定势;对同一事物要进行多角度的观察和分析 ;能透过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

3.选材。所谓“选材”,包含着“选择材料内容”和“选择材料使用角度”两个方面。这也是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由于高中学生课业负担较重,课外阅读的时间和数量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完全寄期望于通过大量的阅读来补充学生的作文素材近乎于望梅止渴、画饼充饥。所以,我们必须对教材和读本这些有限的资源进行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这样一来,不仅没有额外的增加学生的负担,还使得阅读教学无形地成了作文教学的有力外援。

审题、立意、选材既是作文构思过程中的三个步骤,也是学生作文中容易出现的三个层次的错误。在高中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理应把它们纳入到我们的教学环节中来。

(二)学生的层次性。由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性,因而,作文教学效果就不可能呈现出“齐步走”的现象。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的作文教学就必须相应地提出不同的要求,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合理的发展,取得相应的进步。我们可以在每一个阶段,以班级为单位,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能力级别(如A、B、C层)。在作文训练大目标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为每一层次的学生制定小的目标,当某一层次的学生顺利完成该层次目标的达标时,便顺理成章地升入上一个层次。这样一来,既让低水平的学生看到了希望,同时又能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三、调动好作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新课改”理念中明确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这不仅仅体现在阅读教学中,还应体现在作文教学中。长期以来,“教师出题学生作,学生作文教师改”的一惯做法被视为天经地义的操作方式。教师统一出题的模式,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影响了学生作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降低了作文训练的质量,妨碍了作文水平的提高。为了打破这一常规,我们可以尝试把学生吸纳到作文组织环节中来。

1、鼓励学生自己命题。这一措施有利于提高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很多时候,我们老师不可避免地会围绕着成人的喜好和思考模式出题,这样一来就忽视了作文本身是学生内在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这一本质。某一阶段,学生眼里在关注什么,心里在想什么,我们并不是很清楚,如果能让学生参与命题的话,那么作文训练就能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同时,也能很好的促使学生主动地去观察生活,观察社会。

2、鼓励学生自改、自评和互相评改。叶圣陶先生认为:“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做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批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和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新课改”理念下,我们与其选择耗尽全部的时间和精力去评改学生的作文而最终收效甚微,不如直接提供给他们作文评改的要求和技巧,并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改、自评和互相评改。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评价水平,还能有效地促进作文能力的内化。

总之,只有当我们切实地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落实好了阶段性、层次性和参与性,才能真正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

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安陆市第一高级中学 江 琨

伴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课改的春风潜入教育大省——湖北。新课改对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但由于受先前教学观念的影响,作文教学乱象丛生,远没有达到新课改的要求。本人想结合高中的教学实践,与方家谈谈愚见。

一、当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

1、作文教学观念严重滞后。新课改虽然已经启动,但形式大于内容,作文教学还停留在“原始状态”,裹足不前。语文教师依然只注重教授学生作文的方法,还是抓审题、立意、构思、开头、结尾、过渡等程式化、知识化的作文教学指导,新的作文“八股”应运而生。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作文教学,让学生丧失了写作的激情、让作文成为学生学习的镣铐。即使迫于老师的威慑写成的作文,也是空洞无物、缺少情感的平庸之作。长此以往,作文教学走入了死胡同。

2、作文教学计划性不强,重次数,轻质量。作文教学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但是由于教学难度大,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能科学地把握的。一些教师甚至将写作文作为完成任务,完成教务处规定的次数(一般是8次),就认为已完成了作文教学任务。至于作文教学的设计,恐怕根本没有。每次作文教学甚至没有教案。如此一来,作文教学随意性很强,效果很不明显。

3、作文批改用时过长,轻点评,重分数。作文教学之所以没有效果,与作文批改做“无效功”有关。由于作文批改量太大,一些教师少则花一周的时间多则花半月的时间批改作文。老师累得筋疲力尽,结果是学生连看都没看就扔掉了。因为老师为了赶时间,只打一个不痛不痒的分数(45左右),再加上毫无针对性的无效批语。面对自己辛辛苦苦写的作文,老师如此对待,总叫学生不生气(老师批改作文不仅不及时,而且批语如此简单,没有任何针对

性,心生怨气。)评讲作文,更是“蜻蜓点水”式——老师找一篇所谓比较优秀的作文作为范文,念给大家听。作文批改不及时,作文批语全班一语,作文评讲走过场。长此以往,学生写作热情完全丧失。试问这样的作文教学怎会有效果。

二、改变目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的对策

1、树立新的作文教学观——少一点方法指导,多写一点下水作文

作文教学要想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必须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要让学生觉得写作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而不是为应付老师的敷衍之作。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要求语文教师有比较高的文学素养,能够给学生写“下水作文”。老师与其站在“岸上”指导学生写作,不如“下水”与学生一起写作。老师若能站在学生的角度与学生pk作文,学生就会觉得写作文不是一件难事。一些老师本身不爱写作,甚至不会写作,要想指导学生写出作文来也很难。如果老师能写出让学生信服的文章,就会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新课改下的作文教学,不能只让学生写,老师下水写作是必须的。一个不会写作的语文老师,是不适应新课改下的作文教学的。

2、作文计划要有可操作性——一学期写两三个话题,一个话题反复写两三遍 作文教学的训练目的是要让学生能写出文章来。目前高中的作文教学,通常采用一个话题(题目)写一次作文的做法。我认为这种做法根本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文章只有经过反复修改,才能写成。大作家写作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的学生呢?为了达到作文训练的目的,我主张一个学期写两三个的话题(题目),一个话题要让学生写两三次。只这样,才可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来训练写作的话题(题目)。训练作文,不要只追求话题(题目)的数量,而不注意质量。一个话题必须让学生反复写,反复修改,方能写出优秀的文章。一个话题(题目)写多次的做法,符合“美文不厌百回改”的创作规律。

3、作文批改要追求实效——及时批改样板作文,评语要有针对性

批改作文,向来是令语文老师头痛的事情。所以许多语文老师批改作文,总是只打分数,稍微好点的就是加上毫无针对性的批语,诸如“语言有文采”“情感丰富”等。这样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