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工业跨越发展的决定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工业跨越发展的决定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39759a6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3d

千户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和千户工业小型企业达规工程,当地政府应支持成长性好的企业做大做强,凡中型企业成长为大型企业、小型企业成长为规模以上企业的应给予奖励。实施民企入滇行动,每年引进16户以上制造业名企。强化政策落实,健全服务体系,突破瓶颈制约,加强督查督导,完善考核机制,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春天。制定鼓励发展的产业目录和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投向非公有制经济。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聚集服务资源,培育服务队伍,建设服务平台。加快省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和州(市)中小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2年内各县(市、区)完成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的设立,有条件的乡镇设立中小企业服务窗口。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开展中小企业生产运营信息采集和监测。促进中小企业运用现代管理理念、信息技术推动企业管理创新。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

(十四)以标准厂房建设为抓手推动非公经济中小企业发展。建设标准厂房,努力缓解中小企业用地难、融资难问题,引导企业向工业集中区和园区聚集发展。“十二五”期间,继续实行企业入驻园区标准厂房免租、零费、列支补助及就业定补政策;新建标准厂房1200—1500万平方米;力争引进3000户以上制造业企业入驻。各级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商、地税、国税、工商联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小微型企业的扶持力度,本省审批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对小微型企业一律免收。政府招标采购安排一定比例专门面向小型微型企业。

五、着力提升工业竞争力

(十五)以新兴科技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突出科技支撑,积极推进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实施重大项目攻关,加强科技与工业结

合。加快利用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现代生物技术、新型节能环保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资源型产业精深加工水平和产品附加值,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吸纳就业能力强、高附加值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工业核心竞争力。建设一批新兴科技与传统产业融合的创新平台、示范企业和示范基地。实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技术改造工程,进一步鼓励和促进烟草、有色、磷化工等行业重点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保持技术工艺装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加快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提升制药、制糖、制茶、酿酒、橡胶、特色农产品产业规模及技术水平。每年组织实施100项新兴科技提升传统产业重点技术改造项目,100项关键及共性技术攻关推广项目,100项重点新产品开发及产业化项目,50项技术和知识产权引进项目。

(十六)主导制定行业标准,成为行业标杆,打造知名品牌。支持行业骨干企业主导制定抗震建筑钢材、锡、锗、铟、镓、钛、贵金属合金、磷化工、白药、普洱茶、红茶等新标准,参与制定铜、铝、铅锌、红外夜视、数控机床、物流装备、铁路养护装备、生物医药等标准,把握行业技术话语权,抢占市场竞争制高点。对主导制定国家或行业标准的企业、获得国家认定新产品的企业,由省政府给予一次性奖励。发挥具有核心竞争力大企业对相关企业技术进步的带动作用,推进企业标准化和管理水平提升,促进钢铁、有色、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生物医药、光电子、先进装备制造、锗铟硅钛镁镓材料、贵金属合金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实施企业技术中心能力提升工程,不断增强企业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协同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一批具有行业先进水平的自主创新平

台。鼓励国家和省企业技术中心开展行业关键和共性技术攻关,为中小企业提供创新服务。“十二五”期间,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0家以上。加强食品工业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提高安全检测和监控水平,全面提升企业质量安全管理能力,保障食品生产安全。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支持企业争创国际国内名牌、名品,组织实施企业品牌培育与创建、知识产权创造与应用行动计划,力争“十二五”末,云南省名牌工业产品达到450个,中国驰名商标达到55个,云南省著名商标达到1400个,企业专利授权量年增长25%以上。

(十七)培养高素质工业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人才在增强工业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关键作用和支撑作用,全方位为工业跨越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加快研究人才政策,创新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与政府工业经济管理干部的交流任职;选拔100名工业经济管理干部任分管工业副州(市)长、副县(市、区)长;加强园区高端管理人才引进,选择一批省级重点工业园区,面向全国公开招聘园区高级管理人员,提高工业园区跨越发展管理水平,推动工业园区快速发展。实施“党政工业人才能力提升计划”、“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计划”、“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计划”、“高技能人才培养促进计划”、“工业引智计划”,每年培训1000户中小工业企业管理人员,培养造就一批具有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勇于开拓的企业家。到2015年,党政工业人才达到2万人,具有中高级职业经理人资格的工业经营管理人才达到40万人,掌握专业技术的中高级科技人才达到80万人,掌握新技术和新工艺的技术人才达到100万人。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创新、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

等新兴产业专业学科和研发能力建设。建立企校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完善柔性引才机制,着力从国内外引进一批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和技术带头人。健全人才激励机制,省政府每年对为工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到2015年,全省工业人才总量达到222万人,年均增长16%以上。

六、推动工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

(十八)实施节能减排计划。组织实施千户企业节能行动,深入实施余热余压利用、燃煤锅炉改造、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等10大重点节能工程和千项节能技术改造示范项目以及火电、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脱硫脱硝和氨氮减排工程。加大节能减排投入,省级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每年递增20%。落实国家支持节能减排的所得税、增值税等优惠政策。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确保实现“十二五”期间全省单位GDP能耗下降15%,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0%,节约1800万吨标准煤,完成四项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加快建立省、州(市)、县(市、区)节能监察体系。建立落后产能退出和财政补偿长效机制。

(十九)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推进工业生产经营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推行清洁生产,实行工业节地、节材、节能、节水,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组织实施共伴生、低品位、难选冶矿综合利用,工业“三废”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林产业废物利用四大工程。全面实行规模以上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和评估,扩大清洁生产合格企业的验收。以工业园区、部分行业、大企业集团为重点推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在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