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讲课稿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过秦论》讲课稿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3d2aa3cee06eff9aef8071a

重点理解:

3.引导学生口译课文。 4.引导学生分析文意:

①本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

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

②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庄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间长达90年,作者是怎样叙述这90年间的历史的?

主要说前三朝87年间事。

作者是怎样叙述这前三朝87年间事的?

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将本时期内纷纭复杂的斗争情况集中到两个方面:

① 将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间的事情集中到一点上来写:按四个方位分写秦领土日益扩大的情形,表现它的势力空前增长;

秦的领土日益扩大引起诸侯恐惧,诸侯采取了什么对策? 会盟而谋弱秦.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②写诸侯约从反秦以及斗争的失败。

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后两位“享国之日浅”,一笔带过;

③以诸侯反衬秦。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说明它是不可战胜的。这是为下段蓄势,表明由秦来统一全国已成定局。 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和衬托。 第二课时

5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背诵第1、2段。 二、用提问过渡:

⑴本文题目是“过秦”,前两段说到秦的过错没有?

没有,虽然也表现了秦的“诈力”政策,但在斗争中使用“诈力”是每一方都会有的,只是看谁用得更好。 ⑵既然如此,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为下文作铺垫,以统一过程中的强大跟后来的迅速灭亡做对比。)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秦王皇统一全国,这个时期包括秦始皇在位的36年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 2.引导学生疏通文句。 重点理解:

3.引导学生口译课文。 4.引导学生分析文意:

先默读一遍,划分全段层次并答问:

① 首句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只有一个意思,却连用几句来表达,为什么?

连用四句来表达: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这是中国空前的统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铺排;极言秦王朝的无比强大。运用了排比的手法。 ② 写扩大版图,有什么作用?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

6

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仍是极言秦王朝的强大。

“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一句,是用来烘托秦始皇的威势,可算是虚写。

这一切意味着什么?

秦从此转入守势。

③秦国至秦始皇即位,苦心经营的王朝势力可谓达到了不可一世的顶峰时期,为什么秦国的帝业没有万世永固呢?

秦始皇的对内政策: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秦始皇对外的政策: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④从上文课可以看出,秦始皇的守策,其根本的目的是什么? 即“不施仁义”,愚民、弱民、防民,以“关中之固,金城千里”来确保“子孙帝王万世之业”。

④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这一句写始皇的设想,有什么作用? 反衬秦王朝灭亡之迅速。

⑤本段在全文结构中有怎样的作用?

上文写秦日益强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本段写统一后的措施说明秦已从攻势转为守势;正因为措施不当,才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这段文字义正词严,充分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这正是秦的过错。

所以下段接着写它的灭亡,作者“过秦”之意尽在其中。 第三学时

一、学习第四自然段: 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的覆灭

7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 2.引导学生疏通文句。 重点理解:

3.引导学生口译课文。

4.引导学生分析文意:默读一遍后概括本段大意:陈涉起义,天下云集响应,并起亡秦。

⑴第四自然段重点是写什么? 重点是写陈涉起义。

⑵作者运用什么手法,从几个方面写的?

用低衬写法:

①陈涉地位低: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才智不足: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 意思是缺乏号召力和指挥作战能力。

②起义队伍人数不多、武器简陋: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意思是不堪一击;

③结果出人意料:“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星星之火顷刻燃成燎原之势。

这说明了什么?

全国人民不满秦王朝的统治。 它为下文哪一句作铺垫? “仁义不施”。

④“将数百之众”跟上文哪一句相照应?

“百万之师”——秦人能打败九国“百万之师”,而不敌陈涉“数百之众”,可以发人深思。

“斩木为兵”跟上文哪一句相照应?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