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讲课稿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过秦论》讲课稿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3d2aa3cee06eff9aef8071a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这说明了什么?

“收兵”不足以遏止人民的反抗。 ⑸这是针对秦始皇什么过错而写的?

这也是针对着“仁义不施”写的。仁义不施,民心丧尽,“其亡可立而待”。 ⑹对于它的覆灭,只用一句话来写。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⑺开头写始皇余威,有什么作用? 暗示民心不服,人人自危。

⑻怎样看待贾谊对陈涉的评价?

①贾谊是对陈涉起义作出高度评价的第一人;②阶级的偏见也是有的。

⑼陈涉起事,一举推翻了秦王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创举,作者虽然在文中饱蘸浓墨地叙写了这一史实,但文笔显得含蓄,原因何在?

文章第四段重点叙写了陈涉的出身、经历、才能以及风起云涌的起义的过程,强调了亡秦的轻易。陈涉起义,顺乎历史潮流,代表了人民的利益,这说明作者对农民起义的力量和意义是有所认识的。同时,我们又必须看到,作为新兴地主阶级代言人的贾谊,他从陈涉起事中看到了人民所蕴藏着的伟大力量,同时又慑于这种力量,使他深感人民的力量对于他所处的刘汉王朝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他在文中叙写陈涉起事的史实,真正的目的是“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至于作者为什么写得含蓄,这与他当时的思想情绪有关。“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贾谊被权贵排

9

挤出朝廷后,思想上不能不有所顾虑,因此就不便于把汉王朝的罪过直接地暴露出来,这也许就是作者的隐衷所在。

二、第二部分(第5自然段); 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 2.引导学生疏通文句。 重点理解:

①“且夫天下非同小弱也”——意谓秦有天下,非同地方性政权,其力量是不小的。

②“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雍州的地势、殽函的险固,还是原来那个样子,意谓秦地的优越地形并未发生变化。

③棘——课本注,“棘”通“戟”。此与上文“斩木为兵”矛盾。按:“棘矜”应合解,即伐棘为矜,矜仗也。“鉏耰”又作:“耰鉏”,是一种农具,类似今之长柄大锄。这样解释,正好跟下文“钩戟长铩”对应成文。

④同年而语——又可以写作“同日而语”,相提并论之意。

⑤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这句说的是秦统一全国以前的事。万乘,战国时的大国也称“万乘”。同列,秦与山东各国皆诸侯,故称“同列”“序”“朝”为互文。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时秦很强大,所以八州诸侯都来朝拜它。按:从秦孝公到秦统一全国之前,共有140年,所以下文接着说“百有余年矣”。至“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才说到秦统一天下。

⑥攻守之势——“攻”,指统一六国以前;“守”,指统一六国之后。3.引导学生口译课文。 4.引导学生分析文意: ⑴划分层次:可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至“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第二层(“然秦以区区之地”至结句)

10

⑵第一层(开头至“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分析各方面力量的对比。对比论述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的力量。 首先指出秦的优势仍然存在,而且比过去强大,因为它占有天下。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接着从领袖的地位、指挥作战能力、军队的素质和装备四方面将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作对比,对比则表明陈涉的地位和农民军的武器及素质远不如九国之君及其部队。

尽管如此,二者却“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成败异变,功业相反”有什么作用? 是为全文的结句设伏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常的情况呢? ⑶第二层(“然秦以区区之地”至结句) ①照应全篇,归纳中心论点。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②找出本段中与前段照应的句子?

“然秦以区区之地”以下四句照应第1、2段;然后“以六合为家”二句照应第3段;“一夫作难”三句照应第4段;最后照应上文“成败异变”二句。

水到渠成地点出全文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三、总结全文。

1.归纳全文中心。

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借古喻今,劝谏西汉统治者实行仁政以安民。 2.分析本文论证方法。 ① 以史实为论据。

问:本文前三段纯属叙史,这跟作者要论证的观点有什么关

11

系?

秦统一全国前对诸侯处于攻势,统一后对全国人民处于守势,是为了说明“攻守之势异”这一点的。

秦王朝在这不同的两个时期内所采取的政策有区别吗? 处于攻势时期采用的是诈力政策,处于守势时期采用的是压迫人民的政策,二者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 ② 对比论证。

第5段以九国之师跟陈涉做对比,有什么作用?

九国之师拥有大批谋士、精良武器和训练有素的士兵无法战胜秦国,而一群斩木为兵的农民军却战胜了秦国,这说明秦的暴虐无道已使它失去天下之民。 本文还有哪些对比?

秦人“开关延敌”与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的对比;“会盟而谋弱秦”与“争割地而赂秦”的对比;“序八州而朝同列”与“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的对比。

这些对比跟论证只有间接的关系。 3.语言特色。

先让学生举出若干对偶句和排比句,再举出若干散句,并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贾谊是汉赋的早期作家,这篇文章不是赋,然而语言上却明显地带有赋的特色。它讲究铺排渲染,例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很有声势;写秦始皇,则极力塑造出他那“威加海内”的形象。行文又多用骈偶,读起来铿锵有声。它的骈偶不同于后来的骈体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形式,而是非常灵活,有时字数甚至不完全相等,如“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有些骈语是包含在散句之中,如“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如此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