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博物馆馆藏珍品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洛阳博物馆馆藏珍品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3d6163969dc5022aaea00b0

康有为(公元1858-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厦。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海外,后为保皇党首领,反对共和。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广艺舟双楫》等。曾临习《礼泉铭》,《石门颂》,《玄秘塔》,《虞恭公》,《圭峰》诸碑。而得力于《石门颂》最多。其书法笔意古拙苍劲,雄强恣肆。笔法亦多颜字的转折多圆,划必平常之态。此件作品精气内敛,笔笔相钩,结体紧密,雄健且多变化。 战国玉人

年代: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前221年) 规格:通高7.50厘米 青战国玉人 战国玉人 玉质

出土:1987年洛阳铜加工厂

器形:作跂坐状,双手交叉置于腹前。跣足交叉于臀下。头戴假面具,面具上附发髻,粗眉大眼,如意状鼻,高颧大口,唇上划须。面具以绳缚于脑后。头顶短发结辫,大耳。上身着鸡心领短袖窄衣,下着短裤。饰以大小方格、三角和条带纹。

简介:圆雕玉人在晚商和西周时期墓葬重多有出土。多位跪坐和站立状,其用途具有普遍的宗教含义。春秋战国时期玉人的发现不多,且形制矮小。此玉人的出现在当时极为罕见。玉人的服饰及穿戴更是以往所罕见。头戴假面具的形象尤显其神秘莫测的身份,虽然至今对此尚无定论。但一般认为其身份应为驱鬼辟邪正行傩戏的方相士的形象。这为研究我国战国时期服饰及宗教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镶嵌绿松石铜牌饰

年代:夏镶嵌绿松石铜牌饰 镶嵌绿松石铜牌饰 代

出土:1984年秋偃师二里头遗址出 规格:通高16.5,宽11CM

器形:为盾牌形,面微突起,它是先铸好牌形框架,然后有数百枚方、圆或不规则的绿松石粘嵌成突目兽面。

简介:这件牌饰出土于死者胸前,很可能是一件佩戴饰品。是目前发现最早也是最精美的镶嵌铜器,可以说他的发现开创了镶嵌铜器的先河。

褐釉白斑龙柄执壶 出土:洛阳

规格:通高27.5厘米、口径11厘米、底径9.20厘米。 器形:敞口,短颈,丰肩,假圈足,平褐釉白斑龙柄执壶 褐釉白斑龙柄执壶

底。兽首流,龙形柄,龙衔口沿。肩附帖对称两小罐,并各饰一力士形象,流两侧各一个侍俑。壶通体施褐釉,间饰灰白色斑。壶造型奇特自然,釉色深沉,彩斑飘逸,使壶整体显得端庄大气,所施彩斑又不失飞扬灵动,当是鲁山段店窑或禹县下白峪窑中的典型而又罕见产品。

简介:唐代是中国瓷器的发展阶段,瓷器制作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但这一时期北方的陶瓷器制作较南方有所突破,在大量制作白瓷的基础上,同时又创造出绞胎、三彩、珍珠地瓷、黑釉白斑,钧釉斑瓷、

褐釉白斑,钧釉斑瓷等等新品种。且为北宋时期的各种色釉瓷的制作打下了雄厚基础。该壶既是在这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晋归义胡王金印

年代:西晋(公元265—316年)

规格:通高2.60厘米,长、宽各2.20厘米,重83.2克,含金量70%。

器形:印面呈正方形,凿刻白文篆书“晋归义胡王”五字,印钮作驼形。

简介:此印为四十年代孟津商人到甘肃从古董商手中购得。1973年交洛阳博物馆收藏。

从此印的印文看,毫无疑问是晋朝印章。归义,即归化、降顺。胡即指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匈奴。从这枚印在甘肃得来,所指胡王应当为晋帝所封得居住在凉州的匈奴首领。据文献记载,晋时匈奴归义之事皆发生在晋武帝时,故此印应为晋初武帝时之物,并由此得知这也是晋朝廷为了安抚少数民族,建立相互间的友好关系,以减少边疆战争的一种具体措施。印钮作驼形也是继承自汉代以来对少数民族首领分封赏印多以驼、羊为钮的传统习惯。此印文布局严整稳重,字迹规正刚健,造型古朴简练,也是严格继承汉印风格的典型,时中国古代玺印中的佳作。同时,为研究我国古代篆刻和造型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三彩女坐俑

洛阳唐三彩在中国陶瓷史上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它极为鲜明地反映了

唐文化高峰时期博大清新,光彩照人的辉煌艺术成就,这件三彩女坐俑,是1964年洛阳北窑出土,高27厘米俑胎质坚硬,施釉均匀,无釉流痕,代表了很高的烧制水平,女俑头梳单髻,面平颊丰满,以墨细描曲眉,用朱红点染嘴唇,这一“开相”工艺增了人物形像的质感。她身穿黄色长视襦衣,姿容丰腴,仪态娴雅,代表了盛唐时期妇女的一种风范。是一件具有时代生活气息的唐三彩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