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复习重点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微生物复习重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3dfb5748e9951e79b8927ab

2.所致疾病 引起侵袭性和毒素性两大类疾病。

①侵袭性疾病:主要是化脓性炎症,包括皮肤软组织、器官化脓性感染,严重时引起败血症和脓毒血症。

②毒素性疾病:(A)肠毒素引起食物中毒,食后1~6小时出现症状,刺激呕吐中枢,症状以呕吐为主;(B)毒素休克综合征毒素-1引起毒素休克综合征,多见于月经期年青女性;(C)表皮剥脱毒素引起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等。 (三)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别要点

致病性葡萄球菌产生凝固酶和耐热核酸酶、金黄色色素、有溶血性和发酵甘露醇,可作为判定致病性的指标。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亦可致病,故应结合临床病症。 (四)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agulase negative Staphylococcus,CNS)主要引起泌尿道感染、细菌性心内膜炎、败血症。此外,心脏起博器安装、置换人工瓣膜、长期腹膜透析、静脉滴注等亦可造成CNS的感染。 二、链球菌属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染色 球形,排列呈链状。革兰染色阳性。

2.分类 ①根据溶血现象可分为三类:甲型溶血性链球菌(α-hemolytic streptococcus):菌落周围有草绿色溶血环,亦称草绿色溶血型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β-hemolytic streptococcus),菌落周围有完全透明溶血环,故称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丙型链球菌(γ-hemolytic streptococcus):没有溶血环,亦称不溶血性链球菌。②根据抗原结构分类:按细胞壁中多糖抗原不同分为20个群。同群再按表面蛋白抗原不同,分为若干型。对人有致病性者多为A群溶血性链球菌。 (二)致病性

1.致病物质 A群链球菌也称化脓性链球菌(pyogenic streptococcus),或溶血性链球菌,是人类细菌感染常见的病原菌之一。有较强的侵袭力,产生多种外毒素和胞外酶。致病物质主要有:

①脂磷壁酸:具粘附作用,使该菌定植在皮肤和呼吸道粘膜上。 ②M蛋白:抗吞噬作用。

③侵袭性酶类:透明质酸酶分解细胞间质的透明质酸;链激酶使血液中纤维蛋白酶原变为纤维蛋白酶,溶解血块;链道酶降解脓汁中高度粘稠的DNA,使脓汁稀薄,从而有利于病菌扩散。

④溶素(streptolysin,SL):有溶解红细胞、破坏白细胞和血小板的作用。根据对氧的稳定性,分为SLO和SLS,SLO抗原性强,风湿热患者血清中SLO抗体显著升高。 ⑤致热外毒素(pyogenic exotoxin):是一种超抗原,是人类猩红热的主要毒性物质。 2.所致疾病 大致分为三类:①化脓性炎症:如淋巴管炎、淋巴结炎、蜂窝组织炎、脓疱疮、扁桃体炎、咽炎、咽峡炎等。因产生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和溶血素,故感染特点是病灶有明显的扩散倾向,周围界限不清、脓汁稀薄、带血色;②中毒性疾病:致热外毒素引

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猩红热,表现为发热、咽炎、全身鲜红色皮疹等;③变态反应性疾病:风湿热和急性肾小球肾炎。 (三)抗O试验

大多数链球菌感染的患者,于感染后2~3周至病愈后数月到1年内可检出链球菌溶素O(SLO)抗体。风湿热患者血清中SLO抗体比正常人显著增高。因此,测定SLO抗体含量,可作为链球菌新近感染指标之一或风湿热及其活动性的辅助诊断。 (四)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的致病性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也可成为脑、肝和腹腔内感染的病原菌。变异链球菌与龋齿关系密切。 三、肺炎链球菌

1.形态染色与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的区别 肺炎链球菌(S.pneumoniae)呈矛头状,成双排列,革兰染色阳性。营养要求较高。能分解菊糖,产生自溶酶。可用胆汁溶菌试验与甲型溶血性链球菌鉴别。

2.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 在体内能形成荚膜,有抗吞噬作用,是肺炎链球菌的主要侵袭力。该菌是人体正常菌群,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才致病。主要引起大叶性肺炎。 四、脑膜炎奈瑟菌

1.生物学特征 脑膜炎球菌(N.meningitidis)为肾形双球菌,在患者脑脊液中,常位于中性粒细胞内。革兰染色阴性。营养要求高,常用巧克力(色)琼脂平板培养,初次分离需补充5~10% CO2,对寒冷、干燥等敏感。能产生自溶酶。

2.主要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 荚膜具有抗吞噬作用。借助菌毛可粘附至咽部粘膜上皮细胞表面。死亡裂解后释放出内毒素,作用于小血管和毛细血管。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主要经飞沫侵入人体的鼻咽部。因宿主免疫力强弱和病菌毒力、数量等不同,所引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一般表现为3种临床类型,即普通型、暴发型和慢性败血症型。

3.微生物学检查 采取病人的脑脊液、血液或刺破出血淤斑取其渗出物。带菌者检查可取鼻咽拭。标本采集后应注意保暖并立即送检。接种的培养基应预温,培养时应补充CO2。直接涂片镜检如在中性粒细胞内、外有革兰染色阴性双球菌,可作出初步诊断。对流免疫电泳常用于流脑的快速诊断。 五、淋病奈瑟菌

1.形态染色与培养 淋球菌(gonococcus)为双球菌,两菌接触面平坦,常位于中性粒细胞内。革兰染色阴性。培养特性与脑膜炎球菌相似。

2.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 进入尿道后,通过菌毛粘附到柱状上皮细胞表面,之后侵入细胞增殖。外膜蛋白和IgA1蛋白酶亦可破坏宿主免疫机制。人类是淋球菌的唯一宿主,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引起淋病,一般临床表现为男性前尿道炎、女性尿道炎和子宫颈炎。 3.微生物学检查 用无菌棉拭取泌尿生殖道脓性分泌物或宫腔口表面分泌物,直接涂片镜检有诊断价值。分离培养方法同脑膜炎球菌。

4.防治原则 淋病是一种性传播疾病,预防的关键措施是开展防治性病的知识教育和防止不良性行为。因耐药菌株不断增加,应作细菌药敏试验以指导临床用药。婴儿出生时,应以1%硝酸银滴入两眼,以预防新生儿淋菌性眼炎的发生。

第9章 肠杆菌科 复习提要

一、肠杆菌科的共同特征

1.形态与结构 中等大小的革兰阴性杆菌,无芽胞,多数有鞭毛和菌毛。 2.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不高。

3.生化反应 活泼,常用生化反应区别菌属和菌种。乳糖发酵试验在鉴别肠杆菌科中致病菌和非致病菌上有重要意义,致病菌多数不分解乳糖,而非致病菌一般能分解乳糖。 4.抗原构造 复杂,分为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荚膜(K)或包膜抗原等,为鉴别菌种和型的依据。

5.抵抗力 因无芽胞,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易产生耐药性变异。

6.致病性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大多为人体正常菌群,少数为条件致病菌或致病菌。 二、埃希菌属

埃希菌属是人类和动物肠道的正常菌群,以大肠埃希菌(E.coli,简称大肠杆菌)最重要。 (一)致病性

1.肠道外感染 多数大肠埃希菌在肠道内不致病。但当宿主免疫力下降或细菌侵入肠外组织或器官时,可引起肠外感染,以泌尿系统感染为主,还可引起腹膜炎、胆囊炎、肺炎等,全身感染可致败血症。大肠杆菌是医院感染的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 2.腹泻 有些菌株有致病性,可引起腹泻,根据致病机制不同,分为五类:

①肠产毒型大肠埃希菌(ETEC):作用于小肠,引起旅行者和婴幼儿腹泻。致病物质是不耐热肠毒素(heat labile enterotoxin,LT)、耐热肠毒素(heat stable enterotoxin,ST)和定居因子(colonization factor)。LT是霍乱样肠毒素,刺激胞内cAMP增加,致小肠肠腔粘膜细胞内水、钠、氯等过度分泌至肠腔,引起霍乱样腹泻。ST使细胞内cGMP增高,致体液平衡紊乱而腹泻。定居因子使细菌粘附小肠粘膜上。

②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EIEC):生物学特性与志贺菌相似,作用于大肠,引起菌痢样腹泻。细菌侵袭破坏肠粘膜上皮细胞,以及内毒素对细胞的破坏作用,形成炎症和溃疡。多见于发展中国家,主要侵犯较大儿童和成人。

③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EPEC):作用于小肠,主要引起<1岁婴儿严重腹泻。不产肠毒素。病菌依靠紧密粘附素(intimin)粘附于小肠微绒毛,导致AE损伤,即刷状缘被破坏,微绒毛脱落,上皮细胞排列紊乱和功能受损。

④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EHEC) 作用于大肠,引起出血性结肠炎,严重腹痛和血便,可并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毒力因子主要是质粒编码的菌毛和噬菌体基因编码的Vero毒素或志贺样毒素(shiga-like toxin,SLT)。O157∶H7为常见血清型。

⑤肠集聚型大肠埃希菌(EAEC):引起婴儿持续性水腹,脱水,偶有血便。不侵袭细胞。可产生毒素和粘附素(P菌毛)。

此外,大肠杆菌某些血清型可引起泌尿系统感染。 (二)大肠杆菌与卫生细菌学检查的关系

国家卫生部规定的饮用水的卫生细菌学标准是:每1000ml饮水不得超过3个大肠菌群,每ml饮水细菌总数不得超过100个。饮料每100ml不得超过5个大肠菌群。

三、志贺菌属

志贺菌属(shigella)是人类细菌性痢疾最为常见的病原菌。

1.分类 志贺菌属是无鞭毛革兰阴性杆菌。按O抗原构造分为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和宋内志贺菌四个血清群。

2.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 主要有:①侵袭力:由质粒编码的ipaB、ipac和ipaD基因介导。菌毛粘附于回肠末端和结肠粘膜的上皮细胞上,继而穿入上皮细胞生长繁殖,在粘膜固有层内形成感染灶;②内毒素:破坏结肠粘膜细胞形成溃疡,呈现典型脓血便。

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无动物宿主。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细菌性痢疾可分为急性菌痢、慢性菌痢、中毒性菌痢。中毒性菌痢以小儿为多见,无明显的消化道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和全身中毒症状。

3.微生物学检查法 挑取粘液血便接种于选择鉴别培养基,挑取不发酵乳糖的半透明菌落,做生化反应和血清学鉴定其菌群(种)和型。 四、沙门菌属

1.致病物质 ①侵袭力: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侵入小肠粘膜后,菌毛先粘附至M细胞表面,引发细胞肌动蛋白重排、内在化,之后被吞噬细胞所吞噬。Vi抗原有抗吞噬作用,故沙门菌能在吞噬细胞内生长,为胞内寄生菌;②内毒素:沙寒沙门菌两次入血引起菌血症,细菌死亡后释放出内毒素,引起持续高热、全身中毒症状。因变态反应的发生可导致肠道局部炎症、坏死和溃疡,以及肠出血。鼠伤寒沙门菌可产生类似大肠杆菌的肠毒素。 2.所致疾病 人类沙门菌感染有4种类型:①肠热症,包括伤寒和副伤寒:由伤寒和副甲、乙、丙沙门菌引起,只对人类致病;②胃肠炎(食物中毒):是最常见的沙门菌感染,多由鼠伤寒沙门菌引起;③败血症:多由猪霍乱沙门菌引起;④无症状带菌者。 3.免疫性 病后有牢固免疫性,以细胞免疫为主。

4.微生物学检查法 肠热症因病程不同采取不同标本。第1周做血培养,第2周起取粪便和尿液培养,第1~3周取骨髓液。血液和骨髓液先行增菌后,接种选择鉴别培养基做分离培养。选取不发酵乳糖的半透明菌落做生化试验和血清学试验进行鉴定。

肥达(Widal)试验是用已知伤寒杆菌O、H抗原和副伤寒杆菌H抗原与不同稀释度的待检病人血清作定量凝集试验,根据抗体含量和动态变化以辅助诊断的血清学试验。 第10章 弧菌属 复习提要 一、霍乱弧菌

1.生物学特性 ①形态与结构:霍乱弧菌(V.cholerae)为革兰染色阴性,弯曲呈弧状、逗点状,有单鞭毛,运动活泼。涂片呈“鱼群样排列”;②培养特性:营养要求不高,耐碱不耐酸,最适pH8.8~9.0,常用碱性蛋白胨水作分离培养。③分类:按O抗原构造分为1~155个血清群,其中O1群包括古典生物型和El Tor生物型。迄今已有7次世界性霍乱大流行,前6次由古典生物型引起,第7次由El Tor生物型引起。1992年后发现有O139血清型引起的流行。

2.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 致病物质有鞭毛、菌毛和霍乱肠毒素(cholera toxin)。细菌借助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