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复习重点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微生物复习重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3dfb5748e9951e79b8927ab

毒证实试验,常用的有间接荧光抗体吸收检测法和微量间接血凝试验。

5.防治原则 梅毒是一种性病,应加强性卫生教育和严格社会管理。可用青霉素等药物及早予以彻底治疗。 二、伯氏疏螺旋体

1.形态染色 伯氏疏螺旋体(B.burgdorferi)螺旋稀疏而不规则,呈波状。运动活泼。Giemsa或Wright染色均佳。

2.致病性 伯氏疏螺旋体的致病物质有粘附素和内毒素。伯氏疏螺旋体能粘附、穿入并在成纤维细胞质内生存。储存宿主主要是野生动物,传染源为鼠及其它小型哺乳类动物,通过硬蜱传给人,引起莱姆病,早期主要表现为在叮咬部位出现慢性游走性红斑,晚期主要表现为慢性关节炎、慢性神经系统或皮肤异常。 三、钩端螺旋体

1.形态染色与培养特性 对人致病的主要是问号状钩端螺旋体(L.interrogans)。螺旋细密、规则,一端或两端呈钩状。镀银染色呈棕褐色。营养要求复杂,常用Korthof培养基培养,适宜温度为28~30℃,生长缓慢。

2.所致疾病 致病物质主要有内毒素样物质(endotoxin-like substance,ELS)、溶血素和细胞毒性因子(cytotoxicity factor,CTF)等。所致疾病为人畜共患的钩端螺旋体病,鼠类和猪为主要的传染源和储存宿主。钩端螺旋体在肾脏繁殖,随尿排出污染环境。钩端螺旋体能穿透完整的粘膜或由破损的皮肤粘膜侵入体内。孕妇可经胎盘传给胎儿。 3.免疫性 病后获得对同型钩端螺旋体的持久免疫力,以体液免疫为主。

4.微生物学检查 ①病原体检测:病后1周取血、1周后取尿离心,或标本培养后用暗视野显微镜或镀银染色法查钩端螺旋体;②血清学检查:采集病人双份血清测抗体,效价在1∶300以上或双份血清≥4倍才有诊断价值。

5.防治原则 做好防鼠、灭鼠工作,以及加强对带菌家畜的管理。对易感人群和与疫水接触者可用接种当地流行菌株的多价疫苗进行预防。治疗首选青霉素。 第21章 真菌学概述 复习提要

1.真菌的定义、分类 与细菌不同,真菌(fungus)是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完整的细胞器和典型的细胞核;与人体和动物细胞不同的是,真菌具有细胞壁,但真菌细胞壁不含肽聚糖,主要由多糖(几丁质)与蛋白质组成,故不受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的影响。真菌无叶绿素及根、茎、叶的分化,与植物亦有所区别。真菌界分为4个门,即接合菌门、担子菌门、子囊菌门和壶菌门。

2.形态与结构 从结构上,真菌可分单细胞和多细胞两类,前者呈圆形或卵圆形,称酵母菌(yeast);后者由菌丝(hypha)和孢子(spore)组成,称为丝状菌(filamentous fungus)或霉菌(mold)。有些真菌可因环境条件的改变发生两种形态互变,称为二相性(dimorphic)。

菌丝和孢子的形态各不相同,是鉴别真菌的重要标志。菌丝分为营养菌丝、气生菌丝和生殖菌丝,亦可分为有隔菌丝和无隔菌丝。酵母菌以出芽方式繁殖,孢子可伸长为芽管,发育成

假菌丝(pseudohyphae)。孢子是真菌的繁殖器官,可分为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两大类。 3.培养特性 真菌的营养要求不高,可在一般细菌培养基上能生长,常用沙保(Sabouraud)培养基培养,最适pH4.0~6.0,浅部真菌的最适温度为22~28℃。培养真菌需较高的湿度与氧。单细胞真菌形成酵母型菌落,多细胞真菌形成丝状菌落。

4.致病性 真菌引起的疾病因不同真菌而异,常见的疾病有:①致病性真菌感染:主要是外源性感染,可引起皮肤、皮下和全身性感染;②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主要是内源性感染;③真菌变态反应性疾病:由真菌的菌丝和孢子引起;④真菌毒素中毒;⑤真菌毒素与肿瘤。真菌的免疫以细胞免疫为主。

第22章 主要致病性真菌

1.皮肤癣真菌常见的种类、致病性和检查方法 引起皮肤浅部感染的真菌主要是一些皮肤癣菌(dermatophytes)。

常见皮肤癣真菌的比较 菌属 毛癣菌属 表皮癣菌属 小孢子癣菌属 侵犯部位 皮肤、指趾甲、毛发 皮肤、指趾甲 皮肤、毛发 检查方法 取皮屑、甲屑、病发,经10%KOH溶液消化后,镜检见有菌丝和孢子即可初步诊断,培养后方可确定菌种 2.新生隐球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 新生隐球菌(C.neoformans)是一种深部感染真菌。深部感染真菌能侵袭深部组织和内脏以及全身,致病力强,能引起慢性肉芽肿样炎症、溃疡和坏死等。感染大多系外源性。

3.白假丝念珠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 白假丝念珠菌(C.albicans)是条件致病性真菌。这类真菌致病力不强,大多在免疫力下降或在微生态失调时发生,如肿瘤、糖尿病、器官移植及HIV患者,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放疗和化疗等过程中易诱发感染。近年来,因广泛使用氟康唑(fluconazole),白假丝念珠菌感染逐渐减少,而其他耐药的假丝念珠菌感染增多。 主要种类 白假丝念珠菌 生物学特性 致病性 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浓痰标本可直接涂片革兰染色镜检;组织切片 脑脊液标本离心后作负染色,查到有厚荚膜出芽菌体,即可诊断 单细胞,菌体圆形,皮肤粘膜感染、内脏革兰染色阳性,可形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成假菌丝和厚膜孢子 感染 单细胞,菌体圆形,外周有折光性强的厚荚膜,负染色很易观察 传染源是鸽子,经呼吸道侵入,最易侵犯肺和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慢性脑膜炎 新生隐球菌 第23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一、病毒的大小、形态与基本特征

病毒(virus)是一类结构简单、仅含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必须寄生在活的易感细胞内、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完整的成熟病毒颗粒称为病毒体(virion),是细胞外的结构形式。病毒基本特征为:

1.体积微小 病毒体大小的测量单位是纳米(nm),观察病毒须使用电子显微镜。大小约30~300nm,能通过细菌滤器。

2.结构简单 无细胞结构。有些病毒仅由核酸和蛋白质构成,只含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

3.细胞内寄生 无完整的酶系统,无细胞器,不能进行独立代谢,只能寄生在活的易感细胞内,依靠宿主细胞提供原料和酶系统,以复制方式增殖。 4.对抗生素不敏感,耐冷不耐热。 二、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1.病毒的结构 病毒的基本结构有核心(core)和衣壳(capsid),核心和衣壳组成核衣壳(nucleocapsid)。有些病毒在核衣壳外还有包膜(envelope)。据此可分为有包膜病毒和无包膜病毒。包膜表面常有不同形状的突起,称为刺突(spike)。

2.病毒的核酸 位于病毒体核心,由DNA或RNA组成,籍此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两大类。核酸具有多样性,可分为双链RNA、单链RNA、分节段RNA、单链DNA或双链DNA;多种基因常以互相重叠形式存在;有内含子,而细菌基因组无内含子。核酸构成病毒的基因组,携带病毒全部遗传信息, 决定病毒的增殖、感染、遗传和变异。

3.病毒蛋白质 ①结构蛋白:是指组成病毒体的蛋白成分,如病毒体的衣壳、包膜蛋白或刺突。结构蛋白是病毒体主要抗原成分,具有保护病毒体核酸、介导病毒核酸进入宿主细胞、诱生机体免疫应答的功能,衣壳上的壳粒数目和排列方式也是病毒鉴别和分类的依据之一;②非结构蛋白:可存在病毒体内,如病毒的酶,也可能不存在于病毒体内而仅存在于感染细胞内,如抑制细胞生物合成的蛋白。非结构蛋白具有酶活性、转化宿主细胞、抗细胞凋亡或抗细胞因子等功能。因此非结构蛋白的功能研究对阐明病毒的致病机制有重要价值。 包膜由脂质、糖类和蛋白质组成,是病毒在成熟过程中穿过宿主细胞以出芽方式向细胞外释放时获得的,故含有宿主细胞膜或核膜成分,包括脂质和少量糖类,而包膜蛋白由病毒基因编码。刺突由糖蛋白组成。包膜和刺突与病毒的吸附和穿入有关。 三、病毒的培养与增殖

1.病毒的培养 病毒必须在活细胞内才能生长,分离培养方法有动物接种、鸡胚接种和细胞培养,其中细胞培养是分离病毒、了解病毒生物学特性和病毒疫苗生产的最常用方法。细胞培养包括原代和次代细胞培养、二倍体细胞株培养和传代细胞系培养等。 2.病毒的增殖 病毒是以复制(replication)方式增殖,可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①吸附和穿入(absorption and penetration):吸附主要是通过病毒的包膜或无包膜病毒衣壳表面的配体位点(又称粘附素)与细胞表面的特异受体结合所介导。穿入有胞饮(多为无包膜病毒)、膜融合(多为包膜病毒)和直接进入(噬菌体)等方式。 ②脱壳(uncoating):多数病毒在溶酶体酶作用下脱壳,释放核酸。

③生物合成(biosynthesis):病毒早期合成非结构蛋白,即复制酶和抑制细胞生物合成的蛋白(酶);之后进入隐蔽期(eclipse phase),在这一生物合成阶段,细胞内无完整的病毒颗粒;晚期合成大量的结构蛋白和子代核酸。

④装配与释放(assembly and release):生物合成和组装部位依病毒的不同,可在胞核内、胞质内、核膜或胞质膜上,组装方式各不相同。无包膜病毒装配成的核衣壳即为成熟的病毒体。有包膜病毒装配成核衣壳后,还需要包有核膜或胞质膜而成为成熟的病毒体。释放有出芽(包膜病毒)和一次性释放(无包膜病毒)等不同方式。

3.病毒的异常增殖 带有不完整基因组的病毒体,称为缺陷病毒(defective virus)。缺陷病毒不能复制,但能干扰同种成熟病毒体进入细胞,故又被称为缺陷干扰颗粒(defective interfering particles,DIP)。缺陷病毒需在辅助病毒辅助下方可增殖。病毒虽可进入细胞但不能复制的感染过程被称为顿挫感染(abortive infection)。构成顿挫感染的细胞称为非容许性细胞(non-permissive cells) 四、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1.物理因素 大多数病毒耐冷不耐热,-70℃下可长期保持其感染性。在pH6~8范围内稳定。γ射线、X射线和紫外线都能灭活病毒。

2.化学因素 脂溶剂如乙醚能破坏包膜。甲醛能破坏病毒的感染性,保留抗原性,常用于制备病毒灭活疫苗;70%乙醇和过氧乙酸均有消毒作用;对抗生素不敏感;某些中草药对病毒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第24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复习提要

一、病毒的致病作用 (一)整体水平的病毒感染

1.传染方式 ①水平传播:是指病毒在人群不同个体间的传播方式,途径有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粘膜和接触等;②垂直传播:是指通过胎盘和产道将病毒直接由亲代传给子代的方式,主要见于发生病毒血症或病毒与血细胞紧密结合的感染。

2.感染类型 机体感染病毒后,依病毒的种类、毒力强弱和机体免疫力等不同,可表现不同的临床类型,包括:

(1)隐性感染:不引起临床症状。可成为重要传染源。

(2)显性感染: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大量增殖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按病毒在机体内滞留的时间,可分急性感染和持续性感染(persistent viral infection)。在持续性感染中,病毒持续存在体内,可有或无临床症状而成为长期携带病毒, 为重要传染源。持续性感染又分为三类:①慢性感染(chronic infecion):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未完全清除,持续存在体内,并不断排出体外,无或有轻微临床症状,如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②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ion):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于细胞内,不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体,无临床症状,在潜伏期或非发作期用常规方法查不到病毒。当宿主免疫力下降时,病毒被激活而增殖,进入发作期。如疱疹病毒和腺病毒的感染;③慢发病毒感染(slow virus infecion),或称迟发感染:病毒感染后有很长潜伏期,无临床症状。经数年或数十年后,可发生慢性进行性疾病,常为致死性感染,主要由副粘液病毒和逆转录病毒等寻常病毒引起,亦可由朊粒等引起。

3.感染过程与结局 病毒在宿主体内的感染过程是指病毒入侵部位,病毒增殖的组织与细胞,是否进入血循环及最终增殖并引起病变的靶器官。感染按部位分为局部感染和全身性感染。可引起宿主感染发病,甚至死亡,亦可出现隐性感染或顿挫感染,或被清除体外。感染过程与结局取决于病毒与宿主间相互的作用。 (二)细胞水平的病毒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