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各老师资料整理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马原各老师资料整理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43023d45022aaea998f0f8d

资料

说明:文件以吴老师复习课件为基础,红色字体为吴、赵交叉部分,绿色为赵画的吴没有的。

哲学部分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其二,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即同一性问题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称入人的头脑并在人有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列宁对物质作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资料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运动的特殊状态。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的活动,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

首先,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体)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实践的结果都是客观;

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 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最后,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实践的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资料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生产实践的基础的形成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叫生产关系。这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它是形成其他社会关系的基础。其他的关系,如政治关系,宗教关系;再如现代社会在计算机时代形成的网络关系。

科学实验是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准备性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活动。只有在实践基础上,人类的本质力量才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证。

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 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人将自己的本质对象化。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在实践基础上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马克思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与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实践的规律与人类不断自觉遵循物质世界的规律是一致的。

2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实践的。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普遍性和多样性。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资料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事物的永恒发展

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展程度不同的变化。

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发展的必然性: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 第一,新生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趋势。 第二,新事物本质上比旧事物优越。

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发展的过程性。过程就指事物自身发展、发展和灭亡的历史。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认识这些规律,对于客观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对统一规律揭示了 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 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 贯穿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 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什么是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 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2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