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二次函数结合动点 解题技巧大全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中考二次函数结合动点 解题技巧大全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4308d87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4b

为“单动问题”〈即定解析式和动图形相结合的问题〉,后面的19实为本类型的特殊情形。)

先用动点坐标“一母示”的方法设出直接动点坐标,分别表示(如果图形是动图形就只能表示出其面积)或计算(如果图形是定图形就计算出它的具体面积),然后由题意建立两个图形面积关系的一个方程,解之即可。(注意去掉不合题意的点),如果问题中求的是间接动点坐标,那么在求出直接动点坐标后,再往下继续求解即可。

15、“某图形〈直线或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使之与另两定点构成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若夹直角的两边与y轴都不平行:先设出动点坐标(一母示),视题目分类的情况,分别用斜率公式算出夹直角的两边的斜率,再运用两直线(没有与y轴平行的直线)垂直的斜率结论(两直线的斜率相乘等于-1),得到一个方程,解之即可。

若夹直角的两边中有一边与y 轴平行,此时不能使用斜率公式。补救措施是:过余下的那一个点(没在平行于y轴的那条直线上的点)直接向平行于y的直线作垂线或过直角点作平行于y轴的直线的垂线与另一相关图象相交,则相关点的坐标可轻松搞定。

16、“某图象上是否存在一点,使之与另两定点构成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① 若定点为直角顶点,先用k点法求出另一直角边所在直线的解析式(如斜率不存在,根据定直角点,可以直接写出另一直角边所在直线的方程),利用该解析式与所求点所在的图象的解析式组成方程组,求出交点坐标,再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计算出两条直角边等否?若等,该交点合题,反之不合题,舍去。

② 若动点为直角顶点:先利用k点法求出定线段的中垂线的解析式,再把该解析式与所求点所在图象的解析式组成方程组,求出交点坐标,再分别计算出该点与两定点所在的两条直线的斜率,把这两个斜率相乘,看其结果是否为-1?若为-1,则就说明所求交点合题;反之,舍去。

17、“题中含有两角相等,求相关点的坐标或线段长度”等的问题: 题中含有两角相等,则意味着应该运用三角形相似来解决,此时寻找三角形相似中的基本模型“A”或“X”是关键和突破口。

18.“在相关函数的解析式已知或易求出的情况下,题中又含有某动图形(常为动三角形或动四边形)的面积为定常数,求相关点的坐标或线段长”的问题:

(此为“单动问题”〈即定解析式和动图形相结合的问题〉,本类型实际上是前面14的特殊情形。)

先把动图形化为一些直角梯形或基本模型的三角形(有一边在x轴或y轴上,或者有一边平行于x轴或y轴)面积的和或差,设出相关点的坐标(一母示),按化分后的图形建立一个面积关系的方程,解之即可。一句话,该问题简称“单动问题”,解题方法是“设点(动点)标,图形转化(分割),列出面积方程”。

19.“在相关函数解析式不确定(系数中还含有某一个参数字母)的情况下,题中又含有动图形(常为动三角形或动四边形)的面积为定常数,求相关点的坐标或参数的值”的问题:

此为“双动问题”(即动解析式和动图形相结合的问题)。 如果动图形不是基本模型,就先把动图形的面积进行转化或分割(转化或分割后的图形须为基本模型),设出动点坐标(一母示),利用转化或分割后的图形建立面积关系的方程(或方程组)。解此方程,求出相应点的横坐标,再利用该点所在函数图象的解析式,表示出该点的纵坐标(注意,此时,一定不能把该点坐标再代入对应函数图象的解析式,这样会把所有字母消掉)。再注意图中另一个点与该点的位置关系(或其它关系,方法是常由已知或利用(2)问的结论,从几何知识的角度进行判断,表示出另一个点的坐标,最后把刚表示出来的这个点的坐标再代入相应解析式,得到仅含一个字母的方程,解之即可。如果动图形是

第 5 页 共 38 页

基本模型,就无须分割(或转化)了,直接先设出动点坐标(一母式),然后列出面积方程,往下操作方式就与不是基本模型的情况完全相同。一句话,该问题简称“双动问题”,解题方法是“转化(分割),设点标,建方程,再代入,得结论”。

常用公式或结论:

(1)横线段的长 = 横标之差的绝对值 = 纵线段的长=纵标之差的绝对值=(2)点轴距离:

点P(x0 ,y0)到X轴的距离为y0,到Y轴的距离为xo。 (3)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若A(x1,y1),B(x2,y2), 则 AB=

x大-x小=x右-x左

y大-y小=y上-y下

(x1?x2)2?(y1?y2)2

(4)点到直线的距离:

点P(x0,y0)到直线Ax+By+C=0 (其中常数A,B,C最好化为整系数,也方便计算)的距离为:

d?Ax0?By0?CA?B22

d?或

(5)中点坐标公式:

kx0?y0?b1?k2 若A(x1,y1),B(x2,y2),则线段AB的中点坐标为((6)直线的斜率公式:

若A(x1,y1),B(x2,y2)x1?x2x1?x2y1?y2,) 22,则直线AB的斜率为:

kAB=y1?y2,x1?x2x1?x2,?注:当x1?x2时,直线AB与y轴平行,斜率不存在?

(7)两直线平行的结论:

第 6 页 共 38 页

已知直线l1:① 若l1② 若1y?k1x?b1,l2:y?k2x?b2;

l2?k1?k2;

k?k2,且b1?b2?l1l2

(8)两直线垂直的结论: 已知直线1① 若l1l:y?k1x?b1,l2:y?k2x?b2;

?l2?k1.k2??1;

② 若1k.k2??1?l1?l2.

已知点的坐标或线段的长度中若含有2、3等敏感数字信息,那很可能有特(9)由特殊数据得到或猜想的结论:

殊角出现。

② 在抛物线的解析式求出后,要高度关注交点三角形和顶点三角形的形状,若有特殊角出现,那很多问题就好解决。

③ 还要高度关注已知或求出的直线解析式中的斜率K的值,若K=?003,则直线3与X轴的夹角为30;若K=?1;则直线与X轴的夹角为45;若K=?3,则直线与X轴的夹角为60。这对计算线段长度或或点的坐标或三角形相似等问题创造条件。

二次函数基本公式训练:

_______________破解函数难题的基石

(1)横线段的长度计算:【特点:两端点的y标相等,长度=x大-x小】。 ① 若A(2,0),B(10,0),则AB=————。

② 若A(-2,0),B(-4,0),则AB=————。

③ 若M(-3,0),N(10,0),则MN=—————。

④ 若O(0,0),A(6,0),则OA=——————。

⑤ 若O(0,0),A(-4,0),则OA=——————。

⑥ 若O(0,0),A(t,0),且A在O的右端,则OA=——。

⑦ 若O(0,0),A(t,0),且A在O的右端,则OA=——。

0

第 7 页 共 38 页

⑧ 若A(-2t,6),B(3t,6),且A在B的右端,则AB=——。

⑨ 若A(4t,m),B(1-2t,m),且B在A的左端,则AB=——————。 ⑩ 若P(2m+3,a),M(1-m,a),且P在B的右端,则PM=——————。

注意:横线段上任意两点的y标是相等的,反之y标相等的任意两个点都在横线段上。

(2)纵线段的长度计算:【特点:两端点的x标相等,长度=

y大-y小】。

① (若A(0,5),B(0,7),则AB=——————。

② 若A(0,-4),B(0,-8),,则AB=——————。

③ 若A(0,2),B(0,-6),则AB=——————。

④ 若A(0,0),B(0,-9),则AB=——————。

⑤ 若A(0,0),B(0,-6),则AB=——————。

⑥ 若O(0,0),A(0,t),且A在O的上端,则OA=——。

⑦ 若O(0,0),A(0,t),且A在O的下端,则OA=——。

⑧ 若A(6,-4t),B(6,3t),且A在B的上端,则AB=——————。 ⑨ 若M(m,1-2t),N(m,3-4t),且M在N的下端,则MN=——。 ⑩ 若P(t,3n+2),M(t,1-2n),且P在M的上端,则PM=——。

注意:纵线段上任意两点的x标是相等的,反之x标相等的任意两个点都在纵线段上。

(3)点轴距离:

一个点(x标,y标)到x轴的的距离等于该点的y标的绝对值(即y轴的距离等于该点的x标的绝对值(即

y标),到

x标)。

① 点(-4,-3)到x轴的距离为————,到y轴的距离为————。

② 若点A(1-2t,t?2t?3)在第一象限,则点A到x轴的距离为————,到y轴的距离为__________。

③ 若点M(t,t?4t?3)在第二象限,则点M到x轴的距离为——————,到y轴的距离为——————。

④ 若点A(-t,2t-1)在第三象限,则点A到x轴的距离为——————,到y轴的距离为——————。

⑤ 若点N(t,?t?2t?3)点在第四象限,则点N到x轴的距离为——————,到y轴的距离为————。

⑥ 若点P(t ,t?2t?3)在x轴上方,则点P到x轴的距离为——————。

第 8 页 共 38 页

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