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级语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9年级语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4511229551810a6f4248627

2014年丽水市九年级学生学能抽测

语文试题卷(2014.12)

考生须知:

1.语文试题卷共四大题,13小题,满分6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各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 3.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共14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我临窗望月,思接千 ⑴ zǎi,心驰八荒,许多吟哦明月的诗词曲赋都涌上心头,犹如天 ⑵ lài,是响在天际还是耳畔难 ⑶ biàn分明。悠悠时空,绵绵岁月,一轮明月当空,这些诗词曲赋仿佛就是窗外山水的 ⑷ nínɡɡù和浓缩。 2.古诗文名句默写。(6分)

⑴ ▲ ,赚得行人空喜欢。(杨万里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⑵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 。(柳宗元 《小石潭记》) ⑶陆游尽管年老体衰,闲居乡下,却仍然渴望为国效力,我们可以从《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 ▲ , ▲ ”读出他的这种情怀。

⑷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有个女孩走在田间小路上,看到好友也向她走来,这正是晏殊《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中“ ▲ , ▲ ”所描述的场景。 3.名著阅读。(4分)

⑴甲、乙两段话中的“他”分别是《名人传》中的哪位人物?(2分)

甲 虽然童年时期生活很不幸,但他回忆起这时期和儿时住过的地方,凄然中依然绽出一丝温馨。后来他虽然离开波恩,在维也纳这个繁华都市及其荒凉的郊区度过了几乎整整一生,可内心却从未忘记莱茵河的故乡,那条波澜壮阔的大河。

乙 他因谨慎和惶恐而变得怯懦。尤里乌斯二世称他为“可怕的人”,瓦萨里说他是“谨慎的人”。他实在太谨慎了。这个“使所有人,连教皇害怕的人”却害怕一切。他在王公贵族面前非常软弱。但又比任何人都瞧不起那些在王公贵族面前软弱的人,他管他们叫“为王公贵族们负重的驴”。

⑵写出保尔·柯察金被瓦西里神父赶出学校的原因。(2分)

“??哼,你这个小无赖,这一次决不会饶了你。上一回是你妈替你求饶才让你呆在这儿,这一次你可逃不过去了。你给我滚开!” 瓦西里神父用力抓着那孩子的一只耳朵,把他拖到走廊,很快关上了门。

教室里鸦雀无声,孩子们全缩着脖子。任何人都不明白保尔〃柯察金为什么被撵出学校。只有他的好朋友谢廖沙〃勃鲁扎克知道他为什么会被赶走。

九年级语文学能抽测试题卷 第1页 共4页

二、现代文阅读(共16分)

寒食帖 蒋勋

假日无事,便取苏轼的《寒食帖》来看。这是苏轼于神宗元丰五年贬到黄州所写的诗稿。字迹看来颠倒随意,大小不一,似乎粗拙而不经意。但是,精于书法的人都看得出,那倚侧顿挫中有妩媚婉转,收放自如,化规矩于无形,是传世苏书中最好的一件。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诗意苦涩,是遭大难后的心灰意冷。书法却稚拙天真,猛一看,仿佛有点像初学书的孩子所为,一洗甜熟灵巧的刻画之美,而以拙涩的面目出现。饱经生死忧患,四十六岁的苏轼,忽然从美的刻意坚持中了悟通达了。原来艺术上的刻意经营造作,只是为了有一日,在生死的分际上可以一起勘破,了无牵挂;而艺术之美的极境,竟是纷华剥蚀净尽以后,那毫无伪饰的一个赤裸裸的自己。

苏轼一生多次遭谴谪流放,以后的流放,都比黄州更苦,远至瘴蛮的岭南、海南岛。黄州的贬斥,只是这一生流放的诗人之旅的起程而已,对苏轼而言,却有着不凡的意义。

黄州的被贬,肇因于小人的诬陷,发动文字狱,以苏轼诗文对朝政、皇帝多所嘲讽,要置他一个“谤讪君上”的死罪。苏轼自元丰二年七月在湖州被捕,押解入京,经过四个多月的囚禁勘问,诗文逐字逐句加以究诘,牵连附会,威吓诟辱交加,这名满天下的诗人,自称“魂惊汤火命如鸡”,以为所欠惟有一死。在狱中密托狱卒带《绝命诗》给兄弟苏辙,其中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这样惋恻动人的句子。

这应当死去而竟未死去的生命,在惊惧、贪恋、诟辱、威吓之后,豁然开朗。贬谪到黄州的苏轼,死而后生,他一生最好的诗文、书法皆完成于此时。初到黄州便写了那首有名的《卜算子》:“??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那甫定的惊魂,犹带着不可言说的伤痛,但是,“拣尽寒枝不肯栖”,这生命,在威吓侮辱之中,犹不可妥协,犹有所坚持,可以怀抱磊落,不肯与世俯仰,随波逐流!

黄州在大江岸边,苏轼有罪被责不能签署公事,他倒落得自在,日日除草种麦,畜养牛羊,把一片荒地开垦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东坡”。有名的《江城子》写于此时:“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是在狭小的争执上看到了生命无谓的浪费,而真正人类的文明,如大江东去,何尝止息?苏轼听江声不断,原来这里也曾有过战争,有过英雄与美人,有过智谋机巧,也有过情爱的缱绻。啊,真是江山如画啊。这饱历忧患的苏东坡,在诟辱之后,没有酸腐的自怨自艾,没有做态的自怜,没有了不平与牢骚,在历史的大江之边,他高声唱出了惊动千古的歌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时在宋神宗元丰六年,苏轼四十七岁。

在黄州这段时间,东坡常说“多难畏事”或“多难畏人”这样的话。他的“乌台诗案”不仅个人几罹死罪,也牵连了家人亲友的被搜捕贬谪。他的“多难畏人”,一方面是说小人

九年级语文学能抽测试题卷 第2页 共4页

的诬陷,另一方面,连那深爱的家人亲友学生也宁愿远远避开,以免连累他人。与李端叔的一封信说得特别好:“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则自喜渐不为人识。”

《寒食帖》写得平白自在,无一点做态,也正是这纷华去尽,返璞归真的结果吧。卷后有黄庭坚的跋,对《寒食帖》赞誉备至。黄庭坚是宋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仅次于苏轼的一人,书法挺拔峻峭,但是他对《寒食帖》叹为观止。正是黄州的东坡竟可以连美也不坚持,从形式技巧的刻意中解放出来,美的极境不过是“与渔樵杂处”的平淡自然而已吧。

在拥挤秽杂的市集里,被醉汉推骂而犹能“自喜”,也许“我执”太强的艺术家都必须过这一关,才能入于美的堂奥。但是,谈何容易呢?

(选自《无关岁月》,有删节)

【注释】①我执:佛教中指对一切有形和无形事物的执着。 ②堂奥:厅堂和内室的深处,比喻含义深奥的意境或事理。

4.文章多处引用了苏轼的诗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5.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赏析下面文字。(4分)

啊,真是江山如画啊。这饱历忧患的苏东坡,在诟辱之后,没有酸腐的自怨自艾,没有做态的自怜,没有了不平与牢骚,在历史的大江之边,他高声唱出了惊动千古的歌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6.文章最后说“也许‘我执’太强的艺术家都必须过这一关,才能入于美的堂奥”,“这一关”指的是什么?(3分)

7. “黄州的贬斥”对苏轼而言,为什么有着不凡的意义?(6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谒金门 耽岗迓陆尉

赵师侠

沙畔路,记得旧时行处。蔼蔼疏烟迷远树,野航横不渡。 竹里疏花梅吐,照眼一川鸥鹭。家在清江江上住,水流愁不去。

【注释】①赵师侠:宋代词人。这首词写于他客居吉州之时。

8.有人评论这首词:“通观全篇,愁为词眼,虽露于后,实藏于前。”请结合词句,说说你对愁“实藏于前”的理解。(3分)

羚 羊 [明]江盈科

岭右山间有兽曰羚羊者,其角屈曲玲珑,宜于药饵,价值颇高。此兽性不喜人斗,每见斗者,辄从旁跪而劝之,俟斗者解散乃罢去。其后人利其角,故为相斗状诱羚羊来劝,因执之。久之,羚羊悟人之诱己也,亦走避斗者,不复相劝。盖羊乃以其善心触人之恶心,人乃以其恶心触羊之机心,咎在人,不在羊也。

九年级语文学能抽测试题卷 第3页 共4页

余见世之为官司者,遇民间小可争讼,乃阳为劝解,而从中利其赎锾,即事最微细,动必罚金。于是,民争避之。又复立为必犯之法以收其赎此与诡斗以取羚羊之角者何异?如是而曰民心不古,导之弗附,岂谓斯民之神,曾羚羊之智不若耶?呜呼,为官司者慎毋羊其民、角其赎,民乃趋之如流水矣。

(选自《雪涛小说》)

【注释】①岭右:五岭以西地区。 ②赎锾(huán):指用来折赎刑罚的银钱。

9.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又复立为必犯之法以收其赎此与诡斗以取羚羊之角者何异? 10.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

⑴俟斗者解散乃罢去 ⑵其后人利其角 ..⑶乃阳为劝解 ⑷曾羚羊之智不若耶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为官司者慎毋羊其民、角其赎,民乃趋之如流水矣。 12. 这篇寓言小品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3分) 四、写作(共15分) 13.按要求作文。

风是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也指在一定时期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当风起的时候,你会有怎样的感受?怎样的思考?

请以“风起之时”为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小作文,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请不要在文中出现你所在学校的名称和老师、同学的真实姓名。

九年级语文学能抽测试题卷 第4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