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教习题--外国教育史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课教习题--外国教育史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4775bf8fab069dc5022011e

的万物虽统一于上帝的精神,但在发展中又显出外在的差异性、多样性。恩物作为自然的象征,能帮助儿童由易到难、由简及繁、循序渐进地认识自然。福禄培尔设计的恩物主要由六种,每一种恩物都有其象征意义和不同的教育作用。恩物能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和想像力,并可进一步发展“整体”和“部分”的概念。真正的恩物应满足三个条件:(1)能使儿童理解周围世界,又能表达他对于这个客观世界的认识。(2)每种恩物应包含一切前面的恩物,并应预示后继的恩物。(3)每种恩物本身应表现为完整的有秩序的统一观念——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可形成有秩序的整体。

作业是为幼儿设计的各种游戏活动,要求将恩物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与游戏一样,积极有益的作业源于自动的原则。福禄培尔认为,积极有益的作业应该贯穿教育过程的始终。作业具有道德,精神和宗教等多种价值。积极有益的手工劳动除了有助于训练感觉、发展技能、锻炼体格、学成手艺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即展现人的内心思想,发展儿童的智力,帮助儿童表达其内心世界。

恩物与作业既是相互联系,又是相互区别。首先,恩物和作业是相互连接的幼儿游戏活动的两种形式,是儿童认识自然、社会,满足其内心冲动的必要手段。其次,作业与恩物相比具有一些明显的区别,它表现在:(1)从幼儿活动次序来看,恩物在先,作业在后。(2)恩物的作用主要在于接受和吸收,作业则主要在于发表和表现。(3)恩物游戏不改变物体的形态,作业则要改变材料的形态。

6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对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

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的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都对教育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描绘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教育蓝图。对于他们的教育观点和教育实践活动,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其中的空想性质,又吸取了其中积极的和有价值的思想成分。 1, 关于对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批判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教育违反儿童天性、压抑儿童兴趣、理论脱离实际,批判宗教教育的荒谬和欺骗性。马克思、恩格斯对此表示赞赏。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教育的批判,为启发工人的意识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材料,对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和弊病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他们指出,空想社会主义者主要是从人性论出发,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教育中的各种弊端只是由于它不符合人性或者所谓人的理性。而马克思、恩格斯则批判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人性局限论,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及其教育的资产阶级本质,为从根本上认识和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基本矛盾和教育弊病指明了方向。 2, 关于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空想社会主义者反对先天决定论,强调人的发展的社会制约性,重视教育的作用,但有教育万能的倾向。马克思、恩格斯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改进了这一观点 3,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

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扬弃了其中人性论的观念,而从现代工业生产的本性对劳动者的要求以及社会向共产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人的彻底解放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人的全面发展作了论述

4, 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主张,对马克思、恩格斯有重要启示。马克思、恩格斯真正揭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客观规律性,科学地论证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和重大意义。

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1, 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不能没有教育。教育始终是社会的。 2,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这种生产既为人类自身的生产提供了物质条件,也要求人类自身通过教育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所以,从根本上说,人的形成和发展,人类教育的发生和演进,教育什么和怎样教育,首先是与人类的生产相联系的。

3, 教育受社会和社会关系的制约,并为社会服务,因而教育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 4, 同时教育还受多重因素的制约,教育对社会关系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继承性。 论教育与社会生产

1,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教育的发展,归根到底要受社会生产力的制约。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为教育提供了不同的物质基础,也对教育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2, 社会生产的发展,不仅促进了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也推动了教育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的改革。特别表现在随着大工业和近代科学的发展,科学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生产,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也日益被引进学校课程,而且出现了各种技术学校。

3, 教育在社会生产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老越重要,其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第一,教育是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手段。第二,教育是科学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手段。第三,学校还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场所。

4, 由于教育具有训练劳动能力从而为生产服务的“生产性”,所以教育费用不经是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所必需的费用,而且是一种可以得到“补偿”的具有“投资性”的费用,也可以说是具有“生产性”的费用。 论人的本质和个性形成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观的特点是,首先,反对把人的本质看成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强调在其现实上考察人、人是人。其次,强调人的社会性。再次,马克思既肯定人是社会的产物,但又指出,人不是消极的客体,指出人具有实践活动的主观能动性。

基于上述人的本质观,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人的个性形成的诸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首先,认为人的遗传素质,作为具有自然力和生命力的存在物,乃是人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而且还应该承认人的遗传素质存在个别差异,但是,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对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人们所处的社会条件和教育。

其次,肯定认识环境与教育的产物,但不能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最后,强调以实践的观点,将人作为认识活动的主体加入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过程。 论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将个人的片面发展推到顶点,指出个人全面发展的趋势。人的全面发展是智力和体力的各方面都得到发展,达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与彻底消灭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互为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办法。

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论述了现代生产和现代教育的内在联系,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生产、现代科学与现代教育密切联系的反映和要求。

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大意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还指出,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办法。而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又说,在合理的条件下,生产劳动和智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尽管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但只有彻底变革旧的生产方式,在合理的社会制度下,才能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高度而合理的结合。

教育学中国教育史

中国古代教育

一 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1. 学校萌芽的传说

我国的学校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根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成均”和“庠”的教育场

所。

2. 西周的教育制度 “学在官府”

西周的文化教育的特征就是“学在官府”。奴隶主贵族建立国家机构,设官分职,从事管理。为了管理的需要,制定法纪规章,有文字记录,汇集成书,由当官者来掌握,这种现象,历史上称之为“学术官守”,并由此造成“学在官府”。 历史原因:

(1)惟官有书,而民无书

西周时期生产水平有限,书写的材料是竹简、木牍,书写用刀笔,制作不便。制作出的书册,不仅极重,而且也十分昂贵,只有官府才具有制作书册的财力和人力。有关书册都只有孤本,民间仅知书名,不见其书。所以学术都在官府,由职官专守。士人若要学习,只有到官府。 (2)惟官有器,而民无器

西周时期的礼、乐、舞、射都是重要的学术,在教育上,也是学习的重要学科。学习这些学科,不能仅仅是口耳相传,而且要有器物设备,需要进行实际演习。这些器物,不是一人一家所能具备,即使官府,也不是各级官府都完全具备。所以要学习礼、乐、舞、射,只有官府的人才具备条件。 (3)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在宗法制条件下,父死子继,子承父业,形成家有世业。由于学术官守,为官之人,学有专守,不传他人,只教其子。子入官府,各从父学,造成了学术的垄断。只有为官的人掌握学术,以官府为传授基地,教其子弟。只有官学,没有私学,只有贵族子弟能享受教育的权利,而庶人和平民则没有受教育的权利。 大学与小学

西周的学校教育阶段划分为小学和大学 (1)小学教育

西周有小学的设置。贵族子弟入小学的年龄,各种古籍的记载不一,一般认为入学年龄与学生家庭的政治地位直接相关。8岁是王侯太子入国学之小学的年龄,10岁或13岁是公卿之太子、大夫元士之嫡子入国学的年龄。15岁是众子及平民子弟入小学年龄。小学的学习年限约为7年。

《礼记?王制》说:“小学在公宫南之左”,明白指出小学设于王宫的东南。王宫守卫长官师氏和保氏,兼任小学师长。

小学教育首先强调的是德行教育。小学教育的内容是德、行、艺、仪几方面,实际上是关于奴隶主贵族的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的基本训练。 (2)大学教育

进入大学接受教育有一定限制,只有少数符合资格的人才能享受大学教育。一类是贵族子弟,他们按身份入大学;一类是平民中的优秀分子,经过一定程序的推荐选拔,方能进入大学。选拔要经过乡大夫和司徒两级,对德行道艺进行考核。入学资格的限制,标志西周教育的等级性。

王大子入大学的年龄为15岁,因王大子十五而行冠礼,标志已达成年。其他人二十而冠,故20岁而入大学。大学的学程为9年。

《礼记?王制》:“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东边的堂室称东序,又叫东学,为学干戈羽籥之所,由乐师主持;西边的堂室称为瞽宗,又叫西学,为演习礼仪之所,由礼官主持;南边的堂室称为成均,又叫南学,为学乐之所,由大司乐主持;北边的堂室称为上庠,又叫北学,为学书之所,由诏书者主持。因为它是官方最高学府,故称学宫,它的四周有水环绕,又称泽宫,它是教射、比射选士的场所,又称射宫。 大学的教学,服从于培养统治者的需要,学大艺,履大节。周王朝政务有两大重要方面,“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要礼乐,军事需射御,因此大学的分科教学,以礼乐为重,射御次之。大学与小学的教学不同,小学学礼乐书数为主,因未成年,射御非力所能及,暂不作为重要要求。成年后进入大学,有与体力条件相适应的射御训练要求。至于写字和计算已在小学学有基础,就改换为教《诗》、《书》。诵《诗》是乐教的组成部分,学《书》是学上古之书,知道前代的政治历史经验,有助于学礼和准备学成后参与政事。所以

说大学学大艺履大节,不仅内容增加,而且程度也已提高。

大学教学,已具有计划性,表现为定时定地地进行教学活动。大学的分科教学有一定时间、固定场所、专职人员负责。 国学与乡学

西周已建立了两大系统的学校,即国学和乡学。国学设在天子、诸侯所在的都城;乡学设在都城以外的乡遂。

地方学校自乡以下有四学:一曰乡校,一曰州序,一曰党庠,一曰家塾。

乡学由管理民政的司徒负责总的领导,其教育内容有明确的规定。内容以德、行、艺为纲,基本要求和国学是一致的。乡学实行定期的考察和推荐,把贤能者选送司徒,经司徒再择优选送至国学。所以乡学与国学等级有别,但存在一定的联系。 家庭教育

西周时期,贵族子弟的训练过程,先经过家庭教育,然后才进行学校教育。

在家庭中,从小就进行基本的生活技能和习惯的教育,如取食用右手等,进而教以初步的礼仪规则,如尊敬长辈的礼节,以及确定初级的数的观念,方位观念和时间观念。在男尊女卑思想支配下,要求男治外事,女理内事,从7岁开始进行男女有别的教育,男女儿童的教育开始分途,女子受女德的教育,为将来成为贤妻良母作准备,其教育局限在家庭之内,相对地被轻视。比较夏代、商代,西周的贵族家庭教育已有较大进步,能按儿童年龄的发展提出不同要求,家庭教育的过程有较明显的计划性。

3. “六艺”教育

六艺教育起源于夏代,商代又有发展,西周继承商代六艺教育的基础上,使它更为发展和充实。礼乐教育成为六艺教育的中心。

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科目的合称。礼是政治伦理,包括奴隶制社会的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礼;乐是综合艺术课,是音乐、诗歌、舞蹈结合为一;射是射箭的技术训练;御是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书指的是文字;数指的是算术。书数是文化基础知识技能,作为“小艺”,安排在小学学习。礼、乐、射、御为“大艺”,主要在大学阶段学习。

六艺教育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六艺教育包含多方面教育因素。1,它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2,既注重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3,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4,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六艺教育有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可供后世借鉴。

二 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1. 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发生大变革的时期,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过渡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化,是上层建筑也发生激剧的变化,其在文化教育上的主要标志是官学衰落、私学兴起。 (1)私人讲学兴起 1)私人讲学兴起的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落,私学兴起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当时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一,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大大提高,奴隶社会内部逐渐形成封建性的生产关系,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在一些诸侯国里取得政权,这就促进了奴隶制的解体。社会的变动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学在官府”被冲破,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人员和一些典籍文物流落到民间,为私学的发展提供了教师和教材。 第二,春秋战国时期,“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开始兴起,社会上养士之风盛行,不少人为了求得在经济、政治上的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知识。养士之风大盛就促进了私学的发展。

第三,百家争鸣,不同的学术流派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和学术主张,粉粉开办私学,吸引了众多的求学者。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促使思想战线空前活跃,推动了各种学派的发展,形成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学术文化空前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