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3全部说课稿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3全部说课稿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4b7eb7b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b7

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所学内容。对作业实施分层设置,分必做和选做,利于拓展学生的自主发展的空间。 6.板书设计

直到型框图 直到型语句 i=1 S=0 DO S=S+i i=i+1 LOOP UNTIL i>100 PRINT “S=” ; S 当型框图 i=1 当型语句 S=0 WHILE i<=100 S=S+i i=i+1 WEND PRINT “S=” ; 屏幕投影 问题

《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叫***,来自**。我说课的题目是《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内容选自于新课程人教A版必修3第一章第三节,课时安排为一个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学法分析和教学过程分析等五大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分析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前面的两节里,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算法,对算法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这节课的内容是继续加深对算法的认识,体会算法的思想。这节课所学习的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是第三节我们所要学习的四种算法案例里的第一种。学生们通过本节课对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学习,体会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数学发展的贡献。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难点:把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的方法转换成程序框图与程序语言。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理解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中蕴含的数学原理,并能根据这些原理进行算法分析。 ⑵基本能根据算法语句与程序框图的知识设计完整的程序框图并写出算法程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对比用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求两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比较它们在算法上的区别,并从程序的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严谨。

⑵领会数学算法与计算机处理的结合方式,初步掌握把数学算法转化成计算机语言的一般步骤。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⑴通过阅读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体会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数学发展的贡献。

⑵在学习古代数学家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中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利用算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理性的精神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合作的愉快和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

1.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启发式,并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这有利于学生掌握从现象到本质,从已知到未知逐步形成概念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教学手段:通过各种教学媒体(计算机)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四、学法分析

在理解最大公约数的基础上去发现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中的数学规律,并能模仿已经学过的程序框图与算法语句设计出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的程序框图与算法程序。 五、教学过程分析 ㈠复习引入

1. 首先要回顾一下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的算法的三种表示方法:自然语言、程序框图(三种逻辑结构)、程

序语言(五种基本语句),这个是为了带领学生们对之前学过的内容熟悉一下,也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2. 然后提出问题:在初中,我们已经学过求最大公约数的知识,你能求出18与30的公约数吗?

3. 接着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我们都是利用找公约数的方法来求最大公约数,如果公约数比较大而且根

据我们的观察又不能得到一些公约数,我们又应该怎样求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比如求8251与6105的最大公约数?由此就引出我们这一堂课所要探讨的内容。(板出课题) ㈡讲授新课

1.首先我们学习的是辗转相除法,为了更好地总结出辗转相除法求最大公约数的基本步骤,我先给出了一个例题。

例1求两个正数8251和6105的最大公约数。

在老师的引导下,师生一同完成整个解题过程,然后分析这些步骤,得出辗转相除法求最大公约数的基本步骤. 2.然后依照同样的方法学习更相减损术求最大公约数的基本步骤 (这样能够锻炼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概括能力) 3.给出两道练习,以及时巩固刚刚学习的新知识。

练习 1利用辗转相除法求两数4081与20723的最大公约数(答案:53)

2 用更相减损术求两个正数84与72的最大公约数。(答案:12)

4.思考:你能利用辗转相除法和更相减损术试着设计程序求出上面两道练习的答案吗?然后试着在计算机

上运行程序。(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且将学习的内容得到及时的应用)

㈢课堂小结

1.比较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的区别

2.对比分析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求最大公约数的计算方法及完整算法程序。

通过小结使学生们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培养概括能力。 ㈣布置作业

习题1.3 A组 1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的布置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以及实际接受情况,并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所学内容。

《秦九韶算法》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叫***,来自**。我说课的题目是《秦九韶算法》,内容选自于新课程人教A版必修3第一章第三节,课时安排为一个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学法分析和教学过程分析等五大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分析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继上节课学习了算法案例的案例一之后,继续学习的算法案例二,学生们在学习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二时,进一步体会算法的特点。学习了秦九韶算法之后,能使许多复杂的算法简单化,减少计算次数提高计算效率。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秦九韶算法的特点及其程序设计 (理解秦九韶算法的思想。)

难点:秦九韶算法的先进性理解及其程序设计 (用循环结构表示算法步骤。)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秦九韶算法的计算过程,并理解利用秦九韶算法可以减少计算次数提高计算效率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模仿秦九韶计算方法,体会古人计算构思的巧妙。了解数学计算转换为计算机计算的途径,从而探究计算机算法与数学算法的区别,体会计算机对数学学习的辅助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秦九韶算法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数学家对数学的贡献,充分认识到我国文化历史的悠久。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

1.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启发式,并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这有利于学生掌握从现象到本质,从已知到未知逐步形成概念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教学手段:通过各种教学媒体(计算机)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四、学法分析

探究秦九韶算法,对比一般计算方法中计算次数的改变,体会科学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过程分析 ㈠创设情景

在课的开始,给出一个例题:

5432

例1 设计求多项式f(x)=2x-5x-4x+3x-6x+7当x=5时的值的算法。(学生自己提出一般的解决方案:

将x=5代入多项式进行计算即可)

然后提出问题1:例1计算时需要多少次乘法计算?多少次加法计算?有什么优缺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上述算法一共做了15次乘法运算,5次加法运算,优点是简单,易懂。缺点是不

通用,不能解决任意多项式的求值问题,而且计算效率不高。

㈡探索新知

1.提问2:有没有更高效的算法?

计算x的幂时,可以利用前面的计算结果,以减少计算量,即先计算x2,然后依次计算x2.x,(x2.x).x, ((x2.x).x).x的值,这样计算上述多项式的值,一共需要多少次乘法,多少次加法?(学生思考之后作出回答)

得出结论:第二种做法与第一种做法相比,乘法的运算次数减少了,因而能提高运算效率,而且对于计算

机来说,做一次乘法所需的运算时间比做一次加法要长得多,因此第二种做法更快地得到结果。

2.用第二种做法将多项式变形,之后告诉学生们这种算法就是秦九韶算法。

3提问3:秦九韶算法适用一般的多项式f(x)=anxn+an-1xn-1+….+a1x+a0的求值问题吗?

.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把n次多项式的求值问题转化成求n个一次多项式的值的问题(这里将问

题由特殊上升到一般,得出用秦九韶算法求多项式的值的一般方法)

4.提问4:怎样用程序框图表示秦九韶算法

观察秦九韶算法的数学模型,可以得到一个递推公式。这是一个在秦九韶算法中反复执行的步

骤,可以用循环结构来实现。(用程序框图来表示秦九韶算法,为秦九韶算法在计算机上的应用打下基础,)

㈢知识应用

例2 已知一个五次多项式f(x)=5x5+2x4+3.5x3-2.6x2+1.7x-0.8,用秦九韶算法求当x=5时多项式的值并画

出程序框图。

(根据新学习的知识,师生共同完成解题步骤,先画出程序框图,再在图形计算器上运行,其中

?5,2,3.5,?2.6,1.7,?0.8?表示f(x)=5x5+2x4+3.5x3-2.6x2+1.7x-0.8的系数,可以随意改变,通过图

形计算器,学生很快的把系数的输入换成用数组来代替,从而得到更普遍的程序,激发学生的求学创新精神)

㈣课堂小结:秦九韶算法的特点及其程序设计

通过小结使学生们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培养概括能力。 ㈤布置作业

习题1.3A组第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