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导游词(三稿)_56210(1)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泰顺导游词(三稿)_56210(1)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4d0d7ddaef8941ea76e05ff

更有人确认,那地方就是今天库村一带。

唐元和七年(812)包全从会稽山迁居泰顺今库村。唐乾宁四年(896),谏议大夫吴畦也隐居于此。包全和吴畦相继归隐白云山下后,开泰顺耕读文化之先河,一千多年来子孙昌盛,以白云山下的库村为中心,周围十里形成许多包姓或吴姓的血缘村落。在漫长的家族发展过程中,两姓子孙发扬广大,先后创建三个书院,将耕读当作传家至宝,代代延传。据县志记载,唐五代两宋时期本境考中文武进士共有82位,而单单库村的吴氏后裔,在两宋就占了19位。

各位团友,库村的古村落布局沿袭唐宋时期的特色,其别具一格的鹅卵石地面和山墙会给您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们现在来到了世英门。库村以世英门为界,分为两个小村,东为吴宅,西为包宅。世英门又名石门楼,该门楼全部用石头建造。门前有上马石、下马石、坐凳等石质附件,古代的行政区划制度中,有二十五家为一闾的划定,世英门其实相当于闾门。

世英门前是贯穿吴宅和包宅的卵石大道,东侧路边立着一棵古柏,村人说是当年始祖吴畦亲手种下,应该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吧。前方拐弯后,就进入了鹅卵石的世界,整个村落仿佛就是一座鹅卵石堆砌成的城堡。

村中纵横交错的道路一律是用鹅卵石铺设的,鹅卵石路的两侧,也是一律的卵石墙。因为要承受很大的压力,因此墙脚做得比墙顶要宽得多,卵石的个儿也是下大上小。有的卵石墙因为常年雨淋,表面呈色黑色,但大部分还能保持原色,不过历经几百年的风霜雪月,略有剥落,更显些许沧桑。

库村的四合院很少有厢房,被高高的鹅卵石墙取代了,因此大院显得十分的宽敞。有的主人嫌院子太大,就在高大的石墙根一带辟出一小溜一小溜园地,其功能大致与上面所说的花台相同。这里的民居用素木搭建,没有讲究的木雕,一切都显得自然而实用。

现在我们到了清阴井。清阴井的井口用四块条石砌成一个正方形,井口很大,可同时供两人个打水。挡土墙的下方阴刻三个字“清阴井”,字迹沉稳有利。村民说,这井是吴畦亲手挖制的,这字也是吴畦亲笔写的。

从世英门往东,就到了包宅的地界。包宅古民居有十几座,其中有五座四合院最具代表。与吴宅民居不同的是,包宅这几座典型的明清古民居都有一个堂号,比如食德堂、恒得堂、衣德堂、桂德堂、树德堂等等。不难看出,古代包氏先祖对道德修养十分重视,并要求族人以德立堂,以德立族。实事也证明,千百年来包氏子孙确实在这种“讲德”的氛围成就了他们的事业,并成为泰顺境内的旺族。

各位团友,我们现在到达食德堂。食德堂有一个别称叫“外翰第”,其地位在现存的几座民居里面算是老大。至于为什么又叫“外翰第”,主人告诉我,他的高祖包涵是清同治年间的岁贡,曾当过寿昌县的训导,是清朝外放的翰林,故名。木质门框的额枋之上,斜撑着一块木牌子,横书“外翰第”三个金字。

额枋之上顶椽之下还悬挂一面红底白字的牌子,竖写“钦旌节孝”四字。主人说,这面牌子旌扬对象是高祖包涵的母亲,她二十一岁嫁到包家,三个月后丧

45

夫,不思改嫁,立志守节。后来朝廷敕封“钦旌节孝”,并立节孝坊。文革期间节孝坊被毁,家人根据石牌坊匾额的形制用木质材料复制了一个,就挂在门楼上纪念。还有一个纪念物就是门楼边那个青石质圣旨牌。圣旨牌原先应该是放置在牌坊的顶部中央,牌坊毁后,只留下这个圣旨牌,算是家族最后的荣耀。

【南浦溪风景区】

各位团友,我们现在前往南浦溪风景区,体会一下南浦溪异样的风光。 南浦溪是飞云江上游的一条支流,发源于1120米的翁山天开尖。溪流从近千米高山沿纵深断裂的山体步步跃下,形成了众多的飞瀑和碧潭,其自然景观堪称一绝。溪流在完成跳跃动作之后,温顺而曲折地蜿蜒北上,在不到10里的水路上,每一个转身都留下一个碧绿的深潭,深潭的侧岸会息憩着一个几十户人家的玲珑小村,相邻的小村隔水向望,有精致古朴的碇步相通。如今,这些村落因为珊溪水库的蓄水而人去楼毁,但是一些碧潭和碇步还在,原先村屋前村后的石锣、石鼓、金鸡寨、炊天饭甑等自然天成的景物还在,伴随它们的当然还有当年人们津津乐道的传说。

各位团友,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双龙瀑布。当地人称瀑布为“漈”,漈水之上为“漈头”,是库村及附近村落的统称;漈水之下为“漈下”,是南浦溪沿岸所有村落的总称。眼前这片开阔的水域就是潘洋湖,飞云湖的一小部分,大桥以外的水域就是莒江湖。

潘洋湖在水库蓄水之前是一片广阔的溪滩和田园,如今湖水注满将这一片小盆地,形成了一个圆形的湖。初冬时节的清晨,湖面水气氤氲,湖滨红枫如火,是各路摄影家云集的地方。假如是枯水期,从潘洋湖向南溯溪,原先一个个仿佛遗世的小村落遗址和长长短短的碇步会露出面目来,当然不会是当初那幅模样了。

各位团友,我们现在到达著名的景点——石锣石鼓金鸡寨。所谓石锣,其实是一面巨大而光溜的石壁,它边上立着一条圆墩墩的大石柱,活象只大皮鼓。与石锣、石鼓遥遥呼应的是金鸡寨,金鸡寨由10多块方石分四级自然堆砌而成,形似鸡窝,故称。金鸡寨上游百米的地方即两溪交汇处有炊天饭甑奇观。

所谓炊天饭甑,其实是山体由于受北上的周坑源和东来的下漈源两条溪流的长期侵蚀,而形成的一个中流砥柱的圆筒状的岩墩。岩墩高10余米,四周为绝壁,形如农家饭甑,顶上几棵松树,酷似袅袅蒸汽。靠近炊天饭甑的山体还有三座形似饭甑的岩体。关于炊天饭甑,有这样一个传说:

很久以前的一天,突然天昏地暗,石鼓石锣震天动地,金鸡跃上屋顶,昂首振翅放声啼鸣,附近村落家家户户碗篮里叮叮当当响着,库岭脚下,一座座圆墩墩的饭甑冒着腾腾热气,徐徐外移。这一奇妙的景象为对面山的儿童发现,他惊喜地喊道: “饭甑移出来了!”话音未落,天地恢复了平静。第一个饭甑成了岩墩,

46

第二、第三、第四个只有粗略的形状!饭甑上空那腾腾的蒸气变成了袅袅如烟的小松树,听说永远也不会长高,也不会枯死。

从炊天饭甑沿周坑源小溪南行,过柏坪村、朱岙村,山渐渐高,路渐渐窄,周边环境呈现出原始的情趣来。朱岙村上游几百米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乌黑的瓦房掩映在茂密的丛林之中,溪边有好几个碧绿的水潭,潭与潭之间相隔不远,像是串子上的糖葫芦。小山村的名字叫陈谷烂,一个非常怪怪的名儿。

相传古时,该村一位祖宗因好德感动了上苍,上苍于是降福该村,每年只要种植一小丘田的水稻,谷仓就会爆满,吃都吃不完,只好变为陈谷而烂掉,村子因此得名。

继续顺着溪谷上行,不久即到达南浦溪最著名的景点——三重漈。三重漈之水来自翁山的流水,从海拔800多米的骤降至海拔200米,形成三条瀑布。一漈位于新田村溪坪底上方1公里处,二折瀑布相连,垂直而下,总高近百米。瀑下是一个大圆形碧潭即金钟潭,三面石壁环拱,形如缺了口的大钟。雨季时,激流冲击深潭,发出巨响,声如宏钟,所以古时也称雷鸣瀑。金钟潭两侧各有一个石室,南侧的石室外有一块石直立宛若石门,游人称之为天然更衣室。北室内可容200多人,于室中可尽赏瀑韵之妙。二漈位于一漈上方一公里处,是景点最集中的地方。两边绝壁直上云霄,有山神望月、锦屏峰、天门关、双笋峰、石将军等景点。三漈位于二漈的上方,其形亦有独到之处。

十、岭北魅力乡村

【导游内容】

千年古道——同乐桥——魅力乡村村尾村——上洋古村——山间徒步

各位团友,我们现在前往温州市十大魅力乡村岭北乡。

岭北乡以地处天关山之北而得名,位于县城西北,距离县城18公里。境内西北高,东南低,四周群峰连绵不绝,溪涧纵横。主溪流先自北而南,穿过上洋古村,在板场村东折,过村尾村后,进入仙居岭北峡谷,然后流经仙居,并入飞云湖。

岭北乡溪谷平缓而开阔,民居沿溪而建;两边多缓坡,翠竹成海,小村庄点缀其间,犹如世外桃源。2006年底,村尾村被列为市级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2007年1月被评为“温州市十大魅力乡村”。自古以来,千年古道是岭北乡前往县城的惟一通道,如今也只有一条准四级公路与外界联系,因此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基本上保持原状,这也是吸引大家前往观光的重要原因。岭北乡的主要景点有:千年古道、同乐桥、千年苦槠、山野乡村、山间梯田等等。

47

【千年古道】

千年古道又称岭北古道或天关山古道,是在岭北公路未通公路前,县城通往岭北乡的惟一道路,起点是罗阳白溪亭,翻过天关山,到达岭北乡溪尾村,全长8公里,路面宽 2米多,用石块砌成。自白溪亭往北,走过一片田野,然后沿山涧溯溪北上至岭头庵,为古道的南段;从岭头庵西折,沿山涧顺流至岭北村尾,为古道的北段。南段古道的多枫树,北段古道有各种名木古树,尤为珍贵。

天关山是县城西面的天然屏障,是古代麋鹿聚集的地方,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天关山海拔1270米,与县城相对高度近800米,山中拥有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和优美的自然风光,自古以来吸引了许多的隐士和文人闲客。据载,历史上有很多名人隐居天关山,其中以徐履最有影响。徐履生活在南宋年代,是泰顺历史上的一名“准状元”,辞官归乡后,隐居天关山,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据家谱记载,宋崇宁三年(1104),原籍平阳的张义存徙居岭北村尾,成为岭北一带张氏的始祖。张氏在领北开基至今已有900年,即使不考虑张氏之前其他家族的在岭北的“首期开发”,岭北的人文史也有近千年的时光,那么将这条古道誉为“千年古道”是顺理成章的事了。目前,岭北古道凭借它的完整性、原始性及其独俱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被旅游部门列为四级旅游单体。

【同乐桥】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来到了同乐桥。

岭北溪自西向东,流向被当地人称为“锁匙头”的狭窄水口。同乐桥就位于怪石嶙峋的“锁匙头”上,一来可以与南边的千年古道连为一体,二来利用桥梁“拦锁风水”的功能,将岭北的风水牢牢“锁住”而不外流。

由当地著名廊桥老工匠董直机主墨督造。少年时董师傅曾目睹过杨梅洲桥修建的全过程,暗中发誓要亲自设计和建造一座木拱廊桥,但是除了年轻时候主绳建造了上洋村的泰福桥(石拱木平廊桥),之后就一直与廊桥无缘。如今五六十年过去了,热衷于斯的媒体和村民们终于将80岁的董师傅推到“风口浪尖”上,给了董师傅完成夙愿的机会。同乐桥于2004年9月开始动工兴建,次年竣工。同乐桥长34米,跨度23米,桥身高8米,宽5.2米,廊屋分三层。整个建桥过程中不用一根铁钉,全用木榫结构,是泰顺县建国以来运用传统工艺建造的规模最大、最精美的编梁木拱廊桥。

桥的北岸水边有一块圆柱形的巨石耸立在那里,中间有石缝,石缝上生长着一株老树。巨石对岸并排立着四棵高耸入云的古松,松鳞累累,如巨龙冲天。古松的南面也是一片古木丛林,掩映于丛林中道路就是天关山千年古道,村民们称之为“县岭”,是古代岭北通往县城的惟一道路。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