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导游词(三稿) - 56210(1)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泰顺导游词(三稿) - 56210(1)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4d0d7ddaef8941ea76e05ff

将九里叫醒。九里听到娘的叫唤,随即起床,取下弓箭,向北射了一箭。射完箭之后,九里回到房间打开箱笼,欲将十多年制作好的纸人、纸马、纸刀、纸枪放出来,谁知那些纸人、纸马个个东倒西歪,难以站立,纸刀、纸枪也无法使用。九里见后大惊失色,明白厅堂的泥公鸡并未啼鸣,是娘坏了他的大事。九里娘忙问缘故,九里说,泥公鸡鸣叫的时候正式京城皇帝登龙位的时辰,那一箭能射到金銮殿将皇帝射死,那些纸人、纸马、纸刀、纸枪就会变成真人、真马、真刀和真枪,他将带领这些兵马打天下,做皇帝。

皇帝了解事情的真相后,立即派出三千御林均前来捉拿九里。九里见大事不妙,便背起娘沿一条小溪向深山逃跑。九里和他娘逃啊逃啊,逃过石门,逃过七里溪,再逃到八里滩,最后逃到小溪深处的一个两边都是悬崖绝壁的地方。九里叹道:“天要灭我,我命该绝。”说完与娘一起跳入溪中。就在这时,突然闪电雷鸣,山崩地陷,溪水作浪,在九里和他娘跳水入溪的地方形成了一个深不见底的圆潭。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九里,将这深潭叫做九里潭。

六、仕水碇步(琴桥)

【导游内容】 仕水碇步

(前往仕水碇步途中) 各位团友,我们现在正前往仕水碇步的途中,先让我介绍一下有关碇步的背景知识。世界上各种各样的桥梁很多,木拱廊桥就是历史比较悠久的一种桥梁。但是历史最悠久的桥梁并不是廊桥,而是一种被当地人叫做碇步的原始桥梁。这种原始桥梁学术上称为堤梁桥,因其形酷似钢琴的键盘,故又名为“琴桥”。目前,泰顺全县共有碇步200多条,短的10多齿,长的200多齿,以三都湾水系(东溪至仕阳河段)为多,自东溪至仕阳,10公里就有10条,皆长达百齿以上,其中以仕水碇步的造型最为美观。

据考证,在宋元时代,仕阳的生活中心还在仕水碇步西面一个叫夏沙港的地方,当时夏沙港村居住着几百户夏姓的人。大概是到了夏沙港最为繁荣的时期,夏氏在村落与北岸之间溪流平缓的区域内,修建了一条的弯弯曲曲长达360齿的石碇步,供行人在枯水期行走。夏沙港毁于洪水后,360齿的碇步也深埋溪底。关于夏沙港的毁灭,仕阳一带流传着这样一个凄惨的故事;

明洪武间,在今天仕阳碇步下游的一块突出的溪洲中,有一个拥有百户人家的村落,叫夏沙港。村中有一位在当地很有名望的老人名夏仁,他所居住的地方叫积善堂。50岁左右的时候,夏公首次喜得贵子。第二年,孩子周岁,夏公想大办宴席,好好地庆祝一下。但是当时所备的都是一些山珍,缺乏的水中珍馐。

33

正在发愁的时候,有一个好事者告诉夏公说:“近几天天旱水浅,鱼虾正肥,为什么不下河抓一些鱼来呢?”于是,夏公吩咐手下备好鱼网和鱼药,打算在第二天早上撒药捕鱼。正在这时,积善堂来了一位秃头和尚。夏公很高兴,吩咐厨师烧了一碗野菇木耳面给那位和尚吃。秃头和尚吃完面后,指着鱼网问:“你备这个干什么用?”夏公将药鱼的事情如实告诉秃头和尚。秃头和尚又问道:“那么你将在哪个地方下药呢”夏公说:“北溪水太深了,不容易药倒鱼,而南溪水浅,便于下药。”和尚听后,合掌告别而去。

到了第二天早晨,管家领着众人前往南溪。管家对众人说:“今天带来的药很多,在北溪下药,可得大鱼,何乐而不为?”众人听从了管家的话,将所携带的鱼药全部倒入北溪。不一会儿,北溪无数鱼虾反白毙命,而南溪清静如初。抓完鱼,众人来到积善堂。夏公喜逐颜开,马上下令厨师烹煮。这时,有人在鱼篓中发现了一尾大红鲤鱼,肚胀如鼓。剖开后,发现肚里有野菇、木耳及面条等物。夏公及众人非常惊恐,急忙招来一位阴阳先生咨询。阴阳先生闭目掐指,突然脸上现出惊惶神色,说:“你们药死大溪里的鱼王了!”众人惊恐万分,到现在才知道那位秃头和尚就是鱼王的变身!

当初,鱼王知夏公药鱼之事情后,马上化为秃顶和尚前往探究。了解到夏公会在北溪下药后,马上回到大溪中,带领子孙逃到南溪避难,哪里会料到管家中途会改变下药的地点呢?鱼王虽然被药死,但是凭借它千年的修行,它的冤魂马上升天,在玉帝那儿告了一状。玉帝听后大怒,立即将一枚法签扔到东海。东海龙王得到玉帝的命令后,马上兴起一次罕见的台风,在夏沙港上空连续下了三天三夜的大雨,将夏沙港冲得一干二净。

(到达仕水碇步)

各位团友,我们现在已经到达仕水碇步。

在古代,仕阳是本地及雪溪、东溪、三魁一带南下柘荣、霞浦、福安的必经之路。明清时期,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市井的繁荣,仕阳成为浙闽边界重要的中转站,在古代浙闽陆路交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溪宽一百多米的仕水严重地阻碍了行人的脚步。

到了明朝万历年间,官府在南北两岸设立渡口,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交通问题。但是过渡的人多,船只窄小,溪面广阔,往返摆渡时间长,每遇大水,驾驭十分困难。当地人想起夏沙港那条弯弯曲曲的长碇步,于是就在两岸的渡口间建起了一条直线形碇步。不幸的是,这条碇步在清乾隆年间毁于一次大洪水。在这之后的几十年间,这条溪面上曾多次修建碇步,但都一次又一次毁于洪水。多次失败后,人们总结经验,认为碇齿不坚固的原因在于基础的松散,加固碇齿的关键在于全面加固河滩。于是,嘉庆二十四年(1819)深秋,一场规模最大的重修仕水碇步的工程正式动工。

工程由当地著名的能工巧匠汤正现担任总设计师,其修复工程的重点放在上下游河滩的基础加固工作上。在碇步上下河滩整理工作的基础上,以碇步为中心,

34

在南北(碇步走向)长约140米,东西长达40米的河滩地带,自西至东,由北到南,每隔六七米埋下一排“井”字型松木架子,并用巨石压固。这样,在碇步的上下游,形成了一张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的河滩加固网络。松木遇水不烂,将无数巨石牢牢捆绑在一起,其作用性能如同混凝土中的钢筋,而这一张硕大的加固网络为碇步屹立百年而不倒提供了保障。仕水碇步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三月全面竣工。由于设计精巧,基础扎实,仕水碇步重修历经180多年,经历无数洪水而安然无恙,这不能不为之肃然起敬。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条碇步就是当年修建的,全长133米,共221齿,每一齿宽近2米,由高低两块片石砌成,高者为主行道,石质为白色花岗岩;低者为次行道,石质为青石。这种色彩搭配和错落有致的外形非常美观,也可使夜行者借着星月的微光而行走无碍。

仕水碇步的规模和气势在国内当属罕见,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因此被载人《中国桥梁史话》,1989年还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国家文保单位。

七、胡氏大院

【导游内容】 胡氏大院

(前往胡氏大院途中)

各位团友,我们刚刚看了仕水碇步,这确实是一项伟大的设计。而设计这项工程的是当地有名的石匠,名叫汤正现。现在让我介绍这位名叫汤正现的石匠奇人。

汤正现,又名张刚,仕阳人,生卒不详,著名石匠,号称“石精”。其一生主建了许多重要工程,也留下不少传奇式的奇闻逸事。一次在砌筑仕阳水尾官石墙时,首事人嫌他出工拖沓,把他换下改用别人砌建,不久山洪暴发,别人砌的墙段尽被冲毁,唯独汤氏砌的部分安然无恙。清嘉庆年间重修仕水碇步,由他担任主砌工匠,当工程进入只待一石之加时,他派人到五里外的马槽坑溪中扛来一块石头,无须尺量线度,也不用凿敲,安在煞口处,恰好吻合无缝,众人交口称绝。在他主持胡氏大院砌院墙工程期间,每天都贪睡迟起,东家很不乐意,在言语和款待上颇有失敬之处,他就故意把院墙砌成倾斜欲倒之势,东家门其原因,他笑道:“我每天午休没睡够,人想睡,砌出来的墙也就歪了。”但他又劝东家不必愁,此墙保证不会倒塌。果然,该墙迄今200余年,尚保持原样未变。现在就让我们前往胡氏大院,顺便看看这位号称“石精”的奇人设计建造的院墙吧。

泰顺的廊桥闻名中外,其实泰顺的古民居一样具有很高的艺术和研究价值。

35

泰顺的古民居显得通透而亲切,不同于福建的泥墙民居;其建造工艺也高于楠溪江古民居,显得大气而沉稳。那些依山建筑在溪谷深处、山腰之间、河滩之上的村落,映照出泰顺先民恬淡自然的山水情怀和耕读文化,其古拙而自然的造型、粗野而细腻的风格、实用而完善的结构及其营造模式折射出泰顺先民的审美气质、生存观念和风水理论。现在,我们马上就要到达泰顺古民居的经典之作——胡氏大院了。

(到达胡氏大院)

各位团友,眼前就是泰顺著名的古民居胡氏大院。据《胡氏家谱》记载,明朝天顺年间(1457年~1464年),胡氏始祖胡道严从庆元迁居于此,传至胡东伟一代时,家业日盛,于是开始大规模的建造住屋。胡东伟从道光十二年(1832)起至同治甲戌年(1874),历时40余年,才建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胡氏大院。

胡氏大院整体坐西朝东,主体建筑由前堂、下堂和上堂构成,有一条东西走向的中轴线,将大院分成两半。大院共有三个出入口,一是临溪的正门,其余两个为边侧旁门,我们现在站的地方是正门。

大院正门由三块条石构成朴实大方的主体框架,两侧皆为石筑围墙,所以胡氏大院又名石门楼。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正门却往北偏离了中轴线,据说原来正门处在中轴线上,后来胡氏分支之间闹矛盾,搬离大院的分支族人故意将停尸厝建在大院正门的正对面,为避讳,居住在大院里的族人便将大门往北移了三四米。现在正门正对河对岸的笔架山,朝向比原来的更好,可谓因祸得福。进入石门楼,是一个长方形的内院,左行即为大院的第二座门楼,面阔五间,进深三间,胡氏族人称前堂。前堂明间梁架为抬梁式与穿斗式混合结构,木构中的柱头镜、月梁、牛头和斗拱等构件均有精细的雕刻。

穿过前堂就到了同属一个平面的下堂。下堂的空间面积很大,被中间一条近二十米长的甬道分为东、西两半。甬道地面用块石铺成,两边是隔离墙,靠近前堂的东半头是一般的实砌花墙,靠近上堂的西半头则是具有福建建筑风格的高大观音墙。甬道宽有4米,是对外人显示其气派的中心部位,逢年过节,大红灯笼高挂,庭院幽深回环。两边实砌花墙的中间各设一个精致的小门楼,进入小门楼,就到了两侧的三合院。下堂南北两侧的三合院面阔七开间,厢房三开间。

上堂比下堂高出一米多,以甬道西端青石台阶上方的门楼为界。上堂门楼的主体框架用条石构建,顶部是一个漂亮的门帽,门帽下方的东西两面各有一匾,上书“日拥祥云”、“山辉川媚”,其意境恰恰是周边环境的真是写照。上堂庭院以块石铺地,略微粗糙。正房七开间,左右厢房四开间,其形制与泰顺一般古民居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从上堂回到正门) 大院的正门前面的建筑是胡氏小宗祠,是大院胡氏的分支所建。小宗祠坐南朝北,两进两各院落,单层结构。前堂的高大太师壁将后堂视线隔离,只能从两侧步入后堂的柱廊然后到达后堂的享堂。六七十年代,小宗祠被当作小学校的校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