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春》优秀教学设计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精品)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春》优秀教学设计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51e44e4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a3

《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以本文为例,引导学生了解写景散文的基本特点。 2.感受课文中所表现的自然美。 3.训练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能力。

4.领会文章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及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二、教学重点

1.指导并训练学生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读出感情的基本方法。 2.学习本文的结构安排:按照盼春、画春、赞春的顺序描写春天。 三、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

2. 学会细致观察,并准确地描写自然景物。 3.作者是如何“画春”的。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充满了美,人们对大自然也充满了关爱之情,描写自然美景的散文不胜枚举,这一单元就是一个写景散文单元。我们将以这些课文为例,了解写景散文的基本特点,具体感知作家们是怎样把那些活生生的自然景物用文字再现出来,同时又赋予其美好意境的。

今天我们学习著名散文作家朱自清的优美散文——《春》。 (出示教学目标:了解写景散文的基本特点。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1章思路。

(或放录音),要求学生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理清文

2

第一部分(第1节):盼春 第二部分(第2—7节):画春

(描绘了五幅春天的图画:)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第三部分(第8—10节):赞春 3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当引导或做鼓励性评点)

《春》是一幅精美的画,它形象生动,姿态万千,色彩缤纷,春意盎然。 《春》是一首动听的歌,它曲调优美,节奏欢快,动人心弦,发人深思。 这样的美文,我们怎能不仔细品读,深入揣摩,领略其中的奥妙? (三)具体感知 1

(1)抓住景物在特定季节、特定地点的特有现象进行描绘,使特征突出。 (2)写景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 (3)写景散文的文笔优美精彩。

(4)“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写景的目的最终还是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因此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是写景散文的共同特征。(教师介绍为主,学生可以结合课文发表意见。) 2

点的方法朗读第1节,处理好朗

读重音与停顿,品味如何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1)“盼望着,盼望着。”(反复,突出急切之情。朗读时要上扬。) (2)“近了”(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拟人手法更显生动,重读。)(学生诵读品味。) 3

勾勒出怎样美丽的图画呢?

(1)引导学生诵读第2节,结合写景散文的基本特点谈自己的感受。

(拟人:突出万物复苏的特点——“刚睡醒”。排比:由面到点,具体描写了春山春水春日“张开了眼”的情态,勾勒出春天来临的轮廓,语言优美,特征突出,顺序清楚,充满喜悦之情。)

(2)在理解第2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写景散文的基本特点的有关知识,具体感知“春草图”,诵读、品味。

(学生朗读、分析、讨论。教师引导、指点。) ①写出春草什么特点?(新,充满活力。)

②顺序:(由点到面,由近及远,从正面到侧面。) ③语言特色:

(修辞:拟人、排比。——形象再现了春草勃发带给人的欢快心情。) (用词:动词,“钻”;叠词,“偷偷地”“嫩嫩的”“绿绿的”“轻悄悄”“软绵绵”。)

④作者流露出怎样的感情?怎样读才能将这种喜爱之情表现出来? (学生尝试诵读、背诵。注意通过抑扬、重音、节奏的变化表达出感情。) (四)课堂小结

诵读了2、3两节,我们应该了解写景散文的基本特点,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去阅读写景的文章:写什么景?抓住什么特点?用了怎样的顺序?有何语言特点?景中包含着怎样的情?这样学习,我们才能不仅知其然,而且还能知其所以然,真正形成阅读写景散文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

(1)运用所学方法阅读“春花图”,进行书面分析。 (2)诵读全文,争取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板书设计

春 朱自清

写景散文的基本特点 学法 盼春

春草 特征突出 诵读 春花 顺序明晰 品味 画春—— 春风 语言优美 感悟 春雨 情景交融 迎春 赞春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 1 2 3

1—3节。

?

?

(二)运用所学知识诵读、品味“春花图” 1

4节。

(讨论如何读才能表达出感情。节奏、重音、抑扬起伏等) 2

①特征:

百花竞放——“不让”

鲜艳芬芳——“红”“粉”“白”“甜味儿” 多而闪烁——“遍地是”“眨” ②顺序:

由上而下、由实到虚、由正面到侧面。 ③语言:

修辞——拟人、比喻、排比(分别讨论其作用)。

用词——“闹”“飞”“眨”等(体味语言生动形象的感染力)。 ④感情:

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 (结合表达效果分析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