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史鉴:列强的国家战略(苏联、日本、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二战史鉴:列强的国家战略(苏联、日本、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522daa2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e3

增至16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配备坦克1200辆、飞机1200架、潜水艇30艘,总兵力约29万人。而日本的兵力却不会增加。参谋本部认为,“……鉴于远东苏军的军备及其他情况,关东军彻底做好作战准备更是刻不容缓”。

但是,以武藤章为代表的侵华激进派却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他们认为,资源匮乏的日本无论如何努力,都很难在军备竞赛中胜出,除非日本能先征服中国和南方资源地带。正是这种思路,引导日本走向了“七七事变”。

在日本参谋本部看来,远东苏军军力远强于关东军

苏联与蒋介石政权的关系一度非常紧张,围绕中东铁路归属权的争执,更令双方兵戎相见,东北军的2个主力旅在冲突中灰飞烟灭。但是,以“九一八”事变为转机,苏联越来越需要一个抗日的中国,中国也越来越需要一个能从内陆方向提供外援的苏联。在这种共识的基础上,中苏关系迅速改善。苏联不仅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更在“七七事变”后,长期成为中国主要的外援国。

历史证明,苏联在中国的投资非常划算,以极低的成本牵制了日本,确保了苏联远东地区的安全。暂时缓解了两线作战危机的斯大林,开始将越来越多的精力放在欧洲事务上。欧洲事务的关键在德国。斯大林早在获得最高权力前,就已经开始紧盯德国问题。

同为一战的失意者,德苏两国早在魏玛时期就开始了秘密军事合作。苏联为德国提供技术兵种的训练基地,德国则为苏联提供技术和军事学说。但是,即便在两国关系最密切的时期,苏联也未放松对德国革命的支持。1923年,当德国发生革命风潮时,斯大林致信德国共产党领导人,称“德国即将来临的革命是我们这个

13

时代最重要的事件”,“德国革命的胜利对于欧洲和美国的无产阶级所具有的意义,将超过6年前的俄国革命”。然而,革命并未成功。相反,希特勒却在10年后靠选举夺取了全国政权,进而竖起两面大旗:一面是种族主义,一面是法西斯主义。前者与泛斯拉夫主义针锋相对,后者则视共产主义为死敌。

斯大林树立个人权威

为了对付纳粹德国的威胁,斯大林也曾努力推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无奈张伯伦始终保持抵触姿态,苏联只好转而与法国、捷克斯洛伐克签署互助条约。但是,法国的马其诺防线战略,已表明了法军不会主动攻击德国,除非德国先攻击法国,否则,苏法捷三方之间协议的重担注定将主要由苏联承担。换言之,如德国先攻击苏联,法国将采取坐观姿态,但如德国先攻击法国,苏、捷却要对德国发起牵制性进攻,如果德国先攻击捷克,法国仍坐作壁上观,苏联却要承担主要军援责任。对斯大林而言,这显然不是一个好协议。

就在苏联为这个鸡肋协议两难时,英法,尤其是英国却因民意风潮的逆转,被迫在波兰问题上与希特勒采取对立姿态。希特勒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于1939年初决定转而谋求苏德合作。斯大林敏锐地意识到,这是天赐良机,将戏剧性地改变大国关系。他立即撤去犹太人李维诺夫的外交部长职务,改由莫洛托夫继任。希特勒心领神会,于是,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与莫洛托夫迅速展开秘密外交。虽然双方的接触是秘密的,但纸里包不住火,何况斯大林一开始就不准备过于保密。随着苏德接近迹象日益明显,英法也被迫尝试改善与苏联的关系。这样一来,苏联就站在了一个最佳位置上,得以两面要价,待价而沽。

14

英法虽然意识到拉拢苏联的必要性,无奈其军政界却普遍藐视苏联的军事实力,他们生怕花好钱买个水货,拉上一个徒成负担的盟友,这就在关键时刻造成了犹豫不决:“英法谈判小组的启程被推迟了11天,而且也不是乘飞机踏上征途的,他们本来只需一天便可以抵达莫斯科,结果却是通过最慢的海上运输手段,一艘九千吨的客轮。这艘客轮最终于8月11日抵达莫斯科,代表团里包括对他们的谈判对手的情况并不确定的低级别官员。在谈判进行中,英法代表避谈苏联人提出的关于军队实力、军事设计,以及说服波兰和罗马尼亚允许苏军穿越它们领土这些问题。苏联人不得不把英国和法国政府散漫的行动与张伯伦及达拉第飞到慕尼黑直接与希特勒磋商所表现出的那种急切相比较。”希特勒却是快马加鞭,因为他“关心的是确定进攻波兰的具体时间表,必须在冬天来临之前完成,否则会影响机械化运输和空中行动。“(威廉·R.科勒,《20世纪的世界》) 1939年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字。德苏结盟,全球震惊。此时的大国棋局好像一个多重轨道交叉的碰碰车游戏场,而决定轨道变换的机关,就握在斯大林手中。他开始不动声色地改变轨道,精心策划一次次撞击,为苏联开拓出更大的战略空间。

对于希特勒来说,斯大林是个难缠的外交对手 攀登顶峰

苏德同盟的第一个成果就是瓜分波兰。接着,英法与德国在西线对峙,苏联在东欧和远东获得极大的行动自由。就在全世界的目光都被波兰战火吸引过去时,很少有人注意到,一场影响深远的战斗正在一个叫诺门坎的地方展开。

15

缺乏战略头脑的日本关东军,完全看不懂欧洲错综复杂的变局,却幻想着与德国两面夹击苏联。他们越来越痛切地意识到苏联军援对中国抗战的影响,从而不顾深陷中国战场泥潭的事实,一意孤行地在1939年的5月挑起了诺门坎冲突。斯大林抓住这个机会,调集空前强大的兵力,由朱可夫挂帅,痛击日本,第一次让关东军明白了什么叫重工业化时代的战争。

就在关东军被苏联铁拳打得满眼冒金星之际,斯大林却出人意料地收兵回营。9月16日,诺门坎战役结束。次日凌晨,西线苏军就根据协议越过波苏边界,和德国一起瓜分了波兰。

日本关东军挑起诺门坎冲突

东线的胜利,进一步堵死了日军北上的可能。西线的胜利则开启了一连串的边境调整,先是兼并波罗的海三国,接着是苏芬战争,再接着苏联又开始修订与罗马尼亚的边境线。与此同时,希特勒横扫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英国败退本土,岌岌可危。

在这个历史时刻,雄踞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苏德同盟,俨然具备了重新划分整个欧亚大陆势力范围的资质。斯大林再度因势利导,一方面强化与德国的合作,一方面又开始与日本结盟。

在苏德已事实结盟、中日战争难以速决的情况下,日本自然没有独立抗苏的信心,而斯大林开出的价码又让日本高层如此心动:苏联承认“伪满洲国”的独立国家地位,日本则承认外蒙古的独立国家地位;苏联终止对中国的援助,并向日方有偿转让中东铁路。谈判一路走向了1941年4月13日的《苏日互不侵犯条约》。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