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知识点总结(整理)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人文地理学知识点总结(整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536f099866fb84ae45c8dd4

十三、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即规律(趋向性):趋向湿暖地区(中低纬度指向)、低平地区、岸边(河岸、海岸) 十四、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3:

自然因素:气候、地势地形、土壤、水体、矿产资源 社会因素:生产力水平、历史文化、政治因素。 人口迁移:

十五、人口迁移: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叫做人口迁移。

十六、迁移的因素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因环境变化而产生的刺激因素,二是个人动机变化产生的因素。最要的原因是经济方面,政治因素和人文因素、生态环境对人口迁移也有重要影响。

十七、民族的特征:共同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

十八、民俗:即民间文化,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 十九、影响工业区位分布的因素 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

资源条件:是否易于运输、是否需要保鲜 能源因素:水力发电、燃煤等

市场条件:生产目的是消费,接近市场 劳动力条件: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 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对环境的破坏 区域协作和全球一体化:跨国经济合作。 二十、当前全球经济空间格局: 二十一、城市化概念:

二十二、聚落: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在地图上通常被成为居民点。聚落不仅是房屋的集合体,还包括居住地之间相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聚落是人类的活动中心,可以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

二十三、城市化: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业地域转化为非农业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的体现。

二十四、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是城市对乡村施加影响的过程;城市化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集中点的增大;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例占全社会人口比例增加的过程 二十五、中国城市化的特征

有计划逐步发展,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

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城市群和一群超大城市正在形成 城市化的省际差异明显

城市地域:是指城市在地表上的实际范围,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已经成为市区的里侧建成区,二是正在城市化的,与市区联系频繁的外侧郊区

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城市地域内部,各功能区的地理位置及其分布特征和组合关系,它是城市功能组织在地域空间系统上的投影。 二十六、城市区位与环境的关系: 二十七、形成城市地域结构的动力:

城市地域结构是由集聚力、离散力和摩擦力三种力量相互作用形成的。

集聚力:

它提供了多而方便的服务和设施:交通方便;城市中心是最好的区位(物质)

市中心具有社会条件方面的优势:主要是知名度对人们心理的引导作用(心理) 离散力:

经济条件方面:原商业区周围富有阶级转向郊区后,收益下降(收益);地价高、高工资、高消费,给中心地区带来高的成本与负担(成本)

摩擦力:是指阻碍产业、家庭产生集聚或扩散运动的力量

社会条件方面:由于分散化过程,富有阶级转向郊区,市中心开始衰落,原来空出来的富有阶级居住区被低收入的人所填补,城市中心声望下降,相反,郊区高质量住宅区声望提高,吸引力增强,加速了城市的分散化过程。(声望)

三种力的循环相互作用:集聚力和离散力不一定相对于城市中心点,也可系那个对于交通动脉线、开发区域面。而摩擦力的方向显然是组织城市空间增长运动的方向。总之,集聚力、离散力和摩擦力三折产生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定时期的城市地域结构 二十八、城市内部地域结构模型(学说、名称、内容)

1、同心圆模型:该模型分为五个同心圆带,分别是中心商务区、过渡带、工人住宅带、中产阶级住宅带、通勤带。

中心商务区:城市的核心,包括商店、办公机构、银行等,多为高层建筑,交通汇集量大

过渡带,以商业和住宅相混合为特点,居民多为低收入阶层 工人住宅带:产业工人集中的住宅区,条件比第二带好

中产阶级住宅带:白领阶级住宅区,住宅条件较好,多为单户住宅 通勤带:高收入阶层的住宅区,也是城乡交错地带。花园单户住宅,开车上班,在城区工作。

2、扇形模型(图):扇形理论认为,由于交通因素的作用,城市的地域结构会在同心圆的基础上发生变形,在交通条件特别优良的方向(即沿交通线),内层区域会向外扩张,形成扇形变化。优点:在同心圆模式的基础上考虑了交通因素的影响;从众多城市的比较研究中抽象出来,在研究方法上比同心圆理论更近了一步,缺点:只凭房租单一指标来概括城市地域发展运动,忽视其他因素,影响其模式的典型性。

1.中心业务地区 2.批发、轻工业区 3.低级住宅区 4.中级住宅区 5.高级住宅区

3、多核心模型(图):认为城市核心的分化和城市地域的分异是区位、集聚、利益、房租、地价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再加上历史遗留习惯的影响和局部地区的特殊性,使城市地域产生了多级核心。优点:考虑了城市地域发展的多元结构,触及了地域分化中各种职能的结节作用。缺点:对多核心之间的职能联系讨论很少,尤其是没有深化分析不同核心之间的等级差别。

1.中心业务地区 2.批发轻工业地区 3.工人住宅区 4.中级住宅区 5.高级住宅区 6.重工业区 7.次等业务地区 8.郊外住宅区

二十九、城市系统(城市体系):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城市结合为固定关系和作用的有机整体,就是城市系统

三十、城市的等级结构:城市系统的大小层序及职能作用的规律配置。

三十一、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等级规模法则、首位城市法则

三十二、城市规模法则:奥尔巴哈指出,地域城市人口规模组合呈一定规则,通常人口规模第二位的城市其人口为局第一位城市人口的1/2,第三位城市为第一位城市人口的1/3,以此类推,这种人口规模规律,成为等级规模法则。 三十三、语言语系分布范围: 语言传播的特性 外延性和连续性 距离衰减性(连续) 层序性和阶层性(跳跃) 复合性(与外来语言) 竞争性和同化性 演化性

三十四、汉语的发展: 三十五、谱系分类法: 三十六、印欧语系:

三十七、语言的传播与环境: 三十八、语言扩散及其结果: 三十九、地名景观: 四十、三大民族宗教:

四十一、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与分布:

四十二、导致传播的原因与宗教主要传播形式 移民

传布:交流和转教;有组织的传教; 领土争战

宗教在空间的相互影响:和平共处(东方宗教之间都是兼容的);竞争(宗教处于不稳定状态,改信别的教);排斥(表现为宗教战争和宗教迫害)

四十三宗教与国家政治、民族关系: 四十四、所有宗教的分布区:

四十五、旅游资源:经过开发可对旅游者产生旅游吸引力,并能够为旅游业所利用以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形及无形要素

四十六、旅游系统:旅游系统即由旅游客源市场子系统、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子系统、旅游企业子系统以及旅游支撑与保障子系统四个部分组成,具有特定的结构、功能和目标的综合体。

四十七、旅游动机:是一个人外出旅游的主观条件,包括旅游者身体、文化、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动机。 客源地与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