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新闻周刊2012年第14期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瞭望新闻周刊2012年第14期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537eb60be23482fb5da4c2c

瞭望新闻周刊2012年第14期

本期目录 [瞭望论坛]

·区域率先现代化的着力点 [热点观察]

·汽车消费等待立法保卫

·中国外贸找寻下一个“春天” [一线民声]

·福贡“大扶贫”实录

·非物质文化传承“隆回现象” [时 评]

·规范“三公”重在执行力 ·先进人物道德引领价值 ·读者笔锋 ·漫画杂感 [专题报道]

·寻求中国制造业新突破 ·“三线作战”的比较优势 ·“中国制造”化蛹成蝶 ·上海布局高端“智造” ·深圳选择“弯道超车” ·“工业之母”探路由大变强 ·西北制造业“十年生聚”

·技术创新决定未来话语权——海外专家谈中国制造业转型 ·以新求进:制造业强国路径 [专家视点] ·时事聚焦 ·暸望前瞻 [高层决策背景]

·延伸党建触角的地方实践 [特 稿]

·气候立法讨论进行时 ·缓不起的社会诚信建设 [时 评]

·中柬友谊迈上新台阶 ·深耕农业科技正当时 [视 野]

·扎根本土面向未来 [国情国策]

·农民消费能力一线报街 [人 物]

·稳中求变的梁振英

·焦点人物 [社 会]

·无法具体量化的待遇

·一周网谈:网民力挺禁止用公款购买高档烟酒(三则) [财 经]

·山东能源整合启示

·豪车巨头的“中国方式\[ 封面说明]

·安徽利辛县:在困境中寻求突破 [国际评论]

·阿盟峰会:意义不在乎实质性成果 [国 际]

·国际核安全合作加力 ·金砖国家合作新起点 ·“旅游年”助推中俄关系发展 [科 技]

·发达国家科技与经济结合阍谱 [专家视点]

·扩大消费:难题要破解思路需理清

区域率先现代化的着力点

《瞭望新闻周刊》 2012014期作者/本文总字数:1917字

文/徐机玲

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中央对沿海有关省份发展的明确要求,更是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和群众的热切期盼。有关省份于2003年制定了全面小康四大类18项25条指标,去年以来将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内涵和指标体系初步研究列入重大调研课题,并与国家多个部门组成联合课题组进一步深化研究,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构想、 目标内涵、指标体系和时序进度,为实现所在地区发展新跨越提供了科学依据和路径引导。

这项研究成果将国家战略与地方实际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联合研究优势,体现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和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

科学认知现代化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特征,特别是强调现代化是一个不断演进嬗变、不断丰富发展的历史进程,对于深刻理解贯彻党中央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有重要意义。

学者对现代化概念各有不同的解析。这次研究深入分析了世界现代化发展历程、规律和特征,以及新中国现代化的探索实践,对现代化概念的内涵作了较为全面、科学的阐述:现代化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持续而深刻的社会变迁,是以科技革命和制度创新为根本动力,工业化、城市化互动并进,不断推进经济、科技、社会、政治、文化、组织与管理制度等社会各个方面达到现代发展水平的变革过程,具有普遍性、历史性、整体性、阶段性和民族性。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解,明确表述为“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遵循世

界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生活富裕为主要特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有机统一,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

这次研究站在世界发展的角度,把现代化定义为一个过程,这个观点对全国各省份的发展是一个启示。因为世界经济在不断发生变化,中国包括沿海省份发展环境和条件也在发生变化,推进现代化进程,应是一个不断更新、调整和丰富现代化内涵的过程。党中央确立的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体现了这一过程的阶段性特征。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情,决定了不同地区推进现代化进程必然有先有后,在深刻认识和把握全面小康与基本现代化、区域现代化与全国现代化、基本实现现代化与全面实现现代化关系的基础上,沿海有关省份提出到2020年率先实现区域现代化突破的目标,将影响和带动东部地区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

区域率先现代化,符合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般规律。从国际上看,现代化往往由先发国家逐步传递到后发国家,国家现代化也是从部分具备条件的区域率先发端、率先实现,再向其他区域扩展演进。我国东部沿海的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已具备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条件。国务院颁布的长三角区域规划,明确要求这一地区到2020年力争基本实现现代化。

现代化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步伐,一定会由先进地区做领头羊。已总体达到全面小康指标的省份,在经济总量、科技创新能力、工业化程度和科教文化事业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有条件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是在2020年一个省总体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具体实施中又根据本省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有条件的地区先行一步,在“十二五”期间率先达标,进而带动其他地区加快发展。这种分类指导的示范效应和传播效应非常明显,对全国从不均衡发展到实现均衡发展具有普遍的示范意义。

目前推出的沿海有关省份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体现了科学发展的丰富内涵,明确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路径,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这一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由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四大类、30项指标组成,其中国际通用指标16项、国内可比指标8项、新创设的综合指标6项。此外,另设了一项“人民群众对基本现代化建设成果满意度”的评判指标。这些指标突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驱动和人才支撑、民生幸福、城乡统筹和强化基层基础,以及人民群众的认可,展现了具有国际公认、中国特色和所在地区特点的基本实现现代化路线图。

根据国家现代化总体布局,以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为参照,立足国情、省情研究制定的这一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既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衔接,又充分反映了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和新任务,具有较强的导向、激励和监测作用;有利于将现代化的美好蓝图和愿景, 变成上下同心协力推进的行动计划,有效推动所在地区走上科学发展之路。

汽车消费等待立法保卫

《瞭望新闻周刊》 2012014期作者/本文总字数:4014字

高速发展的市场与滞后的消费维权保障,已经成为我国汽车社会中必须解决的矛盾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陆文军

大众汽车动力系统中的DSG7速变速箱遭遇消费者集中投诉,近日再次引发了汽车消费维权的话题。过去10年,中国汽车消费持续“井喷”。据公安部交管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已达1.06亿辆。但规模暴增的同时,也导致有关汽车消费中的

投诉、维权与E1俱增,成为消费投诉新的“重灾区”。

相关专家接受《暸望》新闻周刊采访特别列举了一些具体现象:全球性汽车召回经常忽略中国用户,消费者汽车质量维权无果,问题汽车产品退换无门等质量维权尴尬,“其背后国内相关法规空白,汽车召回制度不健全,汽车?三包?立法多年?难产,的问题浮出水面,已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阶段。”

“原先?先发展,后治理?的产业思路,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现实,全球一些汽车发达国家和市场均已通行的消费保障法规,必须在中国尽快出台,这样才能保障中国汽车社会的长足发展力。”相关专家认为,值得肯定的是,最近,消费者普遍关注的国内汽车召回新办法和汽车“三包”法规都开始陆续向社会征求意见,“希望这些缓解汽车消费矛盾、改善维权环境的法规,最终能将这个?短板?补足。”

“灾情”急,扯皮难

本刊记者调研中了解到,随着汽车消费量猛增,我国消费者面对的“买车容易修车烦,退换难于上青天”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据全国消协公布的2011年受理投诉情况数据显示,汽车产品投诉量再创新高,约1.68万起,年增速超过19%,成为投诉量同比上升最高的领域,而且涉及质量安全的投诉超过54%,成为不折不扣的投诉“重灾区”。

汽车产品投诉率高,消费纠纷处置难,“无法可依”是重要因素。一方面国内汽车召回制度依旧没有完善,另一方面呼吁多年的汽车“三包”依然没有出台。

已酝酿了8年的汽车“三包”政策始终没有出台,难点究竟在何处?长期从事汽车消费维权的上海消保委汽车专业办公室负责人何永华解释,最大的难点就是“故障举证”,长期争议点也在于此。“汽车产品销售后,产权是消费者的,使用、保管都在消费者手里,出现故障后,消费者认定是产品质量问题,厂商往往推说是不当使用引起,这种扯皮经常发生。但消费者始终处于弱势,实际上举证很难。”

比“举证难”更麻烦的是“鉴定难”。这也是目前汽车“三包”各方争论中的一大焦点问题。虽然最佳解决办法自然是请权威第三方机构进行鉴定、仲裁,但国内不但高水平的专业检测机构非常少,而且汽车检测费用相当高,谁该承担这笔昂贵费用也是难题。专家分析,“出了问题谁说了算,一直是汽车?三包?最纠结的难题,缺乏?一锤定音,的权威机构和科学检测方法,导致?三包?立法?难产?。”

汽车召回制度虽在国内已执行,召回量远低于世界汽车大国平均水平,甚至一些全球性的召回行动屡屡忽略中国。专家认为,召回同样有技术鉴定难题。如单独的第三方检验机构缺乏,难以从技术上认定何种情况必须召回,都成为召回制度存在“落实难”的重要理由。

对此,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学系副主任吴景告诉本刊记者,“尽管汽车召回制度剑指汽车厂商,但监管问题却落在了政府的肩上,而有效发挥裁判员和监督者的角色并非轻而易举。”汽车业内专家钟师特别向本刊记者提出,从表面看,汽车召回、“三包”等政策确有难以厘清的操作困境,但深层次而言,仍是各方利益博弈所致。如汽车“三包”涉及消费者、经销商、维修商、生产商各方,利益关系复杂。毫无疑问,对于汽车厂商而言,“三包”推出会让产品、运营成本提高,尤其是缺乏核心技术的国内汽车厂商。而汽车召回也是如此,有业内人士担心,如果召回制度进一步严格执行,会让技术能力相对不足的国内企业备感压力。

一位国内车企负责人向本刊记者坦言,目前车市形势不好,国产汽车受冲击很大,普遍采取低价入市的策略,议价能力不断下降。“一些起初15万元的车型,一年后就在市场冲击下不得不退回10万元之内。这种极薄的利润,很难抵御?三包,可能带来的成本冲击。”

“三包”对于维修商、经销商同样有冲击。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系会秘书长饶达告诉本刊记者,一方面,车厂对于汽车保修的成本尽量压低,导致修车商会觉得这是效益不大的“鸡肋”,“三包”可能减少其盈利;另一方面,根据目前“三包”征求意见稿,汽车如果出现问题先找经销商修理,到达规定次数仍修不好就可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