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新闻周刊2012年第14期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瞭望新闻周刊2012年第14期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537eb60be23482fb5da4c2c

与同行不同,这家主产灯箱布和天花模的企业,订单量在飞速增长,但吴剑飞仍然担心“是回光返照,下半年会更冷”。

浙江嘉兴市商务局的检测报告显示,去年12月份,该市重点监测的155家企业中,仅有30家企业对出口前景持乐观态度;98家企业持一般态度;27家企业持不乐观态度。环比11月,乐观态度下降了2.7个百分点。

与企业的看法不同,专家们对外贸形势的未来发展更乐观一些。“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陆燕的观点代表了不少专家的意见。

“经过两年的复苏,世界贸易规模已恢复到2008年的峰值水平,虽然增幅还没有回到危机前约6%的增长轨道上,但国际市场需求的增长空间尚在。”她说。

“实际上,目前有利于外贸回稳的因素已经在增多。”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李健认为,即使从今年前2个月的数据来看,其中也不乏一些积极信息。

首先,1、2月份中国对美国和日本的出口均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分别为12%和14.7%,高于出口整体增速,这说明传统市场中这两大市场的需求在回升。而根据以往的经验,对美国出口的回暖实际上是中国对全球出口回暖的一个先兆。

其次,1、2月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超过了外贸出口整体增速,说明投资类商品的需求开始恢复,人们对未来的信心在逐步增强。

第三,加工贸易进出口1、2月份增长了5.3%,而一般贸易的增速是7.8%,二者差距同比明显缩小,说明经过布局上的调整,跨国公司对中国加工产业链上的需求在恢复,加工贸易正在重现生机。

虽然欧盟经济将可能继续面临调整,但在李钢看来,作为欧盟最大经济体的德国经济仍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而近期有关希腊援助的第二轮方案也获得通过,预计今年的欧盟经济将会呈现“前低后高”的发展态势,全年仍有可能维持微弱增长。

对于要素成本上涨给我国出口带来压力的情况,毕吉耀分析认为,我国国土空间广阔,区域发展差异较大,一些东部地区不具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产业可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既有利于继续维持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也有利于就业稳定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从数据来看,2011年中部一些省份的出口增速不仅高于东部地区,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例如,作为接受东部地区产业转移重要省市的重庆和河南的出口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60%和82.7%。

专家们认为,近期国内通胀趋缓,人民币汇率波动不大,国家对外贸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外贸政策稳定,因此总体上今年的中国外贸将呈现“前低后高”走势,进出口仍能实现10%以上的增长,并继续保持顺差格局。

要转型还是要政策

“企业只要做研发、搞创新、降成本,市场总会有的”。每一次危机,都是一次行业洗牌,也同样蕴含着新的机遇,浙江飞力五金弹簧有限公司总经理顾立飞的观点颇具代表性。

在他看来,国家也不宜出台大量优惠政策去救那些注定要死掉的企业,“这对努力靠自己力量活着的企业很不公平。”

大多数企业主并不希望国家急于出台普惠式的救市政策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要敢于承受因调整带来的阵痛,否则就会延缓产业升级的进程。”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子斌认为,对个别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应出台相应扶持办法,但对充分竞争的行业政府不要过多干预,该淘汰的要淘汰,不要保护落后。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有条件的外贸企业已经在转型升级方面迈出了步伐。

“我想做中国的香奈儿。”在广东花都区狮岭国际皮革皮具城,广州锦淋皮具公司董事长林伟对记者表示,现在企业是用外单养内单,把赚的钱投入品牌建设。目前这家几百人的企业在做贴牌出口的同时,已在国内市场经营自有品牌。“光为做广告推介,就已经投入了100

多万元”。

对于企业的上述做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给予了充分肯定。“2012年出口形势不好,是长期趋势发生了变化,采用传统的稳出口政策,很难达到预期政策目标。”

“逆境中更应该强调调结构,因此国家出台的危机管理政策应该是逆周期调节,而不是顺周期调节”。在他看来,当前外贸形势可能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难以适应,面临的问题主要是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问题,如代工难以为继,低成本策略难以为继等等,而不仅仅是外需恶化的问题。

“应避免短期制定的临时性措施,最终成为转方式、调结构、促平衡的长期障碍。”张燕生建议。

福贡“大扶贫”实录

《瞭望新闻周刊》 2012014期作者/本文总字数:3324字

“现在马吉米村村民穿的绝大多数衣服都是网友捐赠的”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王仁贵吉哲鹏 苍翠的大山深处,白色的墙、红蓝相间的瓦片……这一排排整齐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民居,是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上帕镇木古甲村娃恰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样的村民聚居点在当地因少有而显特别。

春节前三天,《暸望》新闻周刊记者曾专程到此采访,项目建设当时已处于收尾阶段。两个月过去后,福贡县扶贫办干部王凯民告诉本刊记者,房子已经全部建成,目前正在实施绿化工程,已有二三十户村民搬迁到这里,其他的将陆续人住。

木古甲村的100户村民将聚居于此。这些村民大部分来自于木古甲村木楞小组。他们散居在海拔2500米至3500米之间的高黎贡山上,固定耕地面积人均不足0.6亩,多火烧地和轮歇地,普遍采用原始耕作方式,生态破坏严重;这里长年干旱缺水,且人畜饮水设施年久失修;居住地不通公路,也无医疗卫生服务设施。

福贡县扶贫办有关负责人认为,这里自然环境恶劣,农户生活普遍窘迫,再增加投入也难以就地解决温饱,采取易地搬迁小规模集中安置的扶贫开发,成为其解决温饱和脱贫致富的唯一选择。2009年底开始,福贡县多部门协作的“大扶贫”模式,使这一项目得以顺利推行。

资金“汇流”

福贡县为这一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设定了目标,生活条件的改善将体现在:户均砖木结构水泥瓦屋面标准化住房80平方米以上,户均1台节能灶,户均有l至2项稳定增收产业,人均1亩稳产基本农田地,人均有粮300公斤以上,人均纯收入达1196元以上,就近能有水、电、路、学校、医疗服务。

当地政府部门按“整合资金、集中力量、渠道不变、连片开发、各记其功”要求,加强资金整合力度。各涉及部门在项目和资金上尽可能对木古甲娃恰易地安置点集中倾斜。县扶贫办拿出的413万元包括易地搬迁指标投入和整合资金两部分。

县扶贫办的投入在项目建设中占了大头,不过,没有其他部门的协作,这一项目就不可能完成。其他的建设资金包括县电网公司资金40万元,县水务局资金40万元,县交通运输局资金50万元,县住建局抗震安居项目资金100万元,县民宗局资金50万元,县发改局资金70万元,共计投入资金763万元

这一试点完成后,这种方式在未来的整村搬迁整体推进中将会继续推行。

在项目建设现场,除了能看到户均80平方米的住房外,房子的侧面还为每家每户修建有两个圈和一个洗手间。修建两个圈的原因在于,搬迁之外还需要考虑老百姓的后续发展,搬得出还要稳得住、能致富。每户两个圈就是为了今后发展养殖业考虑,县扶贫办将给家家户户配发母猪。

本刊记者临近春节到此采访时,工地上仍能看到工人忙碌的身影。指着通往村活动室的泥泞的土路,上帕镇副镇长余雪权告诉记者,这是老百姓投工投劳刨出来的,以后住在这里的农户就能感受到通车的便捷了。“他们现在买东西都得靠人背马驮,最远的住户离这里要走三四个小时”。

责任“分流”

有了资金后,如何组织和协调?具体怎样分工?由谁牵头?

2010年年初,县乡有关部门组成的“福贡县201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扶贫办。由县领导小组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各项工作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从选址开始,所有参与单位就派人共同调研。项目实施工程中,扶贫部门之外,其他部门也并非投钱就算完成,而是根据所投资金承担相应的建设任务,所有采购物品皆有明细。

其他部门也是各司其职。县发改局负责购买水泥、钢筋和石灰;县建设局负责购买水泥瓦、空心砖、钢门、钢窗;县水务局负责购买相应的水管,并负责沉沙池、畜水池、饮水池建设材料的配置;县民委的资金主要补助村间公路的硬化,以及村间公路两侧排污水沟和进村公路排污水沟的建设;县电网公司负责架设380V输电线路和安装200KVA变压器1台。

除了政府职能部门承担的责任外,上帕镇人民政府全权负责安置区60亩以上所需土地的协调、调整和发动群众工作。所有涉及农户投工投劳,每户自筹建房所需沙石料、方形木料36根。在这个过程中,各部门投入的钱各部门自己花,采购的物品由扶贫部门统一发放。所采购的物品除了资金投入部门自身监管外,扶贫干事和村干部也一同监管,质量达到要求才会签收。最后完工后,所有投入部门与审计、财政等相关部门一起共同验收。

这样做的好处是明显的,以往的情况是由各部门发放补助物资,受益群众自行实施,建设的标准、进度和质量都不统一。以统一施工建设的方式开展,保障了项目施工的标准、质量以及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节约土地的同时,做到了整齐划一,规划有序。

重要的是,以往村民自己建设只能完成自家房屋的建设,而通路、通水、通电等问题的解决涉及不同部门,解决起来面临较大麻烦。各部门分工后,自己职责范围的事情就自动解决了。不仅如此,建设投入都有十分细化的账目表,比如钢筋每家需要多少、水泥每家需要多少、石灰每家又需要多少,这些都记录得明明白白。账目在县、镇、村里都有,具体投入多少,一些老百姓自己就能算出来,老百姓心里装着一本明白账。

社会“合流”

架科底乡维独村搞拉建自然村在搬迁两年后已经带来了明显的变化,村民普土哈家便是其中一例。

普土哈一家原本居住在海拔1900米的山坡上,背吃的要一天,背水要一天,生活极为不便。搬迁后,由于接近公路,家里搞起了运输,家里逐渐添置了洗衣机、电视机等家电。原来的地种植了草果、核桃、柿子等作物,现在家里一年的收入能达到一两万元。

不过,不是所有村庄的村民都能搬迁。以娃恰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例,搬迁到新村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得在离新村不远的地方至少有一亩地,这是保证搬迁后基本生存的基础,也是能够搬迁的先决条件。由于村民分散居住,且离新村较远,搬离后再回到原地种植粮食就不太现实,而这一条件就使得不少农户难以实现搬迁的愿望。

福贡县扶贫办副主任香思益介绍,未能集中搬迁的农户以后将实施就近就地搬迁,政府

部门发放建设物资,具体的建设由村民自己完成。这些搬迁安置点都需要靠近公路,否则仅搬运成本就难以承受。扶贫部门曾计算过,在一些离公路较远的村子,搬运一包水泥的成本达到35元甚至更高,而水泥本身不过才29元。现实的难题是不少地方还未通车路。“有些地方通了,一下雨就不通了”,香思益说。

当地不少干部还认为面临其他难题。比如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缺乏有效渠道。前述项目中,700多万元的资金全是政府部门投入,社会资金并未参与其中。

就老百姓自身来说,也迫切需要解决观念问题。当地农民文化水平偏低、整体素质低下,掌握农业适用技术能力不强,这些都成为脱贫致富的障碍。而农业产业链不长,也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深层次矛盾难以解决。不仅如此,不少农民集体观念淡薄、参与意识较低,一定程度上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再者,新农村建设的统筹协调和管理机制也有待进一步完善,需要解决政出多门、投入无序的问题。资金的使用效率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当地干部看来,扶贫开发既需要采取有效方式,如加强教育培训等,积极增强农民的参与意识和创业精神,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真正主体,也要积极拓宽与外界联系的渠道,需要包括公益组织、社会团体等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加大对特殊贫困地区的帮扶力度,最终需要百姓、政府、社会一起形成合力。

马吉乡马吉米村就是一个事例。马吉乡副乡长张晓东告诉记者,自从他在博客上持续呈现当地村民的生活境遇后,不少网友捐来了衣物和现金,所有资金的用途他都请接收单位开具证明并公之于众,接受监督。不少网友在看到当地的境况后,还组成团队驱车数百公里亲自到村里发放捐赠的资金和物品。

“现在马吉米村村民穿的绝大多数衣服都是网友捐赠的”,张晓东说,在村委会的党员活动室里,网友从1月到12月持续不断捐赠的衣物堆积成了小山。这些衣物已赶在春节前发放到了村民手中。

非物质文化传承“隆回现象”

《瞭望新闻周刊》 2012014期作者/本文总字数:3786字

在瑶乡极端贫困的年代,有的瑶胞把穿瑶服、唱瑶歌、说瑶语当作贫穷落后的“标签”。如今,大家认识到这一切才是本民族独特的优势

文/《暸望》新闻周刊记者 邹云苏晓洲袁汝婷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发轫于久远年代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变迁中如何保护和传承,是一道难题。

位于湖南省西南腹地雪峰山区的隆回县,财力并不殷实。但近年来,隆回县探索靠系统化的制度设计,靠逐步打造一支人才队伍,不仅努力挖掘、抢救和繁荣了一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对提升人的素质和树立发展自信,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非遗”有了生存气候

隆回县是近代思想家魏源的故乡。近些年,隆回县很多经济发展指标,在湖南省邵阳市区县市中居于前列。但隆回人对来访者谈论最多的,却是对“非遗”的保护。

“若论?非遗?保护,隆回在全国走在前面。”隆回县县长周卫臣说。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从隆回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了解到,这个山区县目前拥有滩头木版年画、花瑶挑花、花瑶呜哇山歌3个国家级“非遗”项目,是全国拥有国家级“非遗”最多的县之一。此外,还拥有七江炭花舞、花瑶“讨僚皈”2个省级“非遗”项目,花瑶山歌、滩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