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16部编版)期末阅读复习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完整word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16部编版)期末阅读复习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56641af9b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d8

11.甲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 “志”,结合《论语》和《诫子书》两篇课文,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志”与“学”的关系的。(3分) 【参考答案】

8.(1)险 躁/ 则 不 能 治 性 (2)匹 夫/ 不 可 夺 志 也 9.振奋 急速逝去 能忍受 坚定

10.(1)不学习就没办法增长才干,不明确志向,就没办法学有所成。 (2)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一样。

11.人一定要有志向,同时志向要专一,这样才能潜心学习,不会轻易被改变。“志”是“学”的前提和动力,“学”是“志”的具体表现,一个勤学的人一定是一个有志向的人。(4分,言之有理即可)

【课堂练习】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

【乙】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①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②中空。嘐嘐聱聱③,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若有告余者曰:“……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④: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

——苏轼《黠鼠赋》

【注】①拊(fǔ):拍。②橐(tuó):袋子。③嘐嘐(jiāo)聱(áo)聱:象声词,形容鼠咬物的声音。④虿(chài):蝎子一类的毒虫。 7.给下面句子停顿,每句停处(2分)

(1)其一伏坐于前 (2)拊床而止之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其一犬坐于前:_______ ②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_______________ ③举烛而索:___________ ④虽有敏者, 莫措其手: _________ 9. 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10.两文都写人与动物的“较量”,但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其原因分别是什么? (4 分) 11.两文均“叙事”而“达意”,但体裁和表现侧重点不同,试作简要说明。(2分) 参考答案

7.(1)其一/伏坐于前 (2)拊床/而止之

8. 像狗一样; 从通道; 找; 即使

9.如果不啮就啮以声音判断人,不死而死,以求脱身;没有咬东西却装作交东西,同声音引人,着没死还装死求得非脱。

10.甲文中屠户能够认清狼的本性,并识破狼的狡猾抓住时机,行动果断;乙文中人精力不专,懈怠疏忽,对对方的行为欺骗,陷入对方圈套。

11.甲中文为小说(或寓言),重在突出故事氷之奇,因此以记叙为主,作者观点十分简要,故事寓含的道理由读者从中意会,乙文为小品(或賦)重在“悟理”,以“黠鼠”逃脱为基础和凭借,着重推演故事的因果关系,进而得出启示,揭示道理。评分:每个方面1分,

共2分。意思对即可。

知识点三(现代文阅读)

【知识梳理】

⒈现代文阅读材料以课外材料为主,兼顾课内重点篇目和不同文体。

⒉能够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理解文章的具体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⒊能够准确提取、筛选、辨析并概括文中的重要信息。

⒋能够准确理解并解释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下的含义和作用。

⒌能够掌握记叙、议论、抒情、说明和描写等表达方式并理解其表达作用。

⒍能够初步赏析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赏析作品中生动、优美、含义深刻的语言。 ⒎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做出简要的评价。

⒏能够结合现实生活或相关资料针对文中某一问题进行初步探究并发表独到的见解。 ⒐能根据文章提供的语言信息展开合理的推断、想像并进行适当的补充。 记叙文的整体阅读

⒈记叙文的特点:记叙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事感人,以情动人”。

⒉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注:复杂的记叙文一定要弄清六要素,便于对文章整体脉络,内容的把握理解。 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结果或突出部分在前(倒)———与内容相关部分在中(插)———叙述内容之后作说明(补)

倒叙作用:强调、突出某一部分,制造悬念,引起读者兴趣。 插叙作用:与主要事件有关的人或事起到烘托的作用 补叙作用:特殊的插叙,补充交代相关背景,解释。 记叙的人称:

第一人称:“我”——好处:便于直接抒情,读起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第三人称:“他(她)”“他们(她们)”——好处:叙述不受任何限制,旁观者身份,写起来自由、开阔。 记叙的线索: 作用:贯穿全文

记叙的中心:注意归纳文章中心的方法: ⑴抓文中的议论、抒情性语句。 ⑵抓开头、结尾的点题句。

⑶综合各段中心,归纳整篇文章中心,详写段中心决定文章主要中心。 ⑷抓时代背景,即社会环境。 ⑸归纳中心思想常采用的句式:

这篇……(或本文)通过对……的记叙(或描写), 反映了(表现了)……的精神。 歌颂了(赞扬了)……品质。

揭示了(揭露了)……实质(罪行、问题)。

记叙文的详略:根据文章中心来安排文章详略,因此,详写部分突出文章中心,略写部分体现文章整体性。

记叙文的分类:①写人的记叙文:着重人物形象表现②叙事的记叙文:着重写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③借物抒情的记叙文④写景抒情的记叙文。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⑴记叙⑵描写⑶议论⑷抒情

注:①描写:按内容分,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从另一个角度可分为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②记叙文中的议论主要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③细节描写:是对于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微末节所作的描写。 辨析记叙文的词、句:

⑴结合特定语境,分析关键词语的含义。 ⑵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

⑶要了解关键词语的本意、引申义、比喻义等。

⑷要特别注意动词、形容词、副词的运用,把握他们的特定含义。 ⑸注意句中的言外之意。

⑹要注意从表达方式、修辞等方面去分析、体味。 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

⑴“形散”:①材料范围广②表达方式运用多③语言风格多样 ⑵“神不散”:即文章的中心特别突出。

因此,散文因“形散”而容易让人“虚无缥缈、一头雾水”,因“神不散”而易于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因而要特别注意文章中的议论、抒情性语句以及点题句,不要被它的“虚无缥缈”所吓倒,要避“虚”就“实”。 小说的阅读分析: ⑴抓以下几个方面:

①抓住人物形象描绘的特点,了解所反映的社会生活;②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③人物性格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显露出来。

⑵考点:①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最主要的;②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概括介绍和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行动描写和对话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③小说的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④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⑤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明线、暗线贯穿全文;⑥小说的叙述方式:第一人称、第三人称;⑦小说的层次、结构、中心和语言;⑧小说人物形象的评价。

议论文的整体阅读

⒈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⑴论点:是议论文作者对所论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①分清论题和论点:如《谈骨气》中“骨气”是论题,“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是论点。 ②论点的表达方式:应该是一个完整陈述的表达明确判断的完整的句子。 ③中心论点的位置: ④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⑵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①事实论据: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史实以及统计数据。

②道理论据:经过实践检验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以及公认的公式、定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