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耻而后勇》教学设计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知耻而后勇》教学设计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56d7f37b8f67c1cfbd6b863

《中华十德与国学》四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勇德篇

第10课 知耻而后勇

河北省沧州市黄骅市羊三木回族乡刘皮庄完全小学 张德才

一、教材分析:

这一课为《中华十德与国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勇德篇”的第1课。这一单元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有勇有谋、不畏强暴的个性,并能够懂得保护自己。《知耻而后勇》旨在培养学生奋发进取、迎难而上的精神。 二、学情分析:

通过这次学习,学生们懂得了在遭遇困难时,不气馁、不动摇,要勇于面对、迎难而上。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并能够知羞而改进。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诵读、感悟,让他们学会勇于担当,懂得知耻而后勇。 2、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节奏的诵读国学经典。 3、让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礼勇德。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诵读、感悟,体会国学经典的深刻含义。

(二)教学难点

在生活中能够做到知羞而改进。、

五、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包含“周处改过”的视频、经典的配乐、朗诵等) 六、教学方法分析: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方式,提高学生们对国学经典的认识,并能在生活中加以利用。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们互相帮助,能够深层次的理解国学的内涵,使之传承。

七、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兴趣,对“周处改过”的故事有了深刻的了解,加强对勇德的认识。 学生观看视频。 播放动画“周处改过”。 课件展示思考题: 从祸害乡里的浪子变成刚正学生们互相交流回答。 不阿的一代忠臣,你从故事中明 白了周处是怎样知耻而后勇了 吗? 教师:知耻而后勇乃做人之 根本,古人尚且如此,我们后人 又该怎样做呢? 课件展示“经典”: 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 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 何若人有? ——《孟子.尽心上》 辱,莫大于不耻。 ——隋朝《文中子.关朗》 人不可以无耻。 通过不同形式 ——《孟子.尽心上》 的诵读,提高学生们 教师配乐范读。 学生听,注意把握好节奏。 对“知耻而后勇”的教师组织学生诵读,对出现学生齐读。 认识。 的问题要及时纠正。 男女生分别来读。 找个别学生读。 教师:下面我们来进行一次诵读比赛,评选出诵读小标兵,并给予奖励。 组织学生阅读第34页“悟一悟”,体会里面所包含的“知耻而后勇”的含义。 课件展示讨论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知耻而后勇”的典型案例。 学生齐读。 小组推荐代表参加比赛。 通过诵读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们阅读“悟一悟” 学生分组交流,并回答。 让学生们感悟“知耻”、做到“后勇”。 通过阅读,以童第周组织学生阅读“延伸” 童第周:一定要为国争气 教师让学生们把这节课的收获写在“知耻卡“上,并贴在“勇气树”上。 展示学生们的收获,提出今后的要求,并让学生之间互相监督,注意填写“知耻行动跟踪卡”。(教师已经提前准备多种跟踪卡) 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知耻而后勇”的经典名句或小故事。 2、制作“知耻而后勇”的手抄报。 八、教学反思

本节《中华十德与国学》课程重在培养学生们的奋发进取、迎难而上的良好勇德。我们的任务是充分挖掘国学经典中的精髓,增强学生修养,净化学生心灵,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发扬光大,使之传承。

这节课,我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兴趣。并通过各种形式的经典诵读,在提高学生诵读能力的同时,使学生们有所收获,让他们懂得知耻而后勇的重要意义,增强他们奋发向上的信心和力量。

学生们阅读并画出童第周“知的爱国精神为榜样,耻而后勇”的句子。 体会其知耻而后勇的精神。 让学生们展示自我,更好的收获成学生们在“知耻卡”上写自果。 己的收获,并贴在“勇气树”以跟踪卡的形上。 式,对学生课下的行 为给予监督,能够更 好的培养学生“知 耻”的良好勇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