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贷过度扩张的内因、危害及疏导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商业银行信贷过度扩张的内因、危害及疏导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598d57a168884868762d680

信贷过度扩张的动因、危害与疏导

内容提要:适度的信贷扩张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但信贷过度扩张就会对经济产生负面效应,包括增加通货膨胀压力,加剧经济结构失衡,累积金融系统风险等。我国金融机构近年来保持了较快的信贷增长,对宏观经济的稳健运行产生一定负面影响。遏制银行信贷的过快增长,已成为央行当前艰巨的任务。除实施控制信贷规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调控,也应更多地采取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调整流动性管理策略等疏导性政策。 关键词:信贷扩张 动因与危害 疏导

哈耶克的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信贷变动引起的投资变动。银行信贷的扩大刺激了投资,一旦银行停止信贷扩张,经济就会由于缺乏资本而爆发危机。日本上世纪80至90代的泡沫经济也证明,货币政策放松后,货币和信贷增长迅速,进而推动实体经济再度高涨和金融与不动产价格膨胀。2001年以来,我国金融机构一直保持了强劲的信贷扩张势头,人民币贷款年均增幅在15%左右,最高增幅达到21.1%,与存款增幅基本持平,并大大超过GDP的增长速度(见图一)。信贷连续多年快速增长,成为部分行业过热和资产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造成宏观经济运行的不稳定。遏制银行信贷的过快增长,已成为央行当前艰巨的任务。

一、近年来我国信贷过度扩张的动因

(一)信贷快速扩张的内因

1、信贷投放扩张依然是商业银行主要的利润增长途径。由于多年一直实行分业经营模式,银行的业务范围较窄,产品单一、同质性强,中间业务很不发达。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虽然纷纷加大业务转型步伐,在设立基金公司、加快投行业务发展等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分业经营模式的束缚,但由于起步较晚,银行利润仍然主要依赖存贷款业务,利息收入在整体营业收入所占的支柱地位没有改变。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例,2007年工行、中行净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达到96%%和84.54%,还比上年提高5.52和1.51个百分点。

图1:2001年来我国人民币存贷款与GDP增长速度比较252015105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存款增幅贷款增幅GDP增幅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货币政策年度执行报告》

1

2、充裕的流动性是推动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重要原因。由于中国经济连续多年的快速增长,以及国际收支失衡产生大量外资流入等因素,当前我国出现流动性过剩现象(钱小安 2007)。同时,国有商业银行大部分已完成股份制改革并上市,巨额不良资产剥离,国家资本金注入到位,一些中小股份制银行也通过上市筹集到大量资本,我国商业银行整体资本充足率大幅提高。2007年末,工行、中行、招行、民生银行和交行等五家银行的资本充分足率分别达到13.09%、13.34%、10.67%、10.73%和10.27%,分别比2005年末提高2.2、2.92、1.6、2.47和1.49个百分点。虽然央行连续采取了发行票据、提高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调宏措施,但金融机构仍然保持了比较充裕的流动性。2007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比为67.4%,存贷差高达12.7万亿元,其中,以国有商业银行表现得尤为突出,其平均人民币存贷比保持在60%左右。在主要依赖于利息收入的盈利模式下,过高的资金储备既会带来经营压力,也带来资金浪费,要摆脱这两者,银行只能重新陷入贷款增长的怪圈。

3、传统的经营文化形成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惯性。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国内银行虽然一部分已经股改上市,但在绩效考评、风险治理、信贷文化等方面改革并不彻底,仍然沿袭着传统的经营文化。在绩效考评上,仍然侧重于衡量短期绩效,核心任务是规模的扩张或既定规模下的利润最大化,股改上市后,对股东回报和公司业绩的开始重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加重了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的这一倾向。国际流行的兼顾短期绩效与长期战略相结合、体现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经济增加值EVA考评模式,虽已为国内银行业所认识和重视,并逐步引入尝试运作,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实践中彻底执行并有效发挥作用仍然需要一段时间。同时,商业银行上市并没有同时建立科学严密的风险控制体系,风险识别和收益判断的结合也不紧密,银行出现忽视风险、偏好短期收益的行为也不足为怪。

(二)商业银行信贷快速扩张的外因

1、较大存贷利差空间使商业银行萌生信贷扩张的冲动。存贷利差水平是商业银行体系自发展和外部经济环境综合平衡的结果。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存贷利差主要取决于商业银行竞争状况、社会资金的供求情况、银行体系的运行效率和贷款风险的高低等因素,但在我国利率管制的背景下,存贷利差相当程度上受中央银行利率政策的影响。1996年后,为改变长期的实际负利率状态,改善商业银行经营环境,我国开始逐步提高存贷利差水平。最近8年来,我国一年期存贷款毛利差一直维持在3.3-3.6%左右,而实际利差受资产质量、非利差收益等因素影响,较毛利差偏低。但就新增贷款来看,实际增效作用更为明显,这主要是因为银行存款结构呈活期化发展,活期存款占到40%以上,而利率只有0.72%,仅为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的17.4%,存款综合成本非常低。因此,综合计算新放贷款实际形成的平均毛利差更大,通过新放贷款增加利润的效果非常明显,这也是近年来商业银行普遍加快放贷步伐的一个重要原因。

表1:我国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利差水平 单位%

银行 年份 净利差 毛利差 2007 招商银行 2006 2005 2007 民生银行 2006 2005 2007 浦发银行 2006 2005 2007 华夏银行 2006 2005 2.96 4.12 2.39 3.76 2.55 3.64 2.48 4.06 2.81 4.2 2.7 4.12 2.74 3.55 2.57 3.63 2.46 3.58 N N 1.84 1.7 3.43 3.3.4 注:净利差=净利息收入/〔(年末总资产余额+上年末总资产余额)/2〕,毛利差=客户贷款平均利率-客户存款平均利率

数据来源:根据各商业银行2005年、2006年和2007年年报整理计算。

2、竞争的白炽化和无序化是造成商业银行快速扩张的重要外因。《商业银行法》颁布以后,国内原有的区域股份制商业银行如深发展、浦发银行和兴业银行等,业务领域向全国

2

急剧扩张,逐步发展成为全国性商业银行;金融全面对外开放后,外资银行在国内纷纷铺支设点,扩大经营规模;同时,农村信用社收归地方政府直管,更多地赋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政治使命,再上自身多层次的法人体制,各级信用社拥有较大的经营自主权,规模扩张动力和能力更强。原有区域银行、新兴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为迅速做大做强,抢占市场份额,普通采取了存贷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贷款增长水平普遍超过国有商业银行。而近年来银监部门进行在外部监管时,往往采取抓大放小的策略,主要加强了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监管,再加上部门与区域的分割,实际对小银行的信贷控制力减弱,一定程度上助长信贷竞争的白炽化和无序化状态。在新兴股份制银行、农村信用社和外资银行的多重竞争压力下,再加上不良资产剥离后信贷规模下降幅度较大,为回补市场份额,国有商业银行也纷纷采取积极信贷扩张政策,水涨船高,共同推动了金融机构信贷规模的急剧膨胀。

表2、各类型金融机构近年人民币贷款投放比较 行类型 2007 增幅 2006 增幅 2005 增幅 2004 增幅 2003 增幅 2002 8.8% 9398 46.5% 6413 2.3% 4586 51.1% 3035 N N N N 国有商业银行 13055 股份商业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 农村金融机构 总贷款投放 7716 2978 5085 7.0% 12199 60.1% 7621 -25.4% 10222 4.9% 7358 23.4% 5965 7.4% 2773 51.4% 1832 19.8% 4246 23.0% 3451 27.2% 31.4% 36.3% 4690 1394 2532 32.8% 1906 36.6% 1395 36405 19.0% 30595 76.6% 17327 -5.7% 18367 -33.7% 27703 46.0% 18979 注 :1、本表国有商业银行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农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括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 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广发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 恒丰银行、浙商银行、渤海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2、2004年、2005年部分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改前的不良资产剥离,故贷款投放规模有所下降。

二、信贷过度扩张的危害

(一)导致资产价格过快上涨干扰宏观调控效果。美国经济学家钱德勒认为,在资产价格迅速上扬的情况下,货币的预防需求会有所下降,导致实际货币需求与货币政策的数量目标之间出现较大的差异,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会有所减弱。商业银行近年来信贷的过度扩张,使得银行信用创造功能急剧放大,在货币乘数效应的作用下造成货币供给大幅增加,社会流动性泛滥。当流动性过多流入某一行业,如房地产、股票市场时,会造成部分资产价格较快上涨。2007年来,我国股票、住房等资产价格在社会过剩流动性的推动下快速上升,同时食品价格也受供求关系、国际市场波动等影响突然上涨,共同助长了CPI的迅速攀升,使宏观经济运行出现偏热的势头。针对这一问题,央行频繁采取了提高利率、定向发行票据等手段,但并未抑制住信贷过快增长的势头,效果不甚理想。

(二)造成信贷投放过度集中蕴藏金融风险。国内商业银行基于趋利性和风险厌的本性,竞相追逐金融富聚区的优质客户和高收益行业,部分高收益、高垄断行业的优质客户成为银行争抢的“香饽饽”,信贷投放出现严重的地区和行业的“双集中”倾向,行业风险和客户违约风险大量聚集。在区域上,信贷投放向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聚集,以工商银行为例,2007年末投放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的贷款占到总贷款的62.8%。在行业上,2007年末工商银行在制造业、交通及物流、房地产开发、电力、水利和公共设施等六大行业的贷款占到全部公司贷款的78.2%,而科技文卫、商务服务业分别只占到2.8%和4.3%,而农业、计算机等产业则列入其他类,总比例不到6.9%。而且,值得关注的是,房地产贷款在商业银行新增贷款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2007年金融机构房地产新增贷款达到12531亿元(含个人住房贷款和住房公积金贷款),占到总投放的34.4%,比上年提高了10.4

3

个百分点,达到全国当年房地产投资总额的50%。由于行业和区域信贷集中度较高,一旦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效果发挥,部分过热行业如房地产就会出现调整苗头,银行不良率难免大幅反弹。

(三)中小股份制银行存贷比例过高容易形成流动性风险。在近年来银行普遍信贷过度扩张的同时,国有商业银行依然保持良好的流动性,如工行、中行2007年存贷比分别为59%、62.6%,尚处在合理区域,但必须警惕的是,一些中小股份制由于贷款规模不顾实力盲目扩张,存贷比例急居升高,不少行已经达到或超过《商业银行法》规定75%法定警戒线。据已公布的数据,已上市的8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不含4大国有商业银行),存贷比达到70%以上的有6家,其中深圳发展银行已达到75.8%,超出法定警戒线;与此同时,各行流动性比率和备付金比率也纷纷大幅下降,交通银行流动性比率更是降到27.07%(本外币合计),较上年下降6.55个百分点,超额备付金率为3.76%,大降7.79个百分点。当前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到15.5%的历史最高位,但在美联储连续降息的效应下,预期央行未来会更多地使用上调存款准备率的调控手段,如果存款准备金率继续大幅上调,很难保证部分存贷比较高的中小股份制银行不会出现流动性风险,进而产生“蝴蝶”效应,酿成系统性风险。

表3:2005-2007年股份制商业银行存贷比例

年份 2005 2006 2007 招商 银行 59.2% 60.3% 70.1% 民生 银行 65.6% 69.7% 74.4% 浦发 银行 67% 70.8% 70.2% 兴业 银行 64.8% 72.4% 68.7% 华夏 银行 61.7% 64.4% 74.7% 交通 银行 58.8% 60.6% 71% 深发展 58.2% 71.4% 75.8% 中信 银行 69.8% 74.9% 73.1% 注:上述数据经各行公布年报整理而来,交通银行2007年贷存比计算已剔除应收利息和应付利息。

(四)信贷过度扩张也严重阻碍商业银行经营转型。在新放贷款能产生较高收益的利益驱动下,国内商业银行近年来大多致力于信贷规模的扩张,这固然也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利润效应,如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和中信银行2007年均实现了利润120%以上高速增长,但这种主要依靠存贷扩张增效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能否持续值得置疑,同时,由于通过发展存贷款业务完成利润目标远比发展中间业务容易得多,这使得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积极性不高,普遍“雷声大雨点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业银行经营转型步伐,这既不利于银行改革和提高效率,也不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国内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三、疏导信贷扩张的途径

针对近年来信贷增长过快的问题,我国采取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定向发行央行票据和严控信贷规模等调控政策。这些带有一定行政性的“堵截”式治理方式,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带来一些弊端。一方面,在信贷总量的控制下,金融二元化现象更趋严重,中小企业和弱势行业愈发不受银行信贷青睐,同时,存款准备金率大幅上扬,部分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影响信贷过度扩张深层次的动因尚未根治,信贷过度投放的冲动还在,增长势头依然不减。2008年1-2月份金融机构新增贷款仍出现较大增长,达到10492亿元,占到全年预定额度的31%。商业银行还加大了融资票据压缩和信贷结构调整力度,努力抵消信贷规模控制的效果。受宏观调控影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也开始攀升。据统计,商业银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