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题及答案(一)上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题及答案(一)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5a6c98276a20029bd642d72

总复习(一)

数与代数

一、

数的认识——整数

考点1:数的读、写法及近似数

一个数十万位上的数是最大的一位数,万位上的数是最小的合数,百位上的数是最小的质数,其余各位上的数都是0,则这个数写作( ),读作( ),省略万后面的尾数约是( )。

解析:由题意可知最高位是十万位,最大的一位数是9,即十万位上的数是9,万位和百位上的数分别是4和2,其他各位上的数都是0。省略万后面的尾数,看千位上的数,千位上的数比5小,把它和右面的数全舍去,换成一个“万”字就可以了。 答案:940200 九十四万零二百 94万

考点2:正、负整数

如果向东走20米,记作+20米,那么向西走15米,应该记作( )。

解析:为了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人们引入了负数,用它表示与正数相反的数,本题中东和西相反,向东记作“+”,那么向西记作“—”。 答案:—15米

考点3:多位数的读法

用三个8和三个0组成的六位数中,一个零都不读出来的最小六位数是( );只读一个零的最大六位数是( );读出两个零的六位数是( )。

解析:根据读法法则,只有每级末尾的0不读,其他数位上的一个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写数时,要符合“一个零都不读出来”的条件,就要把0放在级尾,六位数中包括万级和个级,而要使此数最小,就要把一个0放在万级的级尾,只能是808800;要符合“只读出一个零”的条件,就要把0放在个级的级首或个级的级中,又要使此数最大,就要尽量把8放在高位上,于是可得880800;要符合“读出两个零”的条件,就要把0放在个级的级首和个级的级中,即800808。 答案:808800 880800 800808

考点4:近似值

将两个整数分别四舍五入到万位,都约等于7万,原数一个大于7万,另一个小于7万,并且相差2,这两个数分别是( )和( )。

解析:由给出的结论探求满足该结论所需的条件,我们应从正、反两方面入手,结合相关知识,分析、推断所需条件。既然近似数都是7万,一个大于7万,一个小于7万,且相差2,那么大于7万的数是70001,小于7万的数是69999。 答案:70001 69999

考点5: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1)15和70 (2)15和30 (3)15和7 解析:(1)15和70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可用短除法求;(2)15和30是倍数关系,最大公因数是较小数,最小公倍数是较大数;(3)15和7的公因数只有1,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 答案:(1)15和70的最大公因数为5,15和70的最小公倍数为5×3×14=210; (2)15和30是倍数关系,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5,;最小公倍数是30;

(3)15和7的公因数只有“1”,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15×7=105.

考点6:质数与合数

判断: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 )

解析:本题是对质数、合数、奇数和偶数这四个知识点的考查。想要正确判断就要熟记并灵活运用它们的定义。我们只要举出反例就可以判断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例如,15和9都是奇数但是它们不是质数;又如2是偶数,但2不是合数,可见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答案:×

考点7:两个负数大小的比较 判断-9>-5。( )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负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点的应用。比较负数的大小可采用两种方法:(1)在数轴上比较,越在数轴左侧的数就越小。(2)负号后面的数越大,这个数就越小。 答案:×

考点8:最大公因数的应用

有一张长方形的纸,长1.36米,宽0.8米,把它裁成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并使它们的面积尽可能的大且裁完后没有剩余,则一共可裁出多少张?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用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长方形纸剪成正方形且没有剩余,则正方形的边长是长与宽的最大公因数。计算时先将米化成厘米后再求最大正方形的边长,最后求出张数。

答案:1.36米=136厘米 0.8米=80厘米 136和80的最大公因数是8

(136÷8)×(80÷8)=17×10=170(张)

总复习(一) 数与代数

二、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

考点一:小数的计数单位 1、填空

(1)大于0而小于1的小数有( )个。 (2)整数部分是3的一位小数有( )个。 2、0.2和0.20的大小相等,意义相同。( ) 解析:(1)在0与1之间的小数,整数部分为0,小数部分可以是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所以有无数个。(2)整数部分是3的一为小数,它只有十分位,十分为上的数可以是0,1,2,3,4,5,6,7,8,9,所以共有10个。(3)由小数的基本性质可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但是0.2的计数单位是0.1,表示有2个0.1,而0.20的计数单位是0.01,表示有20个0.01,因此,0.2和0.20表示的意义不同。 答案:(1)无数 (2)10 (3)×

考点二:分数的意义

3、把3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段,每段占全长的( )。 A.

312 B. C. 555解析:求每段占全长的几分之几,就是把“1”平均分成5段,取其中的1段。 答案:B

考点三:百分数的意义 4、判断

(1)一块布长27%米。( ) (2)

27米=27%米。( ) 10027米事一个具体的数据,不100解析:(1)一块布的长度是具体数据,27%不能表示具体的米数。(2)能写成百分数。 解答:(1)× (2)×

考点四: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互化及数的大小比较 5、把0.33,解析:先把

1,0.34,33.3%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31和33.3%化成小数,再按照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进行比较,把其中较大数依次放在左31>33.3%>0.33 3侧,中间用“>”连接。 答案:0.34>

考点五:比的应用

29时,乙走了时,甲、乙的速度比是多少? 31023910解析:一段路的总路程可看作单位“1”,则甲的速度1÷=,乙的速度是1÷=

32109310,甲和乙的速度比是:,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扩大到原来的18倍,这样化简就成了最简整

296、一段路甲走了

数比。

答案:甲、乙的速度比是27:20

三、常见的量

考点一:单位换算

1、 填空

(1)4吨180千克=( )吨 (2)3.25时=( )时( )分 (3)150秒=( )分( )秒 (4)2吨80千克=( )千克

(5)1.25时=( )分 (6)4时15分=( )时( )分 解析:(1)首先把180千克化成吨,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然后加上4;(2)3.25时分成3时和0.25时,3时不变,0.25时×60=15分;(3)用150÷60,整数商2就是2分,余数就是秒数;(4)把2吨化成千克数,“吨”化成“千克”是将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要乘它们间的进率1000,即2×1000=2000(千克),并加上80千克;(5)“时”化成“分”是将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要乘它们间的进率60,1.25×60=75(分);(6)应先将4时15分化为时,15分时15÷60=0.25(时),并加上原有的4时,时4.25时,再将4时15分(或将4.25时)化成分,4时时4×60=240(分),加上15分共255分。

答案:(1)4.18 (2)3,15 (3)2,30 (4)2080 (5)75 (6)4.25,255

考点二:平年、闰年的计算方法

2、1900年是( )年

解析:1900年是整百数的年份,应除以400后判断。因为1900÷400=4??300,所以1900年是平年。

答案:平

考点三:人民币单位的换算

3、5元=( )分

解析:本题考查我们对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和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两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因为1元=100分,所以5元等于多少分就可以用5×100,也可以想成是把5扩大到原来的100倍,得到500分。

答案:5元=(500)分

考点四:人民币复名数化成单名数

4、9元4角=( )元=( )角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将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这一知识点的运算。9元4角=( )元=( )角中有两个“=”,因为是两步单位换算。第一步换算是将9元4角转化为以元为单位,其中9元不变,角与元的进率是10,因此将4角转化为0.4元,然后用9元加上0.4元得到9.4元。第二步换算是将9元4角转化为以角为单位,其中4角不变,角与元的进率是10,因此将9元转化为90角,再加上4角就得94角。

答案:9元4角=(9.4)元=(94)角

考点五:24时计时法

5、用24时计时法改写,下午3时是( )时。 解析:本题是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的换算。24时计时法比普通计时法的下午时刻多12时,因此下午3时换算成24时计时法就是3+12=15(时)。 答案: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