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5b18e42ad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6c

高二文科班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 据《周礼·地官·大司徒》记载,贵族根据所封疆域的大小,将年收入的1/4——1/2以贡赋的

形式上交给周天子。材料表明当时

A.信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B.封建租佃关系开始形成 C.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 D.土地私有观念得以深化

2. 西周时期,城市规划讲究中正有序。战国时期的《管子》一书中说:“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

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战国时期的这种城市规划思想

A.反映当时城市规划很混乱 B.促进了市坊分区制度的形成 C.说明城市以经济职能为主 D.打破了礼制对城市发展的束缚 3. 汉字由小篆演变为隶书,叫作“隶变”,这几乎

使当时的汉字全部失去了象形的特点。隶书的

形体、笔画也比小篆有很多俭省,容易辨认。郭沫若认为:“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采用了隶书。”

可见,郭沫若这一评价的着眼点是

A. “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转折点 B. “隶变”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要求 C. 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书法艺术的成熟 D.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4. 两汉时,司法官员经常引用《公羊春秋》、《诗》、《礼记》、《尚书》等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

;到魏晋时期,法律中增加了不少

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的条文。这说明

A.儒法并用成为汉魏时期的主流观念 B.法律深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 C.法律制度化降低了判案时的随意性 D.儒家经典保证了司法的公正性

5. 汉代以来,儒家经典散佚,儒学内部宗派林立,各承师说,互诘不休。唐朝统治者召集当时一些

著名的儒士共同撰修《五经正义》,并“令天下传习”。这一措施 A. 标志着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B. 为科举制形成打下了基础 C. 有利地推动了三教合一的进程 D. 有利于引导社会主流思想

6. 南宋出现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这些读物

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这说明

A.理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B. 儒学开始影响下层民众的生活

C.商品经济推动理学的繁荣 D. 理学思想有世俗化的倾向

7.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

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 A. 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 B. 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C. 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 D. 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8.《论语》在汉代不受重视,只被看作辅助读物;《孟子》在北宋之前连经书都不算。南宋朱熹对《

论语》、《孟子》加以解释后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经典。这表明 A.四书为阐发孔孟思想而作 B.

魏晋战乱使儒学传统断绝

C.理学是儒释道三教融合的产物 D.传统儒学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9.明代中后期,越来越多的读书人通过诗文、书画、民歌时曲、通俗小说,不少能工巧匠、名医名

卜等则通过技艺获得了社会地位、政治身份或经济收益。这反映了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B.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化 C.市民阶层队伍壮大 D.社会文化的高度繁荣 10.世情小说

《金瓶梅》假托宋代,反映的却是16世纪北方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广阔画面,它摆

脱了英雄与神怪的传统题材,转而描写市井生活的悲欢离合,炎凉世态;其语言泼辣生动,对平常生活描写细致,在中国小说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传统小说题材写作走向没落 B.工商业繁荣,市民阶层扩大 C.专制统治空前加强的文化反映 D.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结果

11. 明清时期,在社会思想方面,自先秦以来就作为中国政治思想主潮之一的民本思想,在“天崩

地解”的时代氛围和批判思想的氤氲涵化中,经历了一次革新。有学者把这时涌现的新政治理念称之为‘新民本’”。下列对于“新民本”思想阐述正确的是 A.以反对暴君和颂扬明君来约束君主的不良行为

B.以“贤人政治”修正君主制度,而非以民选的议会政治取代君主专制制度 C.“民”具有新的内涵,主要包括城市工商业者、市民、新兴资产阶级和新士人 D.其思想与西方君主立宪有相似性,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较深

12. 晚明时期,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民间社团在江南地区竞相兴起,成为反映当时社会变迁的重要因

素。由表中信息可见当时 晚明时期会社简表

名称 匡社 复社 岭南会馆 讲学会 地点 苏州 吴江 苏州 无锡 描述 王夫之与友人立志匡时救世 黄宗羲等人訾毁时政,裁量公卿 广州商人联乡谊,保商务,谋公益 东椿书院组织学者面向大众,讲求实学 A. 文化政策开明,社会舆论较为自由 B. 中小市镇大量兴起,出现反传统舆论 C. 传统四民结构松动,社会分化加快 D. 商品经济发展,经世致用思潮兴起

13. 随着经济地位的提升,明末工商阶层急于改变自身的社会现象、身份和地位,他们积极结交文

人士大夫,摹仿其文明、优雅的生活方式。面对此种社会情形,下层知识分子利用自己在文化方面的优势,为其提供文化方面的服务。这种互动

A. 实现了工商业者自身的优雅化 B. 改变了当时的阶级结构 C. 推动了文化的商业化、世俗化 D. 动摇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14.1895年张謇替两江总督张之洞起草《条陈立国自强疏》,提出了“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张随

即在南通筹办大生纱厂。“状元办厂”当时是个新鲜事,除了他,还有苏州状元陆润庠在1897年办了苏纶纱厂、丝厂。“状元办厂”体现出 A.立国自强、维护清朝专制统治的目的 B.部分上层知识分子认识到了中国落后的根源 C.实业救国、挽救民族危机的思想认识 D.帝国主义对华资本和商品输出减少的现状

15. 从19世纪以来,中国很多城市逐渐形成给排水管网,使得城内原有河道与水环境迅速退化及至

消失。新式马路、铁路、轨道交通、电线等各类近代设施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代中国城市的变化反映了

A.城市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B.城市的人口压力日益增大 C.工业文明影响了城市发展 D.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

16.1912年9月8日《申报》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此着装现象

反映了

A.这一时期中国服饰中西合璧 B.社会转型,中西文明交汇 C.中国人的着装没有统一的标准 D.社会思想混乱,无所适从

17. 1938年4月上旬,日本陆军部在制订武汉会战计划时,原准备由日本华北方面军一部沿平汉线

南下,与日本华中方面军夹击武汉。后考虑到华北地区八路军频繁出击而导致“治安不良”,难以抽出兵力,从而放弃了沿平汉线南下参加武汉会战计划。这说明

A.日军全面侵华初期计划不够周密 B.敌后战场由此成为日军进攻重点 C.世界战局变动影响了日军侵华方针 D.敌后战场给予正面战场战略支持

18. 1952-1953年,中国编制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工业总产值增长98.3%、手工业增长60.9%,大

型工矿项目施工694个到具体的各种产品产量增加多少都有规定。“当时中央政府管2万个硬指标,计划就是法律,硬得很。”“五年计划”发展模式 A. 经济指标具体细致,具有指令

B. 内容科学详尽,具有强大生命力 C. 是落后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必然选择 D. 是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

19. 下图是河北省某县颁发的“自留地使用证”,它反映出

A. 封建土地所有制被废除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露端倪 C. 人民公社化保证了农民的利益 D. 农村土地经营的灵活性

20. 公元前5世纪,面对波斯大军的入侵,雅典组建军事联盟的努力带来了希腊走向统一的希望,

但由于“不能上升到一个巨大的、非城邦的、联合在一种共同公民权的国家”而没有实现。这反映了古希腊城邦

A. 压制公民个人自由 B. 抵制区域经济合作 C. 珍视独立自治传统 D. 缺乏集体团结精神

21.刘绿宇在《希腊神话的人文精神》中说:“希腊神话可谓是希腊历史的完美呈现,它恰是人们在

当时的环境和社会实践中创造出的一种“意识形态”。这说明 A.神话是研究历史的一种可借鉴的材料 B.古希腊人拥有神话般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 C.古希腊的人文精神源头开始于希腊神话

D.智者学派怀疑神灵、提倡“人是万物的尺度”脱离了当时的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