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5e064878762caaedd33d46f

年6月13日涟水、涟东两县合并为涟水县,属淮阴专区。1982年元月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涟水属淮阴市,现为淮安市。

三、城池变迁——历经沧桑

西汉末年(公元前100年以内)建古淮浦城,城址在今涟城西12公里的悦来集。 南北朝(公元500多年)建金城,城址在今涟城北15公里。

在唐宋之间的五代十国,南唐元宗十四年(956),涟州刺史崇进为抵抗北周的进攻在涟水修城,即今之涟城所在。

明弘洽十五年(1502),知县郭韶在旧城基础上筑土圩建更楼4座,设门启闭。东曰滨海,南曰观澜,西曰临淮,北曰镇涟。

明天启元年(1621),知县刘君聘筹筑砖城。新城设4门,东曰朝阳,南曰迎和,西曰临淮,北曰镇涟,同时又辟2便门1水关。

民国期间,部分城墙毁于战火,建国后50年代相继拆除剩余城墙,现不存。 四、气象条件——四季分明

涟水地处淮北平原,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气候宜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4℃,年均无霜期213天。雨水丰沛,年平均降水量991.3毫米,雨日104天。年均相对湿度77%,光照充足,年日照时数2293.4小时。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和东南风,平均风速2.9米/秒。

五、地形地貌——苏北平原

涟水全境为第四系覆盖。地质构造属扬子准地苏北凹陷的北部边缘区。县内地貌受新构造运动控制,在中新生代不断凹陷的基础上沉积了大量碎屑沉积物。后期又受黄泛影响,地表普遍覆盖了一层厚1-5米的冲积相粉砂和亚粘土,构成了典型的平原地貌类型。是“800里苏北”平原的中心地带。

县内地势总的趋势是西南高,东北低。其中以南部废黄河堤内滩地地势最高,一般都在黄海高程10-15米左右。涟城、保滩一带地势最高,一般在黄海高程14米左右以上,东北逐渐降低。县境东北西北各有一个盆状洼地,真高都在5米以下。

县城规划区范围内地形,同样是西南高(12-13米),东北低(7.5米),老城区涟漪湖附近最低,标高仅有7米。

工程地质:县城分三大工程地质区,①废黄河堤内松软岩类工程地质区,地基承载能力约14吨/m;②冲洪积扇形平原工程地质区,面积较广,除东北部洼地和废黄河滩地外都是,地基承载能力约为14-16吨m;③小于11吨m的松软岩类工程地质区,分布于县境东北唐集东湖等4乡镇。

县城处于第②类工程地质区,仅老城区涟漪湖以南、淮浦路以东地段为6m层厚的冲杂填土区,地基承载能力差(仅0.7吨/ m),其余均为较好的可建设用地,一般14-16 吨/m地基承载力。

水文地质:涟水地处沂沭河下游地下水系统工程的南缘,属沂沭冲积平原孔隙水亚系统。地下水分潜水(浅层弱承压水),埋深2-3米,一般不宜食用,属半咸水。中层承压水,埋深地50米左右,单井涌水量为2-6千m/日,可以饮用。深层承压水,埋深在80-150米,单井涌水量(涟城)1-3. 5千m/日,是良好的饮用水源,属低矿化度饮水。

3

3

2

22

2

2

六、河流水系——自西向东

涟水境内河流,废黄河自流入海,其余皆属灌河水系。在入灌水系中分为六塘河、盐河、一帆河3支水系。

废黄河境内长78公里,经保滩入境,经涟城、徐集、南集、石湖出境,向东北入黄海。洪水季节分泄洪泽湖水,最大流量500 m/s,为常年积水河道,不通航。

盐河自保滩入境,上接京杭大运河与二河,下经涟城、朱码、浅集、时码、红窑、五港,流经县内长64公里。再经灌南、灌云直达连云港板浦。现河道为4级航道,可通行500吨级船舶。又是县内调用洪泽湖水农灌的主要河道。

南北六塘河,是涟西地区灌溉与排水河道,亦有通航功能。境内长分别21、22公里,向西在灌南县入灌河。

一帆河是涟东主要排水河道,境内长14.5公里。支河有西宦河、古盐河、港河等。出境经灌南到响水入灌河。

七、社会经济——基本小康 1、国民经济

2003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3.31亿元。全县财政收入2.51亿元。工农业总产值60.07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1.17亿元,同比增长39.8%。农业总产值28.9亿元。

2、人口与人民生活

2003年全县总人口103.94万人,比上年增加900人,增长率0.9‰。其中非农人口23.39万人,比上年增加0.2万人,增长率8.6‰。人口自然增长率2.87‰,比上年下降1.02个千分点。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20人,高于苏北平均人口密度。

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20元,比上年增长 %。农民人均纯收入3051元,与上年持平。

第二章 现状分析

一、发展条件——投资热土 1、区位条件优越

涟水位于苏北中部,县城紧邻淮安市区,县有方便利用中心城市重大基础设施的地缘优势。

涟水地处连、宿、淮、盐四市中间,沭(阳)、灌(南)、响(水)、滨(海)、阜(宁)、楚(州区)、淮(阳区)七县(区)环绕周边,市场辐射人口5000多万人,区位条件优越。

2、对外交通方便

宁连高速公路纵贯全县,京沪高速公路在县境西缘与宁连高速交会,308、309省道穿越县域。新长铁路、京杭大运河离县城仅25公里,境内四级航道盐河西接大运河,东接连云港,交通网承南启北,联结东西,对外交通十分方便。

3、土地资源丰富

县域面积1676.34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20人。耕地面积129.98万亩,农村人均耕地面积1.7亩。比全省人均耕地面积高,土地资源较丰富。

3

4、农业经济发达

2003年粮食总产量4361万吨,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农业经济特色明显,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业发展迅速。2002年5月通过省首批生态农业示范县验收,并被国家列为全省唯一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示范县”。

5、劳动力资源充足

全县劳动力人数50.76万人,占总人口的48.89%,其中从事农业劳动人口35万人,占总劳动人数的69%,劳动力资源丰富。目前有6.64万人在外地打工。

6、生态环境良好

涟水境内有五条干渠、七八条河流遍布县域,水环境良好。沿废黄河滩78公里“三百工程”生态工程林。农田林网、道路河渠林网密布。生态农业工程、绿色食品基地工程等大生态农业工程建成。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平原绿化百佳县”“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 国家级“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示范县”。涟水县城位于废黄河北岸,城外河滩林果密布,环境优美。“两河两渠”横贯城区,老城区五岛公园景色宜人,城市的自然环境优美。

7、城建步伐加快

近几年来,县城全面改造了老城区,启动开发了西面工业园区,建设了红日路行政办公新区,扩大了建城区面积(从1996年的9.6平方公里扩大到2003年的13.4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东市场、西工业、南教育、北行政”的整体格局。2002年还完成了消防大楼、县医院门诊楼、妙通塔工程、青少年活动中心、图书馆等一批社会事业项目和一批市场商业建设,增强了城市功能。

8、基础设施条件改善

随着红日路、广陵路(工业园区)、黄河路、涟州路等城市道路建设,城区已形成“四纵六横”的道路框架。城市供水能力达到3.5万吨/日,扩建自来水厂的水源基本没问题。地下排水管道总长108公里,园林绿地面积达到220公顷。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初步的支撑条件。

9、教育特色

涟水自古重教兴学,曾有“安东出才子”美誉。在深化教育改革,大力引进外资发展教育事业等各种途径办学的努力下,现已形成以炎黄大学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园区;以涟中、郑梁梅高中为核心的中等教育园区;以及职业教育、义务教育、幼儿教育等五大“教育园区”。构成教育大县的格局和涟水对外开放的窗口。

二、制约因素——积极扭转

1、全县经济基础薄弱,工业起步较晚,尚处在农业经济发达期、工业化经济初期。县财政收入偏低,2003年仅有2.51亿元。经济建设与城市建设的经济实力较弱。

2、城市化水平较低,现状仅为30%,低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工业化滞后,城市化也滞后。

3、城市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改、扩建的任务较重。城市建筑面貌大多不够现代化,七、八十年代的底商住宅和城中村随处可见。

三、产业成长——阶段分析 1、涟水产业结构阶段

从产业结构演进五阶段理论分析,涟水县已从“传统农业结构”演进到“手工操作的农业技术和机械化、自动化的工业技术并存”的《二元结构》阶段,正向“工业技术装备扩散到多产业”的《复合结构》阶段演进过程中。

2、涟水产业成长阶段

根据产业成长阶段论,由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的不同,将经济发展分为五个时序:

一>三>二,为农业经济初期 一>二>三,为农业经济发达期 二>一>三,为工业经济初期 二>三>一,为工业经济中期 三>二>一,为工业经济后期

2003年1月8日涟水十三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全县三次产业比例由1997年的61:17.9:21.1调整到2002年的34:34.9:31.1,实现了由一、三、二到二、一、三次序的转变”。就是说,实现了从农业经济初期到农业经济发达期再到工业经济初期的转变。2003年全县三次产业比例31.8:36.6:31.6,第二产业比重又有增加。在规划期内,涟水县将向工业经济中期二、三、一转变,第二、第三产业均应超过农业。

四、分析结论——充满希望 1、回眸历史

涟水大地处于淮北平原,苏北中部,是革命老区,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土地资源和勤劳勇敢的人民。涟水县与苏北大多市(县)一样,长期属于我省经济落后地区之一。主要原因是交通闭塞,以淮河、大运河为主的水运交通昌盛时代一去不返,现代公路交通滞后,没有铁路,不靠港口,更无航空。相应带来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工业经济落后,城市化水平较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较慢,社会事业得不到长足发展。

2、审视当今

在分析了当今世界、全国、我省和苏北发展的大好形势前提下,审视我省过去几年不断强调对加快苏北发展的政策倾斜,加大对苏北经济、社会发展的扶持力度,特别是在京沪、宁连高速公路开通,新宜铁路通车的有利交通条件下,经过涟水干群的努力,使近几年涟水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全县经济实力有所增强,县城工业开发区已初具规模,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开始从农业经济发达期向工业经济初期转变,城市化水平有较快提高,自然生态环境成为本县优势。

3、展望未来

党的十六大报告深刻、全面地阐述了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定位了时空坐标。江苏省委省政府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两个率先”的目标,即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伟大目标。涟水县在未来的十几年中在现有基础上将能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把外部的支持帮扶与增强内部发展动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结合起来,弘扬自主创业、艰苦奋斗的传统精神,努力实现“两个率先”,创造涟水美好的未来。本次规划要将涟水县城规划成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具有特色、充满情趣与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