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5e064878762caaedd33d46f

② 水网城市特色,河渠纵横,废黄河、盐河、涟东总干渠、涟中干渠在城区交汇,“四河一岛”特色。

③ 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是苏北的文化大县,历史遗址众多、革命文化彰显、园林文化和水文化突出、酒文化与佛教文化长远。同时又是苏北的教育大县。

④ 英雄城,革命老区,红色根据地。1947年涟水战役国内外闻名。1927后建立中共涟水特别支部,1928年成立中共涟水县委。1932年建立红色政权,1948年向苏南等地派出2000名涟水籍干部。

三、 城市性质

县域中心、教育发达、以新型工业为主导的生态园林城市。

该性质明确涟水在区域中的功能定位,首先是“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中心”,再强调三大特色,“教育特色”、“新型工业”、“生态园林”,着重强化“工业立县”的县城经济中心职能,强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突出教育领先,追求生态园林城市目标。

纲要初稿性质提法:“以轻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城市和教育产业领先的城市”。

初稿汇报后有关领导的提法:“新兴的轻工业型城市,教育发达、苏北领先、以人为本的生态园林城市。”

四、城市人口规模 1. 现状人口规模

现状人口统计范围,是按城区现状建成区范围内的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和外来常住人口相加而来。由于建成区范围已超出连城镇现有范围(东面炎黄大学已到小李集,北面涟中干渠以北已是朱码镇,西边盐河以西是蒋庵土地,西南接近保滩。)现状人口按涟城镇全部、朱码镇的北环路以南范围,其余不统计进来。

① 按2003年6月27日县民政局按乡镇区划调整后的17个镇、2个乡的人口统计:涟城镇11居委5村委户籍人口8.5万人,朱码镇6居委25村委户籍人口7.8万人,朱码镇人口按1/4算城区人口,则合计10.45万户籍城市人口。常住非户籍人口,按县公安局户政科统计,在派出所报暂住户口的7586人,未报暂住的约为1.52万人,合计11.97万人。

② 按2000年11月31日五普人口资料:涟城镇户籍人口8.39万人,朱码镇4.57万人(区划调整前),按40%算城区人口,则合计10.18万人户籍城市人口。常住非户籍人口,涟城加朱码合计1.81万人,两项相加,2000年城市人口为11.99万人。

③ 按涟水建设局2003年城建报表综2表,2002年涟城城市人口12.2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92万人,非户籍人口7259人。

综上三方面资料,现状城市人口取城建报表的12.29万人。 2. 城市人口增长分析

人口自然增长率2000年4.67‰,2001年3.89‰,2002年2.87‰。县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五”规划,近期到2010年,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下;到2010年人口出生率也是10‰以下,自然增长率4‰左右。规划自然增

长率取4-5‰为宜。

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1983-1990年递增率为68‰(83年城区人口26159人,90年41000人);1990-1995年递增率为35‰(95年城区人口4.83万人);1995-2000年均递增率为180‰(2000年城区人口11万人,因朱码镇在城区的人口算进来)。规划机械增长率取35‰左右为宜。

3. 规划城市人口 公式:P=P0(1+K1+K2)

P――规划期城市人口,P0――现状城市人口,K1――自然增长率近期5‰,远期4‰,K2――机械增长率近期30‰,远期40‰,n=规划年限。

近期到2010年P=12.77(1+0.035)=16.24万人,取16万,远期到2020年P=16.24(1+0.044)=24.97万人,取25万人。

五、 城市用地规模

现有建设用地面积13.25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7㎡,规划近期19平方公里,人均113㎡,远期28平方公里,人均112.6㎡。

第六章 城市用地布局结构

一、城市布局历史

涟水县城,最早是西汉末年(公园前117)淮浦县的古淮浦城,在城西的悦来集,南北朝时建的金城,在城北的金城庵。均不在今涟城。公元956年南唐时期新修的城池在今涟城镇。明天启六年(1621)筑砖城,高两丈四尺,周长1554丈,东西径三里七,南北径二里二,设城门4个,南曰迎和,西曰临淮,北曰镇涟,东曰朝阳,另设2便门1水关。据此推算的城垣面积约2平方公里,城墙周长5180公尺,城内东西长1.85公里,南北宽1.1公里。清末民初全城有15条街道,25条巷道,八市(南门市、东门市、西门市、北门市、东湾市、西湾市、庙后市、化龙桥市)。

二、现状用地布局特征

1. 老城区在废黄河与涟东总干渠之间,以涟漪湖为中心,周边式布局,工业、仓库等现状布局较乱。

2. 80年代在老城区基础上向北发展,安东路、淮浦路是向北线型发展的纵向轴。 3. 90年代红日路、炎黄大道是城市向北成片发展的横向轴,使城市由线型向北演进到成片开发新区。

4. 2000年以后淮浦路以西按规划开发成片工业区,工业布局开始由分散到集中。“西工、东教”的布局构架初步形成。

5. 现状用地布局的特征,已经是包含二河二渠、水网城市的布局结构。 三、城市用地发展方向

根据城市用地条件的综合评定,县城用地发展方向主要向西,其次向北。发展方针拟定为“南优、北延、西扩、东拓”。即南面已到废黄河没有发展余地,但应优化布局;

10

7

n

城市用地主要向北延伸向西扩大;西部扩大工业区,东面拓展教育与生活用地。

确定城市发展用地的6个条件:

1. 用地条件:城区西北用地开阔、平整、地势较高。

2. 交通条件:原有对外交通主要出入口在老城以西(淮涟路),新出入口在炎黄大道向西接宁连高速公路。

3. 地形标高:城区地面高程在8-9m,南高北低,西高东低。

4. 工程地质条件:根据涟水建筑设计院提供的资料,在老城区以北,涟东总干渠到盐河之间的大片土地上,工程地质划分为C区,是仅次于A区,而高于B区的地质条件,一般地基承载能力为14-16吨/㎡,天然地基基本上满足4-5层楼房的基础设计要求,较高建筑物可采用柱基础或砂石挤密法施工。

5. 气象条件:涟水城区,主导风向东南风,次为东北风。新发展用地西面布局工业,中间和东面布置生活居住、行政办公、教育、卫生等公共建筑非常适宜。

6. 基础设施条件:发展用地内的道路骨架已初步形成,淮浦路、涟东路、炎黄路、红日路等一批新道路建成。新水厂的水源在西边盐河。

四、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1. 布局结构形式

规划为将自然环境融于城市的生态园林式结构,即“二河、二渠、四片、两中心”生态环境良好的园林式水网生态城市结构。

“二河”是盐河、废黄河,“二渠”是涟东总干渠、涟中总干渠。“四片两中心”是西片工业园区,中片新城区河,南片老城区、东片文化教育区;以安东路、红日路为轴线的新中心区,南面老城中心区。

2. 功能分区与结构模型

以红日路、安东路为主轴,结合四河一湖,将全城划分为“商业金融、生态旅游、行政办公、生活居住、工业园区、文化教育等6大城市功能区”。六大功能区的结构模型如下图。

第七章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一、 生活居住用地

根据城市功能分区和以人为本的人居环境建设要求,规划涟城居住用地划分为5片。 1. 中片居住片区:在两条干渠之间,西起淮浦路,东到涟东一干渠。其中制药厂、纱厂、化肥厂远期迁出。

2. 安东居住片区:在安东南路以东,涟东一干渠南侧。

3. 城南居住片区:在淮浦南路、安东南路之间,涟漪湖周围的老城居住片区。 4. 西南居住片区:在城区西南大关路以北,涟东总干渠两侧。 5. 朱码居住小区:在涟中总干渠以北,朱码镇、安东北路两侧周围。

规划居住用地767.2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7.2%,居住人口25万人,人均居住用地30.7㎡.

二、 公共设施用地

根据用地布局结构,城市中心在新城区红日大道、安东路交叉口周围,安东南路以西为老城中心商贸区,新老中心以安东路连成一体,组成单核双中心。红日大道、涟州路两侧是行政中心,淮海路以东为文教区。

1. 行政办公用地

规划保留老城区部分行政机构办公用地,行政办公用地集中在红日大道北侧、涟州路两侧一带行政中心。近期配套行政中心设施,完善行政职能,远期适当控制行政办公用地发展。

2. 商业金融用地

县级商业金融用地在新中心区(红日大道与安东中路交叉口附近),应成片开发,以商业街、商城为主;其次在老城区中山路、安东南路一带;居住区级商业中心在安东北路朱码和各居住区中心。

3. 市场用地

保留并完善现有的苏北商品城、果品批发市场、建材市场以及其他集贸市场;随着城市主入口的改变,规划新建苏北农副产品出口加工大市场,选址在城市主大门宁连路接线段两侧(炎黄大道西端)。

4. 文体科技用地

完善现有城南娱乐城。规划新建水上花月城(在五岛公园);在渠北西路北侧、涟州路西侧新建文化科技中心。新体育馆在红日大道东段盐阜路旁。

5. 教育用地

规划扩大东面教育用地,兴办特色职业教育,培训高级技工和外出打工农民。扩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