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生态功能区保护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洞庭湖生态功能区保护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5e17b14a0116c175f0e48d0

民健康和影响当地经济发展。钉螺是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血吸虫病和钉螺的地理分布具有严格的地域性,血吸虫病流行的严重程度取决于钉螺的分布和密度。洞庭湖区钉螺分布面积广,是全国有名的血吸虫疫区,血吸虫病广为流行。由于泥沙淤积,洲滩迅速扩展,杂草遍地丛生,为钉螺栖息提供了有利的场所,有钉螺面积呈现增长趋势,导致湖区血吸虫病广为流行,危害十分严重。洞庭湖区有6个市、36个县为血吸虫病流行区,流行区人口588万人,历年累计查出病人110万,病牛35万头。钉螺面积3.9万hm2,通过50年的防治工作,灭螺面积2.2万hm2,共治疗病人700多万人次,治疗家畜180万头次。但近年来洞庭湖区血吸虫病疫情出现反复,钉螺扩散明显,病疫区不断增加。有些地方在多年前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标准之后,疫情重新出现回升。目前,洞庭湖区还有钉螺面积1.74万hm2 (其中垸内0.045万hm2)接近全国钉螺面积的一半,血吸虫病人20.5万,病畜近5万头。沿堤易感地带长达1340公里,进螺涵闸157座。与全省、全国比较,岳阳市疫情仍较严重,现有血吸虫病人约占全省的1/3,占全国的1/10。钉螺面积约占全省的2/5,占全国的1/5。

生态环境的变化,致使某些物种的种群数量猛增,甚至暴发成灾。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洞庭湖区并未见东方田鼠大面积暴发成灾的报道,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不时暴发成灾,造成滨湖农田大面积绝收,变为国内一种很突出的新兴农业害鼠。东方田鼠是洞庭湖区重要的农业害鼠,以2005年和2007年最为严重(2007年仅大通湖就收集达90吨),对洞庭湖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巨大的损失。东方田鼠暴发成灾的原因在于洞庭湖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湖面萎缩,湖泊沼泽化,洲滩扩展。上世纪60-70年代“围湖造田”和“围湖灭螺”等措施,人为地改变湖区生态环境,加速了东方田鼠暴发成灾。一是围湖加速淤塞,沼泽植被扩展为东方田鼠种群提供了更多更大的滋生场所;二是本来栖息远处湖滩的东方田鼠在洪水来临时大部淹死,数量难以累积增长,围湖后堤内进水受阻,有些堤坝修造后因倒塌而废弃,被围部分既能进水形成沼泽,来水却又不猛不大,变成了东方田鼠的安乐园,数量逐年累积膨胀终致暴发成灾;三是堤坝本身,特别是湖内

13

层层围筑的大小堤及一些倒塌堤坝,在汛期时成了东方田鼠避洪的安全岛和中继站,在长途游迁时得以休息、取食,不致衰竭死亡;四是洞庭湖的泥沙淤积,每年湖滩增加40km2,栖息地扩大,致使东方田鼠种群数量增大。随着三峡大坝建成,洞庭湖洲滩出露面积不断增大和冬春季洲滩连续出露天数的增加,造成东方田鼠枯水季节的繁殖天数增加、栖息地面积增大,种群数量将进一步增大。另外,随着洞庭湖区实施退田还湖生态工程,植物群落逐渐演替为适合东方田鼠生存的栖息地,东方田鼠也随之扩散。平垸行洪工程,又有利于东方田鼠沿着河道向上游迁移,扩大了东方田鼠栖息地的范围,增加了该鼠的危害区域。

4. 环境污染严重, 湿地生态功能衰退

由于环湖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加快,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由过去的工业点源污染为主,变化为各种点源与农业面源、城镇生活污染源交织在一起,洞庭湖水质已由中贫营养状态发展为中富营养状态。1991~2000年洞庭湖水质监测结果表明,洞庭湖十年水质综合指数为0.4301,属轻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TN、TP、CODMn;营养类型为中-富、富营养型两种。

水体污染物来源于四个方面:一是工业废水;二是生活污水;三是农业退水;四是血防污染。洞庭湖区18个县、 市共有工业“三废”排放单位1500多个,年排工业废水2.0046×108t,其中重大污染源59个,虽只占全部污染源数量的4%,但其废水排放量却占全部废水排放量的90%。这些重大污染源的废水年排放量均在百万吨以上。就其工业分类而言,以化工废水排放量最大,占工业废水总量的37.4%;其次是造纸,占23.3%;第三是电力,占总量的20%。这些工业废水每年向湖泊中所排放的有毒物质类型主要包括:COD17.0t,BOD53.7t,悬浮物3.6×104t,氨态氮0.25×104t,汞0.028t, 镉0.110t, 6价铬4.6t, 砷22.35t, 铅16.20t,酚687.5t,氰化物20.14t,石油类679.1t,硫化物300.6t。据1999年统计,洞庭湖区生活污染排入洞庭湖水体的总氮为47.32×104t,总磷为5.41×104t。

湖区农业结构不合理, 种植业所占比重过大,为追求粮食高产丰收,化肥和农

14

药施用量每年分别达18713×107 kg和117×107 kg,农业面源污染随之加剧。湖区中小城镇生活污水大多未经过处理直接排入湖内,这种状况在短期内无法改变。还有沤制黄红麻废水、投放铬渣和五氯酚钠等血防药物,均给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严重污染。据1999年统计,洞庭湖区现有水田4.82×104公顷,旱地1.89×104公顷,由于农业退水进入洞庭湖的总氮量为1.74×104t /a,总磷量为306×104t /a。据1999年统计资料,洞庭湖区有牛29.61×104头,猪479.28头,家禽4727.85×104羽。因禽畜粪尿所排污染物进入洞庭湖水体的总氮估计为7757.7t /a,总磷为842.1t /a。洞庭湖区共有精养鱼塘面积4.26×104公顷,由此产生而进入水体的氮为4306.6t /a,磷为469.04 t /a。随着湖区经济的发展,入湖污染物增加,虽然洞庭湖的整体水质状况良好,但局部水域污染将呈扩大趋势。目前,洞庭湖区蔬菜、粮食、茶叶、畜禽及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大多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这种情况在大中城市郊区尤为突出。

对洞庭湖营养盐成分磷和氮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①每年入湖氮、磷总量分别为75.5×107kg和6.0×107kg,其中河道入湖与生活污染占的比例最大,二者占总量的95 %以上;入湖河道中氮、磷来源最多的是长江三口和湘江,二者占入湖河道营养盐输入的70%,其中由长江三口输入的限制性营养盐总磷占到入湖河道总量的60%以上,占入湖总磷量的23%。②每年滞留湖内的营养盐总磷量为7.8×106kg,总氮量为10.7×107kg,总磷与总氮的滞留系数分别为12.9%和14.2%;③生活污染是湖泊营养盐输入的主要来源,占入湖总磷量的57.6%和入湖总氮量的41.4%,洗衣粉排磷的贡献率也比较大。所以,防止洞庭湖的富营养化应把重点放在解决生活污染和禁止或限制使用含磷洗衣粉上。

5. 杨树和芦苇的过度种植,破坏了湿地景观格局

洞庭湖区引种欧美黑杨已有30多年的历史。从其发展过程看,经历了有引种到推广、由零星栽植到成片造林、由垸内造林到垸外造林、由一般用材林培育到工业原料林和防护林体系建设等几个发展阶段。2005年5月调查结果表明,洞庭湖杨树总面积为426万亩,其中岳阳市44万亩。按造林地类划分,则垸内造林106

15

万亩,洲滩造林105万亩,“四旁”植树折合面积215万亩。湖区的杨树种植面积增加,与之对应的就是其它土地类型的减少,尤其是洲滩以及退田还湖后的堤垸被杨树林大量蚕食。“洞庭林区”不符合洞庭湖的湖泊湿地景观格局,对洞庭湖区的湿地生态系统将产生巨大的破坏,与其作为国际重要湿地的身份也是不相符的。杨树喜湿、生长快、适应性强,根系发达,成片植于湖滩使之成为绝对优势种群,将抑制原有野生植被的生长,造成土壤板结,改变湿地植被群落的结构,进而影响湿地生物尤其是鸟类的栖息与繁殖。另一方面,森林生态系统对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作用在较长时间内都是不可逆的,对湿地植被、动物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破坏力都将是毁灭性的,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恢复。

近几十年来,大量泥沙淤积,湖区浅滩湖洲遍布,人类对湖州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由于芦苇是优良的造纸原料,自廿世纪70年代开始,在洞庭湖洲滩上进行大规模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为了扩大种植面积和获得高产,在内湖洲滩湿地大规模进行开沟排水,人为抬高洲滩的高程,使得沼泽型湿地大面积缩小,这些区域正是鱼类、水鸟、底栖动物栖息的重要场所。芦苇的经济价值,使得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内陆红树林”——鸡婆柳无立足之地,洞庭大桥附近年来自然生长起来的鸡婆柳遭人为破坏,让位于芦苇生产。大面积芦苇也导致虫害的大发生,每年杀虫剂的大量使用,导致鸟类甚至鱼类的大量死亡。例如种植芦苇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但大面积扩种芦苇,必然加剧洞庭湖的淤积和钉螺的扩散繁殖,有螺面积相应增加,湖区血吸虫病流行严重。特别是湖区近年来水灾频繁,堤垸溃缺,钉螺向垸内大面积扩散,或通过引洪涵洞,向垸内沟渠扩散,致使垸内钉螺灭而复现,难以灭尽。另外,洪水过后,泛区卫生状况极差,灾后瘟疫流行,血吸虫病和其他流行性疾病的传播严重威胁湖区人民的身体健康。

总体而言,从各种湖区环境破坏状况分析可知湖区水域面积减小,湖泊调蓄能力下降是导致湖区水沙灾害加剧的最直接原因,同时也是引起湖区生态平衡破坏进而引发严重环境问题的原因。人类从事的生产和生活给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逆转的危害。因此,相关的政策和措施需主要立足于随着社会经济文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