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东南大学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5f0c9e9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4f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

1.居民点发展与分类;

居民点的含义:人们为共同生活和生产而聚集的定居场所,是人类社会空间结构的一种基本形式。

居民点的发展:无固定居民点——固定居民点——城市型居民点

居民点的分类:城镇型居民点(城市、城镇)和乡村型居民点(中心村、基层村、自然村) 2.城市产生的主要原因;

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与农牧业分离) 3.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因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工业化不仅促进原有城镇的发展,而且导致新型城市的涌现。 4.城市定义及界定标准

现代城市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和行政管辖。

城市可以理解为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 5.城市化定义及衡量指标

城市化的内涵: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人口职业转变),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地域空间变化),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城市化是国家和地区实现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和服务集聚的过程,同时也是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和传统方式转变的过程。

衡量城市化的指标包括三个方面:城市数量、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1.了解古代西方城市发展各阶段的基本特征。

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略)

2.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管子

“度地篇”中城市布局城市选地以及道路系统都有精辟的论述。

如选址:“高勿近埠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如布局:“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维绳”,这种观点打破了原《周礼考工记》的单一模式。

——总结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受儒家礼制思想影响较大,强调中轴对称,但凸现人与自然和

谐发展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在古代城市建设中得到体现,一些城市规划布局考虑地质、地理和地貌特点,城墙不一定方,轴线不一定直,自由外在的形式是富于哲理的内在联系。

3.近现代规划理论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产生背景、规划思想、实践

规划思想:主张通过建设田园城市控制城市规模扩张,田园城市是兼有城市和乡村特点的新型城市结构形式。其特征是中心城市周围建设一圈较小的城镇——田园城市,形成一个城市群,霍华德称其为“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群”。

产生背景:19世纪末,工业化条件下,城市与适宜的居住条件之间的矛盾,大城市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霍华德的理论贡献

——指导思想 :摆脱了传统规划主要用来显示统治者权威或张扬规划师个人审美情趣的旧模式,提出了关心人民利益的宗旨,这是城市规划思想立足点的根本转移。

——城乡结合 :针对工业社会中城市出现的严峻、复杂的社会与环境问题,摆脱了就城市论城市的狭隘观念,从城乡结合的角度将其作为一个体系来解决。

——体系完整 :设想了一种先驱性的模式,一种比较完整的规划思想与实践体系,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及其实践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社会研究 :首开了在城市规划中进行社会研究的先河,以改良社会为城市规划的目标导向,将物质规划与社会规划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田园城市与广亩城市的区别

(1)从社会组织方式上看:田园城市是一种“公司城”的思想,试图建立起劳资双方的和谐关系;广亩城市则是“个人”的城市,强调居住单元的相互独立。

(2)从城市特性上看:田园城市是一种既想保持城市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秩序,又想结合乡村的自然优雅环境;广亩城市完全抛弃了传统城市的所有结构特征,强调真正地融入自然乡土环境之中。

(3)从对后世的影响上看:田园城市模式导致了后来西方国家的新城运动;广亩城市称为后来欧美中产阶级郊区化运动的根源。

——卫星城镇理论

20世纪初,霍华德追随者恩温:卫星城疏散人口。

到1920 年代,恩温认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在形式上有如行星周围的卫星,因而提出了卫星城的概念来继续推进霍华德的思想。主张在大城市周围用绿地围起来,限制其发展,同时在绿地之外建立卫星城镇,设立工业企业,和大城市保持联系。卫星城镇从卧城——半独立城镇——完全独立的新城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规模趋向由小到大。

1924年在阿姆斯特母召开国际城市会议上,提出“建设卫星城是防止大城市过大的重要方法”成为世界上建筑界、规划界公认,并给卫星城下了个定义: 卫星城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大城市的派生物。

——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设想:产生背景、规划思想、实践

规划思想:工业化思想带入城市规划,主张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提供充足的绿地;城市必须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城市拥挤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即大量高层建筑加上人车分离的高效率交通系统。

产生背景:20世纪初,大城市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条件差,需改善城市有限空间。 代表案例:光辉城市; 300万人口的现代城市 ;Plan Voisin ;昌迪加尔

——柯布西耶与霍华德的城市规划思想的比较(分散发展模式 VS 集中发展模式) 相同点: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状况等问题

不同点: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主张城市分散发展;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市;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理论奠基于社会改革理想。柯布希埃的现代城市设想主张城市集中发展,通过大城市的结构重组,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希望以物质空间的改造来改造整个社会。

——索利亚·马塔的“带形”城市理论

背景:19世纪末的铁路交通大规模发展 。

规划思想:城市应该以大运量、宽阔和高速的轨道交通运输干线作为轴线,各种空间要素、工程管线和建设地带聚集在其两侧来营造。可以限制城市的宽度,而城市的长度可以无限延长,未来城市不再是分散在不同地区的点,而是由铁路和交通干道相串联在一起的连绵不断的城市带。

规划实践:斯大林格勒;哥本哈根的指状发展;巴黎的轴向延伸

——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

背景:19世纪末,工业化快速发展。

规划思想:提出在工业化快速发展时代,要以“确定方式”形成城市建设的艺术原则。要建立起城市空间的丰富多彩和人的活动空间的有机互动 ,促进人的尺度、环境的尺度与人的活动以及他们感受之间的协调 。主张通过城市空间的各种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的探讨,总结设施位置选择、布置及交通、建筑群布置的一系列基本准则 。

——戈涅的工业城市理论

背景:法国建筑师戈涅(Tony Garnier)于1917 年提出了工业城市的设想,探讨了现代工业城市的功能组织问题。

规划思想:其规划思想注重各类设施本身的要求和与外界的相互关系,并将各类用地按照功能划分的非常明确。戈涅在他的理想方案中布置了铁矿、炼钢厂、机械厂、造船厂、汽车厂、发电站等一系列工业部门,按照各自的功能和交通需求加以布局。 方案体现了明确的功能分区思想和原则,对解决19 世纪普遍的由于功能混杂而带来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现代城市规划重要的理论基石之一。

——格迪斯的区域规划思想 背景:20世纪初

规划思想:城市不是封闭和孤立的,而是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城市规划应该是城市地区的规划,城市和乡村要纳入同一体系,使规划包括若干个城市以及他们周围所影响的整个地区。城市规划要“先诊断后治疗”,通过“调查——分析——规划”的过程,制定科学的规划方案。

——邻里单位理论

佩里(C.A.Peiry)1939 年发表专著对邻里单位(Neighborhood Unit)理论进行了全面阐述,这一理论指导了20 世纪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居住区的建设和空间组织。

邻里单位理论的目的是要在汽车交通开始发达的条件下,创造一个适合于居民生活的、舒适安全的和设施完善的居住社区环境。他认为,邻里单位不仅要包括住房,还要包括的环境和相应的公共设施,这些设施至少要包括一所小学、零售商店和娱乐设施等。

“人车分流”概念。

此外,这一理论的基本概念在苏联也得到了发展,孕育了被称为居住小区的布局原理。

——有机疏散理论

20世纪30年代,针对大城市过分膨胀带来的各种弊病,沙里宁提出有机疏散思想;《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

规划思想:城市与自然界的所有生物一样都是有机的集合体,趋向衰败的城市需要有一个以合理的结构以利于健康发展。主张把城市划分成不同集中点所使用的区域,区域内又可分为不同活动所使用的地段。(1)把衰退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规划方案转移到适合的地方去。 (2)把腾出来的土地按规划进行调整,改作适宜的用途。 (3)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有价值的部分。

以往是将有秩序的疏散变为无秩序的集中,有机疏散思想能将无秩序的集中变为有秩序的疏散。

沙里宁认为要实现“有机疏散”,一方面需要对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集中”,另一方面需要对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的分散”。前者能给整个城市带来功能秩序和工作效率,后者能给城市的各个部分带来适于生活和安静的居住条件。

3. 几个主要宪章

——雅典宪章

背景过程:1920年末,现代建筑运动走向高潮,1933年在希腊雅典召开的现代建筑国际会议上,提出现代建筑和建筑运动的基本思想和规则,并通过雅典宪章。

主要内容: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同时还就城市的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解决方案,还提出保留名胜古迹及历史建筑的思想。

——马丘比丘宪章

背景过程:1977年国际建筑师协会在秘鲁利马召开国际性学术会议,在古代文化遗址马丘比丘山上签署《马丘比丘宪章》。

主要内容:承认和肯定《雅典宪章》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新的发展。认为追求功能分区不能够牺牲城市的有机组织,要重视城市中人与人之间多方面的联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生活环境。同时,认为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过程,不仅要重视规划的编制,更要重视规划的实施。另外,《马丘比丘宪章》还就城市中的环境污染、历史遗产和文物保护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1)《雅典宪章》 1933思想基础: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基础上,认为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以形成良好的环境,则可自动解决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核心内容:提出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它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突破了过去追求图面效果和空间气氛的局限,引导规划向科学的方向发展。功能分区及其之间的机械联系-从对城市整体的分析入手,对城市活动进行分解,在揭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将各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复原成为一个完整的城市。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制定规划方案,建立各功能分区在终极状态下的平衡状态,将城市看成了一种产品的创造,物质空间规划成为城市建设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