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四川省教师公招真题及解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2015年12月四川省教师公招真题及解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62ac67ec77da26924c5b0aa

29.科学家通过观察蜻蜓飞行而发明了直升机,这其中促进科学家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是( ) A.定势 B.迁移 C.原型启发 D.问题表征 【答案】B.

【解析】原型启发,意指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产生新的设想和创意。在本题中,蜻蜓是直升机的原型。 30.以下对道德教育功能认识错误的是( ) A.道德方法教育具有预测功能 B.道德原则教育具有指导功能 C.道德规则教育具有约束功能 D.道德理想教育具有激励功能 【答案】A.

【解析】考察德育章节内容。运用代入法解答,带入具体方法或原则来进行判断。例如:在A项中,陶冶法、榜样法具有预测功能,显然说法错误,故选择A。 31.得出学习即强化的观点的实验是( ) A.经典条件反射实验 B.操作条件反射实验 C.榜样学习实验 D.顿悟学习实验 【答案】B.

【解析】考察学习理论章节。斯金纳的小白鼠实验,提出了操作条件作用理论,其中有著名的“学习即强化”观点。 32.小峰认为输掉学校秋季篮球比赛是因为他们的运气不好,这种归因是( ) A.内部、不可控、不稳定的归因 B.外部、可控、稳定的归因 C.外部、不可控、稳定的归因 D.外部、不可控、不稳定的归因 【答案】D.

【解析】考察维纳的归因理论。运气较易判断:其是外部、不可控、不稳定的归因 33. 图示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组织化的( ) A.命题和概念 B.知识结构 C.表象 D.符号 【答案】B.

【解析】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另外,图式也表征特定概念、事物或事件的认知结构。B符合题意。 34. 训练学生估计不同大小长方形的面积,一段时间以后,测试结果发现学生估计长方形面积的能力提高,而估计圆形面积的能力却没有提升,这项实验支持( )

A.形式训练说 B.共同要素说 C.概括化理论 D.关系转换说 【答案】B.

【解析】由于反对形式训练说对学习迁移的解释,许多心理学家纷纷度向形式训练说提出挑战,其中,桑代克的影响最大。1903年,美国杰出的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以大学生为被试,首先训练大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行估计,然后对他们进行两种测验。结果表明,被试对矩形面积的判断成绩提高了,但对三角形、圆形和不规则图形的判断成绩并没有提高。据此,他认为,学习中训练某一官能未必能使它的所有方面都得到改善。他认为两种学习之间只具有相同因素时,才会发生迁移。

35.小刚一到数学考试时就特别紧张,一发下试卷就手心出汗、甚至胃疼,觉得没考好就证明自己无能,今后一辈子就完了,也对不起父母的养育之恩。小刚的这种表现最有可能是( ) A.焦虑症状 B.恐怖症状 C.强迫症状 D.抑郁症状 【答案】A.

【解析】考试焦虑,是指因考试压力过大而引发的系列异常生理心理现象,包括考前焦虑,临场焦虑(晕考)及考后焦虑紧张。心理学认为,适度的心理紧张,可以使人对考试有种激励作用,产生良好的活动效果。但过度的考试紧张则导致考试焦虑,影响考场表现,并波及身心健康。该题干属于临场焦虑。 36.下列关于短时记忆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记忆容量大 B.记忆时间短

C.以组块为单位位置存储信息 D.复述可以延长储存时间 【答案】A.

【解析】首先注意本题目是选非题,其次,短时记忆顾名思义,时间较短、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组块记忆,容量有限,通过复数,能够有效地促进其转化为长时记忆。故选A 37.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方式是 ( )

A.全校职工大会 B.教职工代表大会 C.教研组会议 D.年级组会议 【答案】B.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七条内容。

38.规定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的法律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未成年人保护法》 【答案】C.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二条内容。

39.《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属于以下哪种规范性文件( ) A.教育基本法律 B.教育行政法规 C.教育部门规章 D.教育单行法律 【答案】B.

【解析】通过排除法判断。《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是属于行政法规。 40.以下对教育中依法行政认识错误的是( ) A.依法行政的起点是教育部门依法治教 B.依法行政的核心是教育部门依法履行职责 C.依法行政的重点是权力公开透明运行 D.依法行政的关键是教育部门执法有力 【答案】A.

【解析】依法决策就是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起点。在教育中依法行政起点依然是依法决策。

41.我国《校车安全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采取措施,保障获得校车服务的对象是( ) A.幼儿园学生和小学生 B.小学生和初中生 C.初中生和高中生 D.高中生和大学生 【答案】A.

【解析】本条例施行后,用于接送小学生、幼儿的专用校车不能满足需求的,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过渡期限内可以使用取得校车标牌的其他载客汽车。 42.以下对依法治校的认识错误的是( ) A.依法治校需要全面贯彻各项教育方针、政策 B.依法治校应按照教育法律法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C.依法治校需要理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 D.依法治校应改善教师的执教环境 【答案】D.

【解析】依法治校需体现出法与校之间的关系,D项只体现出教师与学校环境的关系。认识上不够深入。故选D。 43.教师个体基本道德品质主要包括( ) A.谦虚、朴实、仁爱、自制 B.谦虚、仁爱、乐观、自制 C.朴实、仁爱、乐观、自制 D.谦虚、朴实、仁爱、乐观 【答案】D.

【解析】广义的师德范畴包括教师道德原则、规范中所有的基本概念,也包括反映教师个体道德品质的基本概念(如“谦虚”、“朴实”、“仁爱”、“乐观”)。

44.“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表明衡量一个人品德的主要标志是( ) A. 知 B.情 C.意 D.行 【答案】D.

【解析】衡量一个人品德的主要标志是品德行为,此题前文中的例子关系不大。

45.教师职业道德具有纠正人的行为和指导实际活动的作用,不仅指向教育过程,而且指向教师本身。这说明教师职业道德具有( )

A.教育功能 B.社会功能 C.调节功能 D.认识功能 【答案】C.

【解析】通过关键词进行判断:“纠正行为”、“ 指导活动”表明教师职业道德具有调节功能。教师职业道德的调节功能不仅指向教育过程,而且也指向教师本身。

三、判断简析题(共8小题,1、3、5、7题每题1分,2、4、6、8题每题2分,共12分。2、4、6、8题至少有一个选线是正确的。)

根据下面材料,作答1、2题。

【材料】某小学老师在课堂上板书后,习惯将粉笔随手一扔,慢慢地,班上学生被叫到黑板前做题后,也习惯将粉笔一扔......后来,该老师意识到了问题,不再扔粉笔。渐渐地,这个班上就没人再扔粉笔了。 1、该案例中,老师是学生的榜样,这种说法正确吗? 2、为什么?

A.、老师是学生观察学习的对象

B.、老师是学生的重要偶像他人,是一种教育力量 C.、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知识传授者,而不是行为榜样 D.、老师主要通过“言传”影响学生 E、老师的不良习惯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

【解析】正确。A.B.E。本题主要考查教学方法中的榜样法,同时穿插了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行为的“示范者”,是学生观察,模仿的榜样,因此C.选项错误。

在该案例中,老师影响学生的主要途径是“身教”,因此E选项错误。正确的是A.B.E。 根据下面材料,作答3、4题。

【材料】某教师用心理测量鉴别学生是力求成功者还是避免失败者。结果发现某班学生基本是力求成功者。于是该教师说:“基于班里同学的心理特点,我应设置中等难度的学习任务,也就是将学习成功率控制在50%左右。” 3、该教师的说法对吗? 4、为什么?

A.、力求成功者更倾向于选择容易的学习任务 B.、力求成功者更倾向于选择中等难度的学习任务 C.、力求成功者更倾向于选择高难度的学习任务 D.、中等难度的学习任务更具挑战性 E、高等难度的学习任务更具挑战性

【解析】正确。B.D.。本题考查点是动机理论中的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水平高的学生倾向于选择中等难度的学习任务,而中等难度的学习任务更具有挑战性。因此选择B.D.。 根据下面材料,作答5、6题。

【材料】某小学组织学生春游前,让每位学生家长签一份安全协议书,明确:“在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中,如果发生学生伤亡事故,由家长自行负责,学校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果家长不签字,学生就不能参加本次春游。 5、该校的做法对吗? 6、为什么?

A.、学校校外活动有诸多不确定因素,与家长签订安全协议非常必要 B.、学校对未成年学生具有教育、管理和保护义务,不能用协议来免责 C.、学校单方提供的免除自己责任的安全协议书是无效的

D.、签订安全协议是为了让家长配合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很有必要 E、学校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家长,违背了平等自愿的原则

【解析】错误。B.C.E。材料中学校与家长签订协议的做法是错误的,学校对未成年学生具有教育、管理和保护义务,不能用协议来免责,这种协议是没有必要、无效且错误的。B.C.E正确。 根据下面材料,作答7、8题。

【材料】在某小学四年级的教学课上,老师讲解例题时,欣欣觉得自己已经掌握老师的解题方法,便向同桌询问其它解法。老师批评欣欣不该在课堂上讲话,她不服和老师顶嘴。老师对她说,这样简单的问题都不会,还好意思问同学。 7、老师的做法对吗? 8、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