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宏观经济政策习题(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5宏观经济政策习题(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67d73ef0975f46527d3e1e9

意的?而相反的观点又是什么?

五、论述题

1.何为自稳定器?请说明它对缓和经济波动的作用。 2.宏观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试用IS—LM模型分析财政政策效果。

4.论述宏观货币政策及其手段。

5.用IS—LM模型说明为什么凯恩斯主义强调财政政策的作用,而货币主义者强调货币政策的作用。

6.试评析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

六、计算题

1. 假定货币需求为L = 0.2Y,货币供给为M = 200,消费C = 90 + 0.8Yd ,税收了T = 50 ,

投资I = 140—5r,政府支出G = 50,求:

(1)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2)若其它情况不变,政府支出G增加20,那么收入、利率和投资有什么变化? (3)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2. 已知消费函数、投资函数分别为C = 130 + 0.6Y 和 I = 750–2000 r,设政府支出为G = 750

亿元。试计算:

(1)若投资函数变为I = 750–3000 r,请推导投资函数变化前和变化后的IS曲线并比较斜率。

(2)增加政府支出时,请比较投资函数在变化前和变化后哪种情况的收入变化大?为什么?

(3)增加货币供给时,比较投资函数在变化前和变化后哪种情况对收入的影响大?为什

么?

3.假设LM方程为Y = 500 + 25 r ,货币需求为L = 0.2Y–5 r ,货币供给量为100 ;IS方程为Y = 950–50 r ,消费函数为C = 40 + 0.8Yd ,投资函数为I = 140 –10 r,税收为T = 50 ,政府支出为G = 50。试计算:

(1)均衡收入、利率、投资各为多少?

(2)若IS曲线变为Y =800–25 r ,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各为多少?

(3)若自主投资增加30 ,比较(1),(2)中收入和利率的变化情况。分析为什么他们的收入变化有所差异?

4.已知某经济社会中消费函数C = 200 + 0.5(Y–T),投资函数I = 150–100 r,货币需求MD = 0.25Y–200 r + 50 ,货币供给Ms = 200。试求:

(1)在不含政府部门条件下的国民收入和利率水平;

(2)在G = T = 50条件下(即平衡财政)国民收入和利率水平。

5.假定某国政府当前预算赤字为75亿美元,边际消费倾向b = 0.8,边际税率t = 0.25,如果政府为降低通货膨胀率要减少支出200亿美元,试问:支出的这种变化能否最终消灭赤字?

6.假定货币需求函数L=kY—hr中的k =0.5,消费函数C = a+bY中的b = 0.5,假设政府支出增加10亿美元,试问货币供给量(假定价格水平不变为1)要增加多少才能使利率保持不变?

9

习题答案与分析

一、名词解释

1.经济政策

西方经济学认为,经济政策是国家或政府为了达到充分就业、价格水平稳定、经济快速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为增进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经济政策有宏观经济政策和微观经济政策之分。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人政策等;微观经济政策是指政府制定的一些反对干扰市场正常运行的立法以及环保政策等。

2.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

又称内在稳定器,指在国民经济中无需经常变动政府政策而有助于经济自动趋向稳定 的因素。例如,一些财政支出和税收制度就具有某种自动调整经济的灵活性,可以自动配合需求管理,减缓总需求的摇摆性,从而有助于经济的稳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通常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和公司所得税、失业补助和其他福利转移支付、农产品维持价格,以及公司储蓄和家庭储蓄等。例如萧条时期,个人收人和公司利润减少,政府所得税收人自动减少,从而相应地保证了消费和投资;同时,随着失业人数的增加,政府失业救济金和各种福利支出必然要增加,又将刺激个人消费和促进投资。但是,内在稳定器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只能配合需求管理来稳定经济,而本身不足以完全维持经济的稳定;它只能缓和或减轻经济衰退或通货膨胀的程度,而不能改变它们的总趋势。因此,要达到一定的社会经济目标,还必须采用更有力的财政政策措施。 3.公开市场业务

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以实施宏观货币政策的活动。公开市场 业务的目的是:(1)通过政府债券的买卖活动收缩或扩大会员银行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从而影响这些银行的信贷能力;(2)通过影响准备金的数量控制市场利率;(3)通过影响利率控制汇率和国际黄金流动;(4)为政府证券提供一个有组织的市场。公开市场业务被认为是实施货币政策、稳定经济的重要工具。例如,经济扩张时,实行卖出政府债券的政策,可以减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降低它的信贷能力,促使贷款利率上涨,遏制过度的投资需求;而在经济萧条时,则买迸政府债券,以便提高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扩大它们的信贷能力,促使利息率下降,从而扩大投资需求。公开市场政策由国家公开市场委员会讨论决定,由中央银行高级职员出任的公开市场业务经理具体执行。 4.贴现率

将未来支付改变为现值所使用的利率,或指持票人以没有到期的票据向银行要求兑现, 银行将利息先行扣除所使用的利率,这种贴现率也指再贴现率,即各成员银行将已贴现过的但未到期的票据作担保,作为向中央银行借款时所支付的利息。贴现率政策是西方国家的主要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变动贴现率来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利息率,从而促使经济扩张或收缩。当需要控制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这样,商业银行就会减少向中央银行的借款,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就会减少,而商业银行的利息将得到提高,从而导致货币供给量减少;当经济萧条时,银行就会增加向中央银行的借款,从而准备金提高,利息率下降,扩大了货币供给量,

10

由此起到稳定经济的作用。但如果银行已经拥有可供贷款的充足的储备金,则降低贴现率对刺激放款和投资也许不太有效。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确定了商业银行贷款利息的下限。 5.财政政策

利用政府预算 (包括税收和政府支出)来影响总需求,从而达到稳定经济目的宏观经济 政策。其特点是政府用行政预算来直接控制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调节国家的需求水平,使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理想的均衡状态,从而促进充分就业和控制通货膨胀。财政政策从内容上看,包括财政收人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前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税率,后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政府购买 (支出)。从对经济发生作用的结果上看,财政政策可分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前者是指降低税率、增加转移支付、扩大政府支出,目的是刺激总需求,以降低失业率;后者则包括提高税率、减少转移支付、降低政府支出,以此抑制总需求的增加,进而遏制通货膨胀。财政政策是需求管理的一种主要手段。 6.挤出效应

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经济效应。在IS?LM模型中,若LM曲线不变,向右移动IS曲线,两种市场同时均衡时会引起利率的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但是,这一增加的国民收入小于不考虑货币市场的均衡(即LM曲线)或利率不变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的增量,这两种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增量之差,就是利率上升而引起的“挤出效应”。“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支出乘数的大小、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等。其中,货币的利率敏感程度和投资的利率敏感程度是“挤出效应”大小的决定性因素。“挤出效应”与货币的利率敏感程度负相关;与投资的利率敏感性正相关。

7.货币政策

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 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两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因此,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较合适。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有:调整法定准备率、调整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8.相机抉择

政府进行需求管理时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机动灵活地采取一种或几种措施,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搭配。根据宏观财政政策和宏观货币政策在决策速度、作用速度、预测的可靠程度这四方面的差异。相机抉择一般具有三种搭配方式:(1)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相搭配;(2)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搭配;(3)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搭配或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相搭配。实行相机抉择的目的在于既保持总需求,又不引起较高的通货膨胀率。

9.相机抉择的争论

相机抉择的争论,又可称为规则与斟酌使用的争论,是指货币主义者与凯恩斯主义者在要不要、以及如何进行总需求管理的争论。

11

货币主义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市场经济有其内年稳定性,国家干预的需求管理只会加剧经济的不稳定,因而政府只要采用简单规则的货币政策,即按一固定比率增加货币供给,稳定币值与物价,就可以为市场的正常运转创造良好环境,消除严重的失业和通货膨胀。同样,政府开支也应被限制在国民收入中一个固定的比例,这样可消除经济中不确定性的根源,让未来政策进程为人们知道,不用与政府斗智。

凯恩斯主义者则认为,市场没有力量迅速自我调整保持充分就业,政府有必要也能够为稳定经济发挥作用,而没有必要也不应当把自己局限于固定的规则,而应采用斟酌使用的政策:当经济萧条,失业率太高时,扩大总需求;当经济过热,通胀率太高时,紧缩总需求。至于与政策改变相联系的不确定性,实际上是不可能消除的。即使政府承诺实行不变的规则,当经济情况改变时,政府也只得放弃这种承诺。面对迅速变化的经济,想实行不变的规则,是根本行不通的。例如,20世纪80年代美国货币流通速度出人意料降低时,如果按不变比率来扩大货币供给的话,很可能使经济陷入严重的衰退。

二、选择题

1. C 2.B 3.D 4.C 5.C 6. A 7.A 8.B 9.A 10.C 11.A 12.B 13.D 14.A 15.C 16.A 17.D 18.A 19.C 20.C 21.C 22.A 23.B 24.A 25.D 26.B 27.B 28.D 29.B 30.B 31.B 32.C 33.C 34.B 35.D 36.C 37.D 38.D 39.A 40.D 41.C 42.A 43.C 44.C 45.B 46.C 47.B 48.D 49.C 50.A 51.B 52.A 53.B 54.D 55.C

三、判断题

1.F 2.F 3.F 4.T 5.F 6.T 7.T 8.F 9.T 10.T 11.F 12.F 13.T 14.F 15.F 16.T 17.F 18.F 19.T 20.F 21.T 22.T 23.F 24.T 25.F 26.T 27.F 28.T 29.F 30.T

四、简答题

1.平衡预算的财政政策思想和功能财政政策思想有何区别?

答:平衡预算的财政政策思想是指财政收入与支出相平衡,财政预算盈余等于零的财政思想。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按其发展阶段有三种涵义:一是年平衡财政预算,这是一种量出为入的平衡思想,要求某年预算均需平衡;二是周期平衡预算,指政府财政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平衡,在经济繁荣时期采用财政盈余措施,在萧条时期采取预算赤字政策,以前者的盈余来弥补后者的赤字,以求整个经济周期盈亏相抵,预算盈余为零的平衡思想;三是充分就业平衡预算,这种思想认为,政府应当使支出保持在充分就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净税收水平。这种平衡预算思想的发展表明,平衡预算已由以往的每年度收支相抵的思想,逐步发展至以一定的经济目标为前提的平衡预算思想,在一定周期内,或某年度可有一定的财政盈余或赤字,但是这类平衡预算思想的本质仍是机械性地追求收支平衡,是一种消极的财政政策思想。

功能财政政策是一种积极的权衡性财政政策或补偿性财政政策。这种财政思想强调,财政预算的功能是为了实现经济稳定发展,预算既可以有盈余,也可以有赤字,因而称之为功能性财政。平衡预算财政与功能财政思想的共同点是,两者的目的均是为了设法使经济保持稳定,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财政收支平衡,甚至以此作为预算目标,后者则不强调这点,而强调财政预算的平衡、盈余或赤字都只是手段,目的是追求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以及经济的稳定增长。

2.财政政策效果与IS和LM曲线的斜率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答:财政政策的效果是指政府支出或税收变化对总需求从而对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影响。就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来说,这种财政政策的效果总的说来主要取决于两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