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语法知识讲座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古代汉语语法知识讲座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6ae32260722192e4536f6be

条件连词:非、任、除、无论; 目的连词:以

2、几个最常见连词的用法: “而”:

表并列关系,可译成“而又”,也可不译。例如: 黑质而白章。

——译为:身体的颜色是黑的,有白色的花纹。 连状语和中心词,即表偏正关系。可译成“地”、“着”或不译。例如: 驰然而卧。

——译为:放心地躺下。

表承接关系,即表示动作的先后关系,和“就”相近,但不必译出。例如: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译成:筑坛宣誓,把校尉的头颅作宣誓的祭品。“而”表示“为”和“盟”两个动作的先后承接关系。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可是”、“却”。例如: 非死则徙耳,而吾以捕蛇独存。

——译为:不是死了就是迁移了,可是我靠着捕蛇偏偏活下来。 表假设关系,可译成“如果”。例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矣。

——译成:大家如果有意抵抗,就看我的马头动向好了。“而”当“如果”讲。 表递进关系,可译成“而且”。例如: 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译为:因为三保勇敢而且擅长多种技艺,被推举成头领。 “虽”

表假设,当“即使”讲。例如;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译为: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 表转折,当“虽然”、“尽管”讲。例如: 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一一查看,但必须按情况处置。 “然”:

“然”表转折,译成“然而”、“可是”。例如: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

“然”可以同指示代词“而”或“则”组合成固定结构“然而”、 “然则”,“然而”可译成“虽然如此,可是??”;“然则”可译成 “既然如此,那末??。例如:

(1)然则孰为近?曰:“有初为近”。

——译为:既然如此,那末,有没有哪一种说法较为接近事实呢?我说有原始阶段的说法较为接近事实。

(2)然而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

——译为:虽然如此,可是传到周夷王时,他却损害了天子的礼节和尊严,走下堂来迎接朝见的诸侯。

“故”、“以故”、“是以”:

这是表因果关系的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所以”或“因此”。例如:

(1) 故为之说。

——译为:所以为件事写文章。

(2)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译为:汉打败了楚,楚因此不能经过荥阳向西进军。 (3)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

——译为:我到那里,怕他不听从,那就一定要杀他,所以为他而哭泣。 第十二章 助词

助词是意义最虚的词,可以分为结构助词、语气助词、音节助词。 1、结构助词

下面仅介绍“者、所、之”几个结构助词的一般用法: “者”:

“者”常用在动词、动宾词组、形容词、数词、方位词、主谓词组后,为这些词或词组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人、事物、情况、原因、地方)”,常作主语和宾语。例如:

(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译为:说话的人没有罪,听话的人足以之引为鉴戒。 (2)北方有侮臣者,愿藉子而杀之。

——译为:北方有欺负我的人,我想借你的力量杀掉他。 (3)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译为:我购买了三百盆梅,都是病梅。 “所”:

“所”用于动词、动词性词组、介词之前组成名词性结构,作句 子成分,表示“所??的人”或“所??的事物”。例如: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译为:不如一会儿学的东西。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译为:和氏壁是天下共传的宝贝。 (3)是吾剑之所以坠。

——译为: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之’:

“之”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例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

——译为:永州的野外出产这种怪蛇。

“之”可用于主谓之间,使句子失去独立性,而变为词组。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

——译为:你很不聪明啊。“之”用在主语“汝”和谓语“惠”之间,使其失去了句子的独立性。

“之”用于中心词和定语之间,使定语后置。例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为:蚯蚓没有锐利的爪牙和刚劲的筋骨。“之”使定语“利”和“强”倒置在中心词后。

2、语气助词 陈述语气:

表示肯定的陈述语气常用“也”,可译成“呢”或不译。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胜是阳城人。

表示已经的陈述语气常用“矣”,译作“了”。例如: 前人之述备矣。

——前世的人巳叙述的很详尽了。

表示限制的陈述语气常用“耳”或“而巳”,相当于“罢了”。例如: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从这条道路到我们的军营,不过二十里路罢了。 疑问语气:

表疑问的语气的常用“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或“呢”。例如: 壮士,能复饮乎?

——壮士,能够再喝酒吗? 表推测的语气常用“耶”,可译为“吗”。例如: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而欺秦耶?

——赵王难道会因为这一块宝玉的缘故欺骗我们秦国吗? 祈使语气:常用“也”,译成“吧”或“啊”。例如: 毋从俱死也。

——不要跟从沛公一决送死啊。 感叹语气,常用“哉”,可译成“啊”。例如: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啊! 提顿语气,常用“者”,译时去掉“者”,填上现代汉语判断词“是”。例如: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老师是传授道理和业务知识并解决疑难问题的。 3、音节助词:

音节助词亦称句首、句中、句末音节助词,常见的首首音节助词“夫”, “其”、“唯”;句中音节助词也有“夫”“其”;句末音节助词有“夫”、“云”。举例如下:

夫哉,勇气也。

——打战是靠勇气的。“夫”不必译出。 其如土石何?

——把土石怎么办呢?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这个叶公不是喜欢真龙,而是喜好似龙非龙的东西。 唯大王与群臣孰议之。

—— 希望大王与群臣仔细商量这件事。“唯”带有“希望”的语气。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过去的事情象东流的水一样遣过去了,白天黑夜不停地奔驰。 闻其言,不见其人云。

——听到他的话,没见到那个人。 既见君子,云何其忧?

——既然见了君子,有什么忧愁? “其”表示委婉、猜测的语气。 第十三章 叹词

叹词是表示感情的词。

1、古汉语常见的叹词有:噫、嗟、唉、嘻、吁、呼、咄、吓、咨、唯、诺、恶、嘻嘻、呜呼、嗟夫、嗟乎、吁嗟兮、噫吁嘻等。

2、关于叹词的几点说明:

第一,叹词是表达人的感情的,和一般象声词不同(象声词是摹拟人或自然声音的词)。如形容鸟声的“关关”、“皆皆”,不能当作叹词。

第二,叹词在语法上不同于语气词,虽然语气词也表感情,却粘合在词句之上,是和词句不可分割的,而叹词则是独主使用的。

第三,叹词并不仅是表示哀叹,还表示惊诧、诧异、欢愉、伤痛、惋惜等感情。

句法

要能具备一定的阅读古文的能力,光只掌握古汉语词法中的一般常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古汉语一些基本句子的结构。古汉语的句子结构和语序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但也略有差别。下面简要介绍古汉语语法中比较特殊的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十四章 判断句

1、用含有“者”、“也”或“者??也??”并用的句式表示判断。 在主语后面加“者”,表示提顿,构成“??者??”式。例如: 兵者,国之大事。

——译为:战争,是国家的大事。

在谓语后面用“也”煞尾,构成“??,??也”式。例如: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译为:浙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 这两种判断句式的表现作用是不同的:“??者??”式是为了突出主语,“??、??也”是重点突出谓语,而且“也”亦起稳定句式的作用,把这样的句式译成现代汉语时都要加“是”。

在句末加“者”、“也”,构成“??者也”式。例如: 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译为:张良说:这是沛公的参乘樊哙。“者”、“也”连用是为了加强判断语气。 在主语后面用“者”表提顿,在谓语后面用“也”煞尾成“??者;??也”式,以帮助判断,这是判断句的典型格式。例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译为:廉颇是赵国的出名将领。

这种句式包括了前两种句式,既突出了主语,又突出了谓语,因而判断语气很强。 还有一种“??者??也”句式,不是判断句,而是解释。例如: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入而非常也。 ——译为:至于派遣将士守卫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强盗的出入和意外的事件发生。 2、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可译成“是”或“就是”。 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译为:现在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为什么告别呢? 3、用指示代词“此”和“是”表示判断。例如: 若吾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译为:如果占有了它,这是建立帝业的资本。 是吾剑之所以坠。

——译为: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第十五章 倒装旬

1、主谓倒装:

疑问句的主谓倒装,即疑问代词作谓语,置于主语前。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