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复习资料(全面)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文学概论复习资料(全面)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6fba17fe53a580217fcfee0

果是如同事件本身发生的过程一样自然合理,较易为人所理解,因而是一种最古老也最常见的叙述方式②逆时序叙述的效果是由于违反了人们理解的事物发展顺序,因而容易产生吸引人注意力的效果③插叙叙述的效果是在顺时序叙述的过程中插入一段或几段与上下文的时间、因果关系不连属的故事内容,使主要的故事进程造成暂时的中断和延宕。频率是文本中的特定叙述语言或故事内容自身的重复关系,重复有事件的重复和叙述的重复两种类型。)

【叙述视角】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其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共有四种情形,即第三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和人称或视角变换叙述,①第三人称叙述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其特点是无视角限制,又称作无焦点叙述②第一人称叙述的作品中叙述者同时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叙述视角因此而移入作品内部,成为内在式焦点叙述,其特点首先是这个人物作为叙述者兼角色,他不仅可以参与事件过程,又可以离开作品环境面向读者进行描述和评介;其次他作为叙述者的视角受到角色身份的限制,不能叙述本角色所不知的内容,近现代侧重于主观心理描写的叙事作品往往采用这种方法③第二人称叙述是指故事中的主人公或某个角色是以“你”的称谓出现的,具有使接受者明显参与叙述行为的特点④叙述视角和人称的变换使故事叙述中在把握远近粗细时有了更多的自由,因而也就可以叙述得更生动。

【叙述标记】叙述标记是文本中出现的对于理解故事来说具有标志作用的叙述手段,它是叙事作品的作者为了引导读者理解自己所要表达的意义而在叙述过程中设置的标识,有时是用来提示写作意图或宗旨。 第三节 叙述内容

【故事】事件(事件由故事中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事件有大有小,但必须要与人物行为有关,对作品中人物的行为和命运不发生影响的情境事态不能构成有意义的叙述单位,因而不是故事中的事件。)情节(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也就是把表面上看来偶然地沿着时间先后顺序出现的事件用因果关系加以解释和重组。)情景(情景是由人物的行为与环境组合起来的实际场面和景况,也就是由用于塑造生动形象的事件组织成的具体情境。) 【人物】“扁平”人物(“扁平”人物是具有单一或简单性格特征的人物,该类型人物的特征比较鲜明,因而易于给读者留下强烈的印象,尤其是在讽刺性的或其他喜剧性的作品中,这样的人物形象更容易产生喜剧效果,同时在人物众多的叙事作品中,这样的人物也更容易与其他人区别开来,因而在叙事作品中往往少不了这一类人物,但这种人物因其性格特征比较单一,当读者进一步深入感受和探究人物的心灵深处时,就会觉得这样的人物心灵特征实际上是一望即知的,并不存在更深层的奥秘,因而给读者的感觉未免单薄了一点。)“圆形”人物(“圆形”人物是指具有多种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当作品中的人物从人们已经了解的、期待着的行为状态中超脱出去,在其言行中表现出比直接显露的性格特征更复杂、更深层的性格特点时,这个人物就具有了性格的厚度,也就是说变成了“圆形”人物。)典型人物(典型人物通常就称作“典型”,这是西方叙事艺术中人物理论的发展中形成的一个概念,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是在历史、社会和自然的大环境以及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中产生的,与“圆形”人物相比,“典型”更关注人物特征的历史文化根据和社会背景的真实性。)“性格”人物(所谓“性格”人物是特指中国古代叙事理论中所说的“性格”,即指一个人的秉性、气质等心理与人格特征而不是指作品中的人物角色。)

【结构】表层结构(表层结构是由叙述的顺序所确定的字面意义层次的文本自身结构,平衡——破坏平衡——新的积极的或否定性的平衡是经典叙事作品结构的基本条件。)深层结构(深层结构是超出叙事文本的、存在于整个社会文化语境中的文化结构。)文法(文法是中国传统叙事理论中的概念,小说批评家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时就特别强调了文法,即这部小说在结构上的特点是“章有章法,句有句法,字有字法”。) 【行动】叙述功能研究(叙述功能是根据人物在情节过程中的特定作用而规定的人物行为模式;对叙述功能的研究问题是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普洛普在民间故事和童话的形态研究中提出的,他共列举出31种功能,分布在七个行动范围里,即反面角色、捐献者、助手、公主和她的父亲、送信人、英雄、假英雄;后来法国学者格雷马斯对普洛普的七个功能范围进行研究后提出了由六个行动素组成的三对范畴,即主体对客体、送信者对受信者、助手对敌手。)叙述逻辑研究(叙述逻辑是根据人物行动在逻辑上的可能性而总结的人物行动模式;按照法国学者布雷蒙德的分析方法,可以把一般故事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表述为三段式序列,

5

即可能性、变为现实、取得结果;根据行动过程与人的计划、目的的关系,可以分成两大基本类型,即改善与恶化。)符号矩阵研究(符号矩阵是一种由四个符号学要素组成的显示人物行动意义的矩阵图式。)

第四节 叙述动作

【作者、隐含的作者与叙述者】 叙述动作包括两个基本要素,即故事的叙述者和接受者,扩展开来便具有了六个参与者,即真实作者→隐含的作者→叙述者→接受者→隐含的读者→真实的读者。

【叙述声音】根据在不同风格的叙事作品中叙述声音的不同表现情况,可以把叙述者区分为显在叙述者和隐在叙述者;显在叙述者是指读者在文本中明确地倾听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其极端表现是通过干扰甚至打乱故事叙述而使叙述者自己显现出来;隐在叙述者是指读者在叙事文本中难于发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最典型的例子是戏剧文学即剧本。 第五章 抒情作品

第一节 抒情作品与情感

【抒情作品的内涵】真情实感,是构成抒情作品的必要条件;抒情作品指的是简要地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

【抒情作品的情感特质】广义情感与狭义情感(广义的情感几乎包括人类主体性的一切方面;狭义的情感则仅指人由于感受到外界的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如喜爱、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等。)日常情感与艺术情感(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看,艺术情感是审美的情感,它是对日常情感的提练与升华,是对现实、对表现对象持特定审美态度的一种情感体验;从艺术欣赏的角度看,读者在艺术作品中体验到的情感也不同于日常情感。) 第二节 抒情作品与抒情

【抒情的本质】抒发情感即表现情感(作为一种抒情理论,表现论是20世纪西方最为重要的艺术理论,它最基本的内容是阐明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情感,因而这种理论又被称为“情感论”,首倡此说的是法国学者欧盖尼弗尔龙。)抒发情感即传达情感(在西方理论史上,托尔斯泰的传达论具有极其鲜明的特点,也具有极其明确的内涵,即强调情感的重要性;艺术只是“传达”情感而非“表现”情感;传达必须借助某种外在符号,如“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只有借助这外在的符号,才能传达艺术家的内在情感。) 抒发情感即投射情感(“移情”论自19世纪以来在西方相当流行,移情就是投射,即把主观的情感投射于物,形成情感的“物态化”,19世纪约翰罗斯金把诸如此类的“移情”、“投射”称为“情感误置”。) 【抒情的原则】抒情原则(作者在抒发情感、创作抒情作品的过程中,在处理情感与理性、情感与现实、情感与语言等关系的问题上,有意无意间所遵循的原则,称为抒情原则。)抒情的一般原则(诚挚性原则,即抒情最基本的原则是诚挚与可靠;独特性原则,即情感并不是一般性的概念,而是主体在某一特定环境中为了某一特定事件而产生的某一特定的感受;感染性原则,即区分真抒情艺术与假抒情艺术有一个无可怀疑的标准,那就是是否具有艺术感染性。)古典主义的抒情原则(古典主义既强调古典,又崇尚理性,其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布瓦洛。)浪漫主义的抒情原则(华兹华斯曾经说过“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在浪漫主义强心目中,艺术乃是人类情感的表现,而表现就是外溢、宣泄或喷涌。)中国的浪漫主义抒情原则(黄遵宪倡导的抒情原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浪漫主义原则,他将之概括为“我手写我口”。)象征主义的抒情原则(象征主义强调以具有特定声、色、味的物象来暗示、阐发微妙的内心世界,在狭义的象征主义中,波德莱尔以诗的形式为象征主义的抒情原则确立了基调,《交感》一诗既是象征主义的理论纲领,又是象征主义的忠诚实践,被人誉为“象征主义宪章”。)

【抒情的途径】以声传情,声请并茂;以景结情,情景交融。

【抒情的策略】抒情策略(在创作抒情作品时,作者总是在语法或修辞上采取某种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并强化抒情的效果,这样的方法和手段谓之抒情策略。)抒情的语法策略(所谓抒情的语法策略,是指从语言的结构方式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抒情的修辞策略(所谓抒情的修辞策略,是指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意象、隐喻、典故、悖论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四种。)【抒情的传统】中国的文学传统是以抒情文学为主导的传统,西方文学传统是以戏剧文学、叙事文学为主导的传

6

统;中国文学传统起源于先秦的抒情歌谣,西方文学传统起源于古希腊的悲剧;中国最高的文学境界是“抒情性”的,西方人的则是“戏剧性”的。

第三节 抒情作品的特征

【题材与结构特征】抒情作品的原初形态和典型形态是抒情诗;抒情作品的结构具有相当的跳跃性,黑格尔称之为“抒情的飞跃”。

【意象与主题特征】抒情作品的意象特征表现为原型意象的运用,主题特征表现为抒情母题生成;所谓原型意象,是指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反复使用并因之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所谓抒情母题,是指在某种抒情传统中基于某种原型意象而形成的内涵相对固定的大型主题;中国最常见的三种原型意象和抒情母题是伤春与悲秋、离情与别绪、思乡与怀远。 【文体特征】抒情诗(在西方,“抒情”这一概念最早指由古希腊的七弦竖琴“里拉”伴奏吟唱的一种歌曲。)抒情小品文(在中国,“小品”一词最早出现于《世说新语》,明清小品是我国抒情小品文的鼎盛时期。)

第六章 文学的风格

第一节 风格的诸种理论

【风格的诸种理论】第一种着眼于从作品的外在形式所呈现的特色来理解风格,认为风格就是一种言语形式;第二种从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来理解风格,把作家的创作个性与作品的风格联系起来,认为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第三种从作家的内在个性与表现对象的结合以及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观点来理解风格,认为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契合所呈现的特色;第四种从读者鉴赏的角度来理解风格,认为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种格调。

第二节 文学风格的内涵

【风格的定义】 风格的概念具有二重性,一方面风格是作家个人独创的风格,另一方面风格又是时代的风格,是某一时代所普遍采用的艺术语言;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此定义的要点是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有机整体性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言语结构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引发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是风格的审美效应。

【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创作个性(作为一种艺术品格,是作家在生活和创作实践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个人气质、人格情操、审美理想、艺术志趣、创造才能和写作习惯等精神特点的总和。)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的关系(风格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经创作个性的有机整合后所显现的独特的艺术风貌和格调;创作个性是风格的灵魂。)

【文学风格与言语组织】文体就是风格的载体,它们是一些持久性的体制、样式、类型,都是广义的语言秩序,似乎超然于时代和个人之外;文体可以分成三个层面,即作品的体裁、体制,文学的语体,文学的风格;文学的语体分为规范语体和自由语体,每一种体裁都有自己的语言体式构成其规定性,从而与其他体裁既相交通又相区别,以免互相混淆,这种具有规范性的语体可称之为规范语体,在规范语体的基础上加以自由创造的语体,称之为自由语体;规范语体又可分为三种基本语体,即抒情语体、叙述语体和对话语体。

第三节 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与特征

【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文学风格的本体构成包括文采、情调、韵味、气势、氛围;文学风格的文化构成包括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流派风格和个人风格。 【文学风格的特征】文学风格的特征是独创性、稳定性、多样性

第四节 文学风格类型的划分

7

【文学风格类型的划分】西方对文学风格类型的划分(西方古代倾向于三分法,安提西尼把风格分为崇高的、平庸的和低下的三种,但丁的分类相似,黑格尔区分出严峻的风格、理想的风格和愉快的风格三种,而现代的威克纳格则区分出智力的风格、想象的风格和情感的风格。)中国对风格进行分类的方法(简分法是将风格分为“刚”和“柔”两类,也有“虚”与“实”、“奇”与“正”等二分法;较繁的分类法始于刘勰,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则建立了具有中国传统的风格分类的模型;现代的风格分类则趋向于客观科学,陈望道把风格分为四组八种,即由内容和形式的比例分为简约和繁丰、由气象的刚强和柔和分为刚健和柔婉、由于话里辞藻的多少分为平淡和绚烂、由于检点功夫的多少分为谨严和疏放,童庆炳则根据八卦的模式把文学风格分为八组十六种,即简洁——丰赡、平淡——绚丽、刚健——柔婉、潇洒——谨严、雄浑——隽永、典雅——荒诞、清明——朦胧、庄重——幽默。)

第七章 文学创作

第一节 文学创作与作家素质

【关于文学创作的几种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感物说(中国古代诗论家认为,诗歌创作乃是诗人心灵与外在景物相互触发、彼此整合的过程,明末清初王船山著名的“情景”之论,可说是集此说之大成。)养气说(这种观点起源于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修身养性之说,但在著名的《答李翊书》中,韩愈将文学创作的根本之点确立在人的道德修养上。)“胸有成竹”说(这种观点由苏东坡首先提出,清代郑板桥将这一观点发展到一个新的深度,他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者间的不同。)“镜子”说(这种观点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理论家在古老的摹仿说的基础上提出的,其主旨是强调文学创作要忠实地反映客观世界。)深层心理说(这种观点认为文学创作主要不是人的意识所决定的,而是个人或集体的深层心理,即无意识心理内容所决定的,奥地利弗洛伊德提出的性欲升华说是这一派观点的主要代表。)

【决定文学创作活动的几种基本因素】文学创作是个体性精神需求的产物,文学创作是社会需求的产物,文学创作与无意识心理因素有着紧密联系。

第二节 文学创作的主客观关系

【文学创作的主体】文学创作主体是指已经处于创作活动过程之中的作家个体;文学创作主体的特点是暂时放弃对现实的直接功利性关注、想象力被充分调动起来、向创作对象投注强烈的情感。

【文学创作的客体】文学创作客体是指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加工改造的对象。文学创作的客体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这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看,其一文学是人学,离不开人的喜怒哀乐与生活情景;其二文学的客体是作为整体的社会生活;其三文学的客体是具有特征性的社会生活;其四文学的客体是具有审美意义的社会生活;其五文学创作的客体有时是那些看上去完全是自然状态的景物,似乎与社会生活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但实际上也属于社会生活范畴。

【文学创作是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所谓“主客体之间的双向建构”,是指文学创作既不是作家的任意而为,又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再现,而是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改造的过程。

第三节 创作心理要素

【艺术直觉】艺术直觉(艺术直觉是指在文学活动中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含与意义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认知直觉(认知直觉又称为科学直觉,它主要表现在人们的一般认知活动与科学研究过程中。)艺术知觉(艺术知觉是在一般知觉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知觉,其特点是除了一般知觉的特点外,还带有审美趣味、欣赏习惯、艺术观念等因素的印记,简单说,艺术知觉就是主体用艺术的眼光审视对象时产生的知觉形象。)艺术直觉和认知直觉的区别(二者的对象不同,艺术直觉所要把握的是事物蕴含的审美价值,认知直觉所要把握的是事物内在的特质或规律;艺术直觉带有明显的主观性,认知直觉则排斥任何主观色彩;艺术直觉的过程带有强烈的情感性,而认知直觉的过程则没有或较少情感色彩。)艺术直觉与艺术知觉的区别(艺术知觉乃是艺术直觉的基础或前奏,二者的区别主要是程度上的差异;艺术知觉是对审美对象外部形式的把握,它只是停留在这一感性的知觉形象上;艺术直觉则要透过表层进入到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