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研究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唐诗研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725000f4693daef5ff73d89

《唐诗研究》

一、唐代诗歌繁荣的盛况:黄金时代、中国古典诗歌的代表 1.作品数量: 《

《全唐诗补编》补录六千三百二十七首(句一千五百零一条) 2.作家数量: 《

《全唐诗补编》收录一千六百余人(新见者九百余人)。 3.体式:——终体皆备,多样化发展 4.风格:

老杜沉郁顿挫,李白之跌荡迅快,郊寒岛瘦,元轻白俗?? 5.影响:

二、唐代诗歌繁荣的原因:

1.文学自身的发展(借鉴经验,汲取教训): 齐梁及陈隋,众多等蝉噪。——韩愈《荐士》

自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李白《古风五十九》之一

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杜甫《宗武生日》 2.文学发展的社会条件:

(1)政治上的庶族特色与开放风气: 唐太宗的体貌特征: (A)洪腹大肚:

(B)浓髭:“唐文皇??人号髭圣。” (C)虬须。“(太宗)虬须上可挂一弓”。 唐皇室的“怪异”举动:

1.李承乾好说突厥语,好穿突厥衣。曾扮演突厥可汗诈死,令下属按突厥丧仪发丧。甚至表示一朝有天下,当亲率万骑,到草原打猎,然后解发为突厥人(《通鉴》卷196)。 2.高祖武德年间,太子建成与齐王元吉与庶母尹德妃、张婕妤私通。 3.唐太宗玄武门之变,杀死兄弟(建成、元吉),纳弟妻杨氏为妃。 4.唐太宗的儿子又迷恋上他的才人武则天,后立为皇后。 5.玄宗纳其儿媳杨玉环。

唐室大有胡气。——鲁迅《致曹聚仁》(1933年) 唐源流出于夷敌。——朱熹《朱子语类》卷116。

皇室世系:李虎(八柱国之一)——李昞(妻独孤信女,鲜卑族)——李渊(妻窦氏,鲜卑族)——李世民(妻长孙氏,鲜卑族) 2.经济: 杜甫《忆昔》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縞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3.文化:兼容并包

1.儒家:2.道教:3.佛教:4.音乐舞蹈:太宗时“十部乐”,包括燕乐、清商乐、西凉、高丽乐、扶南乐、龟兹乐、疏勒乐、康国乐、安国乐、高昌乐。

奇特人生:

第三节 贺铸

二、英雄豪气与儿女柔情并存的词: 1、带有英雄豪气的词 2、带有儿女柔情的词 《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珠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贺方回状貌奇丑,色青黑而有英气,俗谓之贺鬼头。 叶梦得《石林居士建康集》卷八《贺铸传》:长七尺,眉目耸拔,面铁色。 第四节、周邦彦 一、生平:

倾向变法派;性格耿直

二、创作:——注重思索安排,以思力入胜 1.内容:

(1)羁旅行役: (2)咏物: 2.艺术:

(1)章法——跳跃性回环往复式结构: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 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 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 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 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2)句法:(A)自铸伟词。(B)融化前人诗句入词,如同己出。 (3)音律:精严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淑世情怀 一、解题:

(1)何为淑世情怀?

(2)何为知识分子——不等于“知道分子” 1)知识拥有者

2)淑世情怀(公共关注,主要是批判意识) 3)超越品格

二、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 1.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特性: A.超越性:——以“道”为依归 B.尊严感:——“道尊于势” 2.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悲剧:

A.“道”的现实政治色彩:“道”与“势”的紧张 B.“道”的体制保障性缺乏:

C.利益对“道”的诱惑性扭曲:——“道”的失落 D.主体性的丧失:

唐太宗:“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E.肉体的痛楚乃至毁灭: 3.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自救努力:

做奴隶虽然不幸,但因为知道挣扎,毕竟还有挣脱的希望;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抚摩,

陶醉,??使自己和别人永远安住于这生活。

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著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

从唐诗到宋诗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第十四章引贝特森语:“我的论点是,一首诗中的时代特征不应去诗人那儿寻找,而应去诗的语言中寻找,我相信,真正的诗歌史是语言的变化史,诗歌正是从这种不断变化的语言中产生的。”

一、从古诗到律诗——历史的追溯: 二、宋诗的特点: 三、以文为诗溯源:

孟浩然“韵高而才短”平议

一、前人之评价:

明皇世章句风大得建安体,论者推李翰林、杜工部为之尤,介其间能无愧者,唯吾乡之孟先生也。——皮日休《郢州孟亭记》

孟浩然、王摩诘诗,自李杜而下,当为第一。——宋许顗《彦周诗话》

孟浩然之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才料耳。——《历代诗话》引苏轼语 二、才短之体现:

1.从诗体看,孟长于五言而短于七言;五言之中,又长于短制而拙于长篇。

2.从题材范围看,孟诗题材狭隘,基本上都是山水田园之作。

3.从对偶与用典看,对偶数量少且多不工稳,用典数量亦少。

孟浩然的被纯粹隐逸化

二、孟浩然栖心隐逸之被强化: 1.喜剧之序幕: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 2.史籍之“实录”:

??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 ——《新唐书·孟浩然传》 3.后世之“美化”:

金銮消息远相招,雪满吟鞍过灞桥。处士本无经世志,强将诗句杜清朝。——元王恽《孟浩然灞桥图》 ??政(正)在灞陵风雪里,管是襄阳孟浩然。官家放归殊不恶,蹇驴大胜扬州鹤。莫爱东华门外软红尘,席帽乌鞾老却人。——元好问《灞陵风雪》

明主怜才若赐官,奔驰微禄负家山。狂吟一首笑归去,满路秋光上醉颜。——宋末郑思肖《孟浩然归隐图》

西风驴背倚吟魂,只到庞公旧隐村。何事能诗杜陵老,也频骑叩富儿门!——高启《题孟浩然骑驴吟雪图》 4.孟浩然墓之“迁址”:

后樊泽为节度使,时浩然墓庳坏,符载以笺叩泽曰??泽乃更为刻碑凤林山南,封宠其墓。——《新唐书·孟浩然传》

孟浩然故居在襄阳鹿门山。——明顾道洪《襄阳外编》引《一统志》 孟浩然墓在鹿门山故居。——《明一统志》卷六十《襄阳府·陵墓》 孟浩然宅,在襄阳县东南鹿门山。——《嘉庆重修一统志》卷347《襄阳府》

襄阳城郭春风起,汉水东流去不还。孟子死来江树老,烟霞犹在鹿门山。——陈羽《襄阳过孟浩然旧居》

南望鹿门山,蔼若有余芳。旧隐不知处,云深树苍苍。——白居易《游襄阳怀孟浩然》

岘山自高水自绿,后辈词人心眼俗。鹿门才子不再生,怪景幽奇无管束。——施肩吾《登岘亭怀孟生》 孟子终焉处,游人得得过。??空余岘山色,千古共嵯峨。冢穴应藏虎,荒碑祗见苔。伊余亦惆怅,昨日郢城回。——贯休《经孟浩然鹿门旧居二首》

数步荒榛接旧蹊,寒江漠漠草凄凄。鹿门黄土无多少,恰到书生冢便低。——罗隐《孟浩然墓》 鹿门埋孟子,岘首载羊公。——齐己《过鹿门作》

每每樵家说,孤坟亦夜吟。??亲载鹿门树,犹盖石床阴。——张蠙《吊孟浩然》

《文选》卷一五张平子《归田赋》 :“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李周翰注:“衡游京师,四十不仕。顺帝时,阉官用事,欲归田里,故作是赋。”

扬州鹤 :《渊鉴类函.鸟.鹤三》引南朝梁殷芸《小说》:\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或愿为扬州刺史,或愿多赀财,或愿骑鹤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欲兼三者。\后以\扬州鹤\形容如意之事。

金马门:汉代宫廷中学士待诏之地。

北阙:汉代上书奏事谒见之所,以北阙为正门。 羲皇:古代传说中三皇之一伏羲。

颍阳:颍水之北,传说古高士巢父、许由隐居之地。在襄阳

中圣:《太平御览》第844卷引用了鱼豢文化史知识的《魏略》一书:“太祖时禁酒,而人窃饮之,故难言酒,以白酒为贤人,清酒为圣人。”

孟浩然隐居鹿门山辨伪

一、孟浩然隐居鹿门山:

隐鹿门山,以诗自适。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旧唐书·孟浩然传》 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新唐书·孟浩然传》 青年时慕汉庞德公高风,与张子容同隐襄阳县东南鹿门山。——佟培基《孟浩然诗集笺注》前言 孟浩然久居襄阳鹿门山——陈贻焮《唐诗论丛·孟浩然事迹考辨》 二、孟浩然真的隐居鹿门山吗? 1.孟浩然之隐居地是涧南园:

苦学三十载,闭门江汉阴。——《答秦中苦雨思归赠袁左丞贺侍郎》

尝读《高士传》,最喜陶征君。日睹田园趣,自谓羲皇人。余复何为者?恓恓徒问津。中年废丘壑,十上旅风尘。忠欲事明主,孝思侍老亲。归来当炎夏,耕稼不及春。扇枕北窗下,采芝南涧滨。因声谢朝列,吾慕颍阳真。——《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旧游》

拂衣何处去?高枕南山南。——《京还赠张淮》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留别王侍御》

北涧流常满,浮舟触处通。沿洄自有趣,何必五湖中!——《北涧浮舟》 2.孟浩然到鹿门山是“到此一游”:

清晓因兴来,乘流越江岘。??渐到鹿门山,山明翠微浅。??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纷吾感耆旧,结缆事攀践。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探讨意未穷,回舻夕阳晚。—— 《题鹿门山》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