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4章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4章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7f397e3b307e87100f6967d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件

第一节

1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主要讲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后世界的变化。

(1)时间:1914年6月至1918年底。

性质:帝国主义国家(同盟国与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争夺世界霸权的一场不义战争。协约国取胜。 (2)战后世界的变化。 ●欧洲衰落,美、日崛起。

●亚、非、拉美人民逐步觉醒,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开始。 ●帝国主义形成了重新分割世界的所谓新秩序(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最大的变化是:1917年11月7日,俄国趁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薄弱链条出现在苏联的机会,举行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19年3月,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诞生。共产国际帮助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先进分子创建共产党。

小结:1919年以后的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都是在上述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下展开的。

2考点: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 (1)发生的背景:

北洋军阀继续利用封建专制思想禁锢民众的头脑(尊孔读经的复古逆流甚嚣尘上),一部分民主主义知识分子认为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一个彻底的思想文化革命。 (2)主要倡导者和杂志:(陈独秀和新文化运动)(识记1)(选择)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毛泽东称陈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其他骨干和倡导者: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北京大学和《新青年》编辑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3)主要内容(简答):(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综合运用1)(论述)

●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民主(德先生)主要是指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赛先生)主要指自然科学,提倡以科学的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青年杂志》发刊词中讲“以科学和人权并重”,用德先生赛先生来救治中国的一切弊病)

●激烈批判作为封建统治思想的儒家学说。新文化运动把攻击的矛头集中指向以维护封建专制为宗旨和基本内容的孔学,以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为主要武器,猛烈抨击封建纲常礼教,大力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个性解放和自由。新文化运动还对妇女解放、家庭问题、婚姻恋爱等进行了热烈讨论,宣传男女平等和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

●提倡文学革命。文学革命包括文学的内容(用新文学取代旧文学)和形式(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两个方面。(1918年5月,鲁迅发表《狂人日记》,这是新文学运动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局限(论述)。(五四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简单运用1) 意义总: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思想启蒙运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同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主义。

●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启发了人们的理智和和民主主义的觉悟,将人们从封建专制所造成的蒙昧中解放出来,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适宜的土壤,为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思想文化上的条件。

局限: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也存在明显的缺点。

●(脱离现实经济基础)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没有揭示封建专制主义得以存在的社会根源;把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失败的根本原因归之于思想文化,是错误的(非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他们提倡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并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脱离广大劳动群众)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地位,但是又脱离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没有把运动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其目标就难以实现。

●(思想方法形式主义)他们中不少人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形式主义偏向。这种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方法,影响了这个运动后来的发展。

3考点:五四后的新文化运动

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领会1)(选择)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十月革命给予中国人的一个启示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以新的平等姿态对待中国(列宁苏维埃政府两次对华宣言,表示欲取消沙皇时代俄国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十月革命中工人和士兵的广泛发动并赢得胜利的事实,昭示中国先进分子以新的方法开展革命。 十月革命后,中国思想界产生了一批赞成十月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李大钊最先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在中国大地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最早讴歌十月革命)

4考点:五四运动爆发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

(1)新的时代条件。它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所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2)新的社会力量——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的发展,中国的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也进—步壮大起来。(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产业工人已达200万人左右)

(3)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基础和骨干力量。

5考点: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起因

(1)直接起因(导火索):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简介巴黎和会情况:1919年1月在巴黎

召开,英法美等国控制。会议决定将德国在山东获得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怒) (2)过程:了解两个阶段。

5月4日至6月3日,学生为主体,中心在北京。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3000余人在天安门前集会,随后举行游行示威。代表性口号“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受到北洋军阀政府的严厉镇压。

6月3日至6月下旬。工人为主体,中心在上海。6月3日逮捕学生千余,6月5日,上海工人2万余人开始罢工,揭开了工人罢工的序幕。此后,五四运动形成了一个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全国规模的具有广泛群众性的爱国政治运动。运动扩展到全国20多个省区、100多个城市。

(3)结果:达到了直接的目的。北洋军阀政府释放全部被捕学生,罢免亲日派官僚曹、章、陆的职务,没有出席巴黎和约的签字仪式。

6考点: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在新的时代和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

具备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1.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把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

2.广泛的动员和组织了群众,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一方面,工人阶级运动促进知识分子寻找同其结合的方式。另一方面,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实际斗争中逐步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此后,无产阶级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成为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第二节

7考点: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

1.中国最早信仰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即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在其影响下一批爱国的

进步青年逐步划清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同科学社会主义的界限)

2.中国早期信仰克思主义的主要是三类人:

一是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其代表是李大钊、陈独秀。1919年9月、11月,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的学说;1920年,陈独秀发表《谈政治》,标志着他开始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

二是五四运动中的左翼骨干。毛泽东、杨匏安、蔡和森、周恩来等。 三是一部分原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董必武、吴玉章、林伯渠等。

8考点: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主要表现

(1)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和出版。(1920年8月,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

译本在上海出版)

(2)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和刊物纷纷涌现。(1920年3月,在李大钊指导下,邓中夏、高君宇等在北京大学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5月,陈独秀在上海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此外,还有新民学会、互助社、觉悟社等)

(3)大量进步刊物的创办。(其中,影响较大的除《新青年》、《每周评论》外,还有《星期评论》、《少年中国》、《觉悟》、《湘江评论》、《国民》等,这些刊物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

9考点: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特点

(1)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地同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限,坚持了马克思

主义的革命原则和正确方向。

(2)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应当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尽管在当时还没有明确提出这个命题)。

(3)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忠于民众,到民间去,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李大钊主张知识分子要忠于民众、作民众的先驱,要到民间去,向农村去)

10考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基础条件具备

五四运动后,随着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急切需要找到实现本阶级意志的精神武器。同时,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也迫切需要从工人运动中找到物质力量。(二者如航船与指南针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她的诞生成为时代的呼唤、历史的必然。

11考点:党的早期组织的建立情况及其主要领导人

(1)“南陈北李,相约建党”。(1920年2月,陈独秀、李大钊交换了建党的意见,相约在北京和上

海进行筹建活动,史称“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2)中国第一个地方党组织是上海组,陈独秀组建的。1920年8月成立。是党的发起组和联络中心。

(3)1920年到1921年中共成立前其他地方党组织:李大钊等发起成立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董必武、陈潭秋等在武汉组建的湖北小组,毛泽东等在长沙组建的湖南小组,王尽美、邓恩铭等在济南组建的山东小组,谭平山、谭植棠等在广州组建的广东小组。在日本、法国也有中国留学生组成的共产党早期组织。

12考点: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所开展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