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中考1年模拟备战2020年中考语文 专题15 记叙文阅读(解析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2年中考1年模拟备战2020年中考语文 专题15 记叙文阅读(解析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8417c3d09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69

记叙文表达方式、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的区别: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1)叙述:是指作者在文章中,对人物、事件和景物不加修饰地把基本情况交代清楚,使读者有个概括地了解,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

(2)描写:是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地描绘,使读者对描写的对象获得真切、具体的感受和印象。

①,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五种。

②,环境描写:A.自然景物描写,包括时序节令、自然气候、山川湖海、动物、植物等描写。B.社会环境描写,包括两类:一是某种社会生活情景的展示;二是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陈设、格局、气氛、色调等所作的描写。

③,场面描写:对有中心人物活动的生活画面的描写。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对,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这一场景所作的描写。

(3)说明:主要是解说性状。直接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

(4)抒情:是作者在文章中抒发感受,表露感情的一种表达方法,着重于感情的抒发。抒情的方法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

(5)议论:在记叙文中,议论不是主要表达方式,它只是在叙述、描写或说明的过程中,直接表达作者的某种感受和评价,或者借以抒发胸臆。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

(1)衬托手法: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

(2)伏笔照应手法: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代,对将要出现的事件进行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

(3)悬念技法:是在文章的某一部分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以造成读者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切心理的一种手法。

(4)象征手法: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表现出来,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托义于物”。

(5)对比手法: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6)托物言志:是指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表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7)欲扬先抑:“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褒扬某个人物或事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从而突出、深化主题。

(8)渲染: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烘托来加重气氛,突出人物。浓墨重彩,营造氛围,情景相生,深化主题。

(9)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修辞手法的作用

一般地说,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语言的形象性,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

(1)比喻:使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2)拟人:赋予事物人的思想感情和性格,使表达生动活泼。 (3)排比:增强语言的气势、节奏鲜明、便于抒情。 (4)夸张:突出所描绘事物或情境的特点,加深读者印象。 (5)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事物间的差异,以显示事物的特点。 (6)对偶: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使语言节奏明快。 (7)反问和设问:引起读者思考,加强语气。 (8)反复:强调,加深读者印象。 (9)引用:增强语言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10)反语:表达讽刺意味。

?解题技能

1.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把握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也是感知文章的起点。对故事情节的概括,是近几年中考小说阅读的热门考题之一。学生能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应避免的是前后相互交错,力求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4.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主人公的判断应与人物和中心关系的大小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认为,在哪个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深刻的社会主题,就被认为是小说的主人公,当然,还可以通过在刻画和描写人物所使用的笔墨多少来进行判断,学生了解有关判断依据,对此类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5.分析文章结构层次。这需要对这篇散文的内容掌握得比较扎实,才能对文章线索和材料取舍有正确的理解。文章材料详写略写安排是与中心主旨有关,一般详写部分与中心关系密切,反之,则与中心关系作用不大。

6.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其作用通常有:推动推动情节发展;渲染一种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交代故事背景等作用,学生能根据具体环境来进行分析。

7.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某一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就是指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中考中记叙文经常出现分析文章某一段在内容或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有:点明文章中心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而结构上通常有:总领全文、承上启下、照应前文等作用。

8.本考点重点考查对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理解辨别;恰当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分析体味不同表达方式的作用和效果。常见题型有:判断识别相关语句属于何种表达方式;根据语境要求和表达方式,补写出恰当内容;分析各种表达方式的运用效果。

9.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是一种半开放题型,近几年中考中经常出现,学生在读懂原文基础上,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然后将自己的观点结合文本进行阐释,主要考查学生把握文体和文章内容的能力。

【2019年中考贵州遵义卷】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少年画海 孙湜

①在少年的窗边,摆着一个画架,上面有一幅未完成的油画。画布空白的地方好像停笔很久了,油彩已经干透。

②少年画不下去。海边简陋的房屋,破旧的渔船,白色的船帆,整日只知道与海为伴的父亲,平静安宁得有些单调的海天,那不是少年心中的梦想与画面。于是每次从学校回家,他都浑浑噩噩,没日没夜地睡觉,好像要把在学校缺的觉都给补回来。

③只是今天,他在睡梦中听到了海浪发疯的声音,听到了海风狂啸的声音。他从来没有梦到过这样的大海,所以一下子就惊醒了。他发现,湿咸的海风已经把窗户吹开,米色的老旧窗帘不安地抖动着。

④他慢慢眯着眼睛向窗外望去,惊诧地看到炭黑的乌云笼罩了天地,让人感到无比压抑。他锁了锁眉头,向屋外走去,快步找到母亲,问父亲有没有出海,母亲不安地点了点头。

⑤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他等来的只是愈演愈烈的狂风和瓢泼大雨。而父亲的渔船却总也望不见。他的手开始轻轻颤抖,慢慢地,焦躁和不安完全占据了他。

⑥母亲已经向海上救援队报警,而他几乎什么忙都帮不上,只能用手扶着窗台,无助地张望着大海。后来,承受不了煎熬的他冲进房间,疯狂地把自己曾视为珍宝的贝壳一股脑儿扔出窗外,诅咒大海这个喜怒无常的怪物。他在心里祈求,只要父亲能够回来,让自己做什么都可以。

⑦闪电骤然降落,风吹雨水,打在脸上,他再也看不清似有似无的海平面,他用力揉揉眼睛,想阻止懦弱而绝望的眼泪。这才发现自己一直依靠的父亲,在汹涌的大海面前也仅仅是一个普通人而已。

⑧母亲像往常一样在客厅的椅子上等父亲归来。少年走过去让母亲靠在他那还不够宽厚的肩膀上,“没问题,相信父亲!”他镇定地说,他的手却在剧烈地颤抖。

⑨母亲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不安,哭泣起来,一缕缕银丝从她头上滑下来,赫然散落在少年的眼前。少年深吸了一ロ气,内心却开始变得平静,说:“妈,别怕,还有我,爸一定会没事的!”

⑩也许以后就只有自己来保护母亲了。

?等母亲平静下来,少年回到自己的房间,把画板立在窗前,画中景与窗中景融为一体,多了的,只是

不同的天气和不同的心境。少年轻轻拂去上面的灰尘,拿起落尘已久的画笔,一笔一笔地勾勒这陌生的大海……

?不知过了多久,大海已经平静了许多,一个白色亮点在海上移动,那个白点一点点变大,最后变成少年熟悉的白帆……少年的泪水不知不觉滴落在画板上。他站起身来,深深地凝望着大每,弯下腰,深深地鞠躬。

?原来,父亲遭遇了特大风浪,却幸运地被风吹到了一处可以躲避风浪的海湾。 ?那一天,父亲晚回家几个小时,少年画出了人生中最美的大海。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第①段通过“一幅未完成的油画”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少年把贝壳扔出窗外,这处动作描写表现出他内心的坚强与沉着。 C.第⑨段母亲“哭泣”的原因,一是担心丈夫,二是儿子的安慰触动了她。 D.第?段交代了父亲遭遇风浪后幸存的原因,使故事情节更为完整。 (2)第⑧段中加点词“镇定”与“颤抖”是否矛盾?为什么? (3)第③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请结合本文,探究第?段少年“深深地鞠躬”的原因。 【答案】 (1)B

(2)不矛盾,因为母亲那时无比的紧张不安,他是用这份“镇定”来安慰母亲;“颤抖”则真实再现了他内心的想法,他十分担心出海的父亲会遭遇不测,但这种紧张不能让母亲看出来。

(3)环境描写,以海风与窗帘的变化表现天气在变化,渲染风暴来临前的不安气氛,突出少年在得知父亲出海后内心的恐惧与不安,推动情节的发展。

(4)为自己以前不理解父亲的表示歉意,为父亲的生还表达对大海的谢意。 【解析】

(1)B.错误,海上狂风和瓢泼大雨,而父亲的渔船却总也望不见,心理为父亲担忧焦躁和不安,少年才将把贝壳扔出窗外。

(2)少年为了安慰母亲“镇定”地说“没问题,相信父亲!”因为母亲当时已经惊慌无比,少年要安慰母亲,所以他此时必须保持“镇定”。但是面对狂风、闪电和瓢泼大雨,少年又为父亲的安危担忧,“颤抖”表现他十分担心出海的父亲会遭遇不测,这种紧张不能让母亲看出来,手上的“颤抖”是他此时心理的反映。所以这两个词是不矛盾的。

(3)考查对景物描写及作用的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三、展示人物性格;四、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等。以上各种作用常常同时出现,景物描写可以同进具有一种或几种表达作用。要根据具体文章具体分析。“湿咸的海风已经把窗户吹开,米色的老旧窗帘不安地抖动着”中“湿咸的海风已经把窗户吹开”“不安地抖动着” 表现海上天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