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及反思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2017年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及反思更新完毕开始阅读58534118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d3

四、巩固与应用

1、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轮轴?说说它们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那些方便。

2、这些轮轴的作用是什么?他们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方向盘、轱辘、门把手、扳手、牛顿盘)其中牛顿盘在旋转时是拧轴,属于费力的轮轴。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轮轴”的秘密,对学生而言,轮轴虽是一个新的简单机械知识,但生活中的应用却相当广泛,在教学中,要努力唤起学生潜意识的苏醒,当他学完这课后,他会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个道理啊!”,并会去关注生活中更多蕴含着科学道理的事物和现象。

为了让学生能有切身体会,我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水龙头和一把螺丝刀。水龙头是去五金店里借的,学校可没有,最好找那种“轮”可以卸下的水龙头,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一下,在轴上用力扭水龙头那费力的感觉,就对“轮上用力可以省力”有更深的印象了。

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研究轮轴作用” 、“轮轴的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两组实验。为什么难?一难在材料,二难在操作。因为两组实验有先后层次关系,需要三个大小不等的轮来完成两组实验。我利用了原来的“机械实验盒”中的材料,但仍不能满足需要,因为最小的轮无法和其他两个轮固定在一起,也就造成了“轴”“轮”不同步转动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用502胶水,将小轮粘在了中轮上固定了起来。

最后,让学生例举生活中应用了轮轴的现象,学生能说出很多很多,除了书中五种,还提到了:自行车的龙头、钥匙、电扇开关等等,开红酒的开瓶器等等。充分体会到了生活中的机械应用无处不在,机械的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此课教学,也更使我感觉到科学课的材料准备很重要,课前教师自己的操作体会很重要。如果没有这些准备,上课时就要事倍功半,就要出洋相咧。

《定滑轮和动滑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铁架台、滑轮、钩码、线、测力计、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升国旗的图片,提问:“升旗的时候,我们的队员是往下拉绳子,为什么国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学生回答指出:因为旗杆顶部有一个轮子。)

2、引出定滑轮概念: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研究旗杆顶部的滑轮――定滑轮

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做一个定滑轮,模拟升旗的情形,并思考: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作进一步推测,定滑轮还有什么作用呢?引导学生回答“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已根据前面所学杠杆和轮轴的作用,想当然地认为我们所学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

3、怎样研究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呢?请同学们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

4、交流,形成一共同的实验计划:做一个定滑轮,把一根绳子放到定滑轮上,在绳子两端任意挂上一些钩码,直到平衡。

5、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记录研究的数据,填写13页《定滑轮作用实验记录表》。

6、小组分析整理自己的发现。 7、交流汇报。

8、小结:定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研究会移动的轮子――动滑轮

1、出示塔吊图片,指出其中的滑轮,提问:“这个滑轮是定滑轮吗?” 2、认识动滑轮的定义:可以随重物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3、学生小组合作,安装一个动滑轮,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思考:动滑轮有什么作用?在提升重物时,我们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能否改变用力方向?

4、用测力计研究动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1)复习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和力的单位牛顿(N),练习测量提起一、二个钩码的力。

2)教师示范用测力计测量不通过动滑轮直接提升重物的力;示范用测力计测量通过动滑轮提升重物所用的力。

3)学生小组活动:小组合作,用测力计按顺序分别测量直接提升不同个数(1~5个)的钩码的力和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力,记录数据,填写13页《动滑轮作用实验记录表》。分析比较表内数据,发现了什么?

4)全班交流:动滑轮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 ? 5、小结:动滑轮省力,但不改变力的方向。 四、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的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五、想一想: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有这么大的不同,那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

【教学反思】

在六年级三个班都上了这一课,发现此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欠缺也在此课上暴露了出来,如下就是我对此次教学的一些感想!

1、学生动手操作上没有时间概念。在学生合作制作一个定滑轮的环节中本来应该说一分钟就能完成的事情,有好几个班级的学生足足花了5分钟才安装完成。大多数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其次,学生的实验习惯还

没有很好的养成。应该说六年级的学生经过三年科学课的学习,对于一些科学课的基本习惯和要求能很好的遵守,可事实上并不如此。到了六年级再来培养学生在科学实验中的一些常规的习惯,浪费了很多正常化教学的时间。因此,当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课的时候,尤其是三、四年级时要重点培养学生在科学课中的常规习惯。

2、学生对实验计划的制定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五年级时学生已经接触到制定实验计划的问题。但这方面一直是科学课上的薄弱环节。科学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出学生能独立制定计划对问题进行研究的能力。因此,在制定计划这一环节上也浪费了很多时间。

因此在经过前几个班级的试上后,我决定将制定实验计划这个环节简化掉了,只在口头上制定,节省了一定的时间。

3、记得以前出现过用杠杆的原理去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为什么不能省力和能省一半力的题目,因此我在第一个班级中将这个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感觉效果不是很好,只有程度较好的学生能够理解。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效果不好,却在这个环节浪费了很多时间。其实对于定滑轮和动滑轮为什么不能省力和能省一半的力,我觉得在小学阶段不用讲解,而且动滑轮只要知道省力就可以了,至于为什么省一半力,这些都是初中才学的知识点,小学阶段不用太多讲。但如果有个别学生需要这方面的讲解的话,我觉得可以个别辅导,也符合“吃不饱”、“吃饱”、“消化不了”三种不同情况的区别对待原则。

《滑轮组》

教学内容分析:《滑轮组》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的第六课内容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已学习了《工具和机械》的前五课中的杠杆、轮轴、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有关知识,他们最感兴趣的就是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的功能怎样?但对于如何实施实验操作,他们无从着手,要研究出滑轮组可以省多少力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设计思想:我的设计理念是抓住学生心理特点,引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同时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实际操作技能。